导语:最近常听到一句话“对小孩来说太成熟,对大人来说刚刚好”,这样戏谑的话语是什么梗呢,为什么能一下子把成年人拉回童年呢?童真与孩子不划等号,成年人也喜欢小孩子的玩具,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定义“大人”与“小孩”,“成熟”与“童真”?二者之间又必定泾渭分明吗?」若举办一个长辈常用说教文案大赛,“没有一点大人的样子”必然位居三甲。

不过,此语境中的“大人”,似乎不能指代互联网文化里的“大人”。毕竟,后者正不亦乐乎地分享千奇百怪的儿童玩具、花里胡哨的各类饰品,或伴着《开心超人》的主题曲跳舞、游戏,并统一配以口号:“这对小学生来说可能有点幼稚,对大人来说刚刚好。”

(相关视频,截图自抖音)

不声不响间,这股童真文化以轻快解构了“大人样子”的严肃与沉重。就连人民文旅的官方微博,推广新版冰墩墩的文案也是“粉色娇嫩,最适合我们成年人了”。然而仔细咀嚼不难发现,大人们的童真,很大程度依靠上“更成熟”的“小学生”来衬托,这种身份的互换令人倍感矛盾。

如何定义“大人”与“小孩”,“成熟”与“童真”?基于年龄的区间?或是特定的行为?二者之间又必定泾渭分明吗?网络文化正在形成自己的答案。

一、改变“幼稚”羞耻

童年,是一个人终身携带,却又回不去的故乡。直到成年人们用“幼稚刚刚好”合理化了自己的返乡。这系列的创作中,有人们怀念的童年——玩木马、跳房子、扭扭车比赛、动画片编舞,还有本该错过的童年——用手表操纵的小汽车;朵拉探险的书包和地图;自动编发、钉水钻的小机器;折射出不同光芒,轻轻晃动的精灵翅膀……

(小时候的梦想照进现实,截图自微博)

“换做小时候的我会觉得幼稚,但现在的我只觉得好玩。”一则评论如是说。

某种程度而言,童真文化口号中的“小学生”与“大人”正是同一个人,而后者追忆和反思从前。物理上回不去的童年,就这样以童真的形式存在于青年成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就如彼得·潘的梦幻岛。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能共享孩提时代以“幼稚”为耻的记忆,与以“长大成熟”为追求的社会观念熏陶息息相关。

一个20多岁的男孩(抖音@河马君)便做了在母亲面前玩玩具的测试。那是一个能发出排泄声、能洗手的排便早教玩具,男孩愉快地跟着它唱歌,而母亲带着三分嫌弃五分忍耐两分漫不经心观察,最后轻轻抽了自己一下:“生了个帅(sha)哥(zi)。”

其中自然有表演的成分,却也体现了两代人不同的观念。对于上代人来说,童年与成人之间,年龄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童真传递到成人的世界是不正常的,正如说教文案大赛也会上榜的一句:“多大岁数了还买玩具?”

正是不同的年龄,规定了人群与相应的行为。小孩幼稚、非理性、身心弱小,而成为大人则意味着成熟、责任、有力量而被尊重。

以年龄为首要的生硬分类,并不是基于人本身,而是为了符合社会步调:20岁读大学,25进职场,30岁前结婚生子,越来越得拿出“大人”的样子。但原始野人生命的节点只有生死,或许他已经活了50年,但还是愿意追寻一只新奇的蝴蝶。

以年龄阻隔童真的延续并不合理,说到底,童真是一种好奇、求知、快乐而真诚的品质,又名赤子之心;也意味着享受爱与照顾的状态,这正是人基础的安全需求,情感与归属需求。

而近年来,从玲娜贝尔、波吉、冰墩墩到“幼稚刚刚好”,属于成人的童真文化不断发展,也体现了年龄边界的不断模糊。但参与其中的人们并不是像彼得·潘一样永不长大,正相反,他们更早熟了。

二、早熟的网民,模糊的年龄

虽说小孩爱故作成熟,但他们的网络形象的确也越来越成熟了,这是童真文化预设的另一个基础。以“小学生”为关键词搜索,有保守派车迷刘同学谈车,有郑州舞蹈队演绎《反校园霸凌》,有up主教英语、教历史,有的在班级聚会跳《孤勇者》,还有的网络热词运用得炉火纯青。看得网友惊呼:“这批孟婆汤质量不行。”

(小学生谈汽车,截图自B站)

曾经,往往只有睿智的思想家能洞悉孩子行为中的成熟之处,比如席勒就说过:“儿童游戏中常寓有深刻的思想。”到了今天,年纪小并不意味着思想幼稚,几乎成为公众的共识。

如果说之前人与人的交往场景,是根据社会身份而分化的房间,互联网则将阻隔房间的墙统统打破。小孩世界与成人世界本来交集不多,如今却能在赛博空间中无阻隔地相遇。一方面,外界得以看见小孩不同的一面;另一方面,小孩也过早地吸收社会的信息,童年加速消逝。

