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几年,我国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互联网营销也在齐头并进,其中诞生了很多传奇的事件,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营销数字化意味着什么,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观点,希望可以对你产生启发。

和你当下的生活与工作紧密相关的数字技术,在你读书时,绝大多数都还未出现。不会有任何一门大学课程,向2016年走入大学的年轻学生解释什么是小程序、企业微信、共享经济,因为这一切要在2017年才走入人们的生活。

甚至如今和无数人息息相关的「产业互联网」,几年前也不过是舆论场的冷门话题。激荡的变化,掀起浑浊的河沙。我们就这样站在历史的河流里,遥望天上星辰。或许有必要厘清关于营销的“近代史”了。

事实上,就在过往的20年里,一些对营销方式造成冲击性影响的事件,本质也是人类文明史册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外互联网生态的萌芽、2010年智能手机的普及、人工智能完胜人类顶级棋手,以及正在改造整个社会存在形态的数字化。

你能相信吗?对于商业的发展进程而言,此刻,即是新旧交替的风云之际,是营销人最有机会做出一个典范案例并名垂青史的年份了。当然也可能是负面案例。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再以孤立的方式去看待营销了。它实质是企业与外界的连接,是产品、渠道、洞察、管理等要素的综合产物,但在宏大命题展开之前,就此先揭开历史幕布的一角吧。

一、在哪里营销?全渠道变革前夜

不少商业大佬当年都曾投身于一线营销工作。

1948年,20岁的李嘉诚,凭借优秀的推销业绩,升任为塑料厂的总经理,并敏锐地捕捉到塑胶花的市场机会,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1996年,入职格力第6年的董明珠,带领仅23人的队伍迎战千军万马,并在1996年的夏天战胜当时的空调霸主春兰集团;

2000年前后,刚刚推出QQ的意气风发的少年马化腾,则更换了女孩子头像,伪装漂亮女生在QQ群里试图活跃气氛。

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必须承认的是,时至今日女装依然是互联网流量密码。

然而昨天被奉为真理的营销思维,多数会随着时代变化而作废。

董明珠曾通过建立每个地区的股份制销售公司,将经销商和格力牢牢绑定在一起,这一庞大而紧密的利益蛛网,被誉为「20世纪全新的营销模式」——但到了2011年,小米手机只需一个网页,两天内预订量就超30万台。这是PC互联网颠覆营销的一个缩影,也是2000-2010年间混沌历史的注脚。

彼时人们靠笨重的台式电脑“网上冲浪”,在整体经济水平上,我国GDP甚至低于日本(2010年以前),相比如今我国GDP是日本3.8倍的状况(2021年数据),可谓霄壤之别。

因此,这段历史似乎对当下的借鉴意义有限。但这十年,又确确实实改写了过往无数年形成的“商业常识”,是不可忽视的激荡年份。地球曾经平静过一阵子。

下列这段话会涉及一些容易引战的话题,因此不会过多赘言与举例,只是基于商业研讨需要提及一个客观事实:在中外互联网还未相隔之时,本土互联网企业已几乎取得全面胜利。

在谷歌搜索退出中国前,市场占有率已不足百度一半;微软旗下的社交软件MSN,在用户数上远落后于腾讯QQ;收购了本土易趣的eBay,以及收购了卓越网(雷军创办)的亚马逊,都在纯粹的平台交易额上被淘宝甩开差距。

一个题外话,可能有读者不知道,亚马逊中国至今仍在运营。亚马逊中国第三任总裁的葛道远曾在接受彭博采访时坦言:“亚马逊花了很长时间,才认识到复制美国亚马逊模式在中国是不奏效的。”

但无论如何,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早期电商平台不过是一种新型超市——甚至还不是最大的那一家。毕竟直至2005年,已经成为本土电商平台领导者的淘宝,成交额才刚刚超越沃尔玛。

与此同时,在广州海珠区一家经营外贸加工的服装厂里,年轻的厂长方建华也下定决心,要从B2B业务转型做原创品牌,并且要做就做一个“属于世界的中国棉麻生活品牌”。

2008年,女装品牌「茵曼」在淘宝正式出道,这比海外大牌中最早登陆天猫的优衣库,还要早一年时间。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更理解本土市场与平台的草根创业者们,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比如在国际巨头环伺中,茵曼拿下了2011年双十一的女装品牌销量冠军。人们第一次见识到了流量的力量:过往数百年来的商业规则、营销方式、市场格局,在流量的面前似乎不值一哂。

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旧势力都在遭受一轮清洗。如今在营销与资本市场都颇负盛名的DTC模式(Direct To Customer,直接面对消费者),其海外源起,也正是这一时期。比如被视为DTC代表的床垫品牌Casper、Tuft&Needle、Leesa,卖鞋子的Allbirds,卖充电器Anker(安克)……都成立于2010-2015年间。

如果嫌DTC这个英文晦涩难记,其实我认为,简单将其看做是淘系品牌的海外版,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对,虽说海外DTC品牌,通常是以自有的独立官网作为其线上商城。

但一个背景差异是,在亚马逊上开店要支付月租与交易佣金,这些除推广费用外的建设成本算下来,企业自然会想:既然都要花钱,为什么不自己做网站?但如果这些DTC品牌的创始人来到中国,在淘宝“免费开店、不收佣金”的背景下,他们真的还会费劲心思做独立官网吗?虽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随着流量见顶,广告成本将日益走高。

但当你只是需要一