(小学生版孤勇者,截图自B站)

而童真文化的主流,青年成人,自然也不会反大环境而行之。虽然由于教育时间的延长,这些20出头的青年要不是待在高校,就是刚参加工作,过年回家或许还能收到红包。不过,互联网很大程度上已拆掉校园与社会间的墙,就业困难、住房压力、996、007的信息充斥曾经的象牙塔中。

这些青年们本在意气风发的年纪,但在信息的暴露下早早知道了成年人世界的不公与压力。而谋求未来的奋斗与竞争也已在校园中开始,内卷、佛系、躺平、成为他们的惯用语,简单快乐的童真乐园是他们偶尔的庇护所。

如果说丧文化是消极抵抗过大的压力,童真文化则是积极反抗被“成熟”规训的生活

读流量密码“成年人世界文案”,劳累、孤独、心碎而疼痛的形象跃然屏幕,这体现了众人的共鸣,却更更固化了年龄的分隔。比如,“成年人的世界,就是一边崩溃,一边自愈”、“没有‘容易’二字”;而“成年人的解压方式,早已不是吃吃喝喝,而是独处,沉默……”。

(成年人世界文案,截图自抖音)

这些文案完全合理化了“成熟”的规训,好像成年人的生活就应该不再有快乐,也不应该期望他人的协助与理解,“成熟”,就是成为强大的孤狼。这样的描述中无疑显露出一种自虐的骄傲,这与“幼稚”的弱小羞耻相得益彰。

思辨和反对接受这样的规范,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快乐,正是青年成人早熟的体现。毕竟这需要对人生的思考与不畏羞耻的勇气。互联网的推波助澜,让他们突破空间看见相似的彼此,在同侪力量的鼓舞下持续表达,重塑年龄的规范。

在更自由的自我表达中,小学生越发成熟,而大人也被允许童真。

三、另一个极端:攀比童真

然而,“幼稚”羞耻的极端被渐渐改正,由它衍生出的攀比童真,也变得更加显眼。讽刺的是,这种极端就孕育在童真文化的口号中。“对小孩来说可能有些幼稚,对大人来说刚刚好”,到头来也是站在大人的角度,预设了“不幼稚的小学生”,才给了“作为大人的我比真的小孩还童真耶”的优越感。攀比童真看似是为童真发声,实际上伏倒于“成熟”的规训。毕竟,小孩往往有监护人的保护,而一个大人想变回极致的童真小孩,是放弃保护自己的力量寻求更强者的保护。

(攀比童真的女孩,截图自抖音)

女性尤其是重灾区,最常见的是女孩们使用“幼稚刚刚好的”配文,伴随童年回忆《开心超人》的元气主题曲,却穿着露脐装与超短裙舞蹈。在此提出并不是想要批判何人,因为她们只是遵循了纯欲风、白瘦幼等流行审美。

这种审美,是对儿童的文化挪用,将纯洁的童真与无缚鸡之力的性吸引力混为一谈,显示出弱者受虐与强者恋弱的相互关系。

就如妇女儿童总被成对提起,年龄议题与性别议题息息相关。因为对成年女性的“成熟”规训往往不太严格,她们能被准许偶尔撒娇和情绪化,但这样的“包容”,实质是把她们与“心智弱小的孩子”相提并论,是将她们归为弱势群体的枷锁;相反,成年男性被认为“能干大事”,因此被剥夺孩子气的权力,不少人连在朋友圈发照片或表达情感的自由都没有。

(被“成熟”规训的男性,截图自抖音)

与年龄相同,男女的区别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后天塑造的。当年龄束缚与性别束缚被摆在一起,我们才能看见单独事件共同的本质——若不以整体的、独特的眼光看待人,而是以刻板的分类规训人,长此以往必然束缚人自身。

正因如此,才要警惕童真文化刻板化,再次成为新的规训。我们能做的,是试图指出察觉的不对劲之处,第一步,或许可以是把口号改成:“对小孩与大人来说,都刚刚好”。

(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Mia;公众号: 知著网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EH-Ca-rgkkhohX6PDKEAQ

本文由 @知著网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CC0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1. 知易行难

  2. 看着看着,我坐过站了。。。。。

  3. 精彩的文章,甚是精彩 :razz:

  4. 必须评论支持一下!!!

  5. 读起来有点吃力的问题,但是很有价值。苦逼的我看完文章又要开始写策划方案了。。 :wink:

  6. 昨天写运营规划还在思考这方面的问题 ;-)

收藏
评论
返回
营销日历03月29日 更多
中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纪念日
1904年中国第一个官办银行批准设立
1950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制成三色电视
1974年秦始王兵马俑被发现(待)
1997年摇滚乐队五月天成立
加入圈子
全栈运营交流群
加入
抖音运营交流群
加入
小红书运营交流群
加入
视频号运营交流群
加入
公众号运营交流群
加入
APP网站运营交流群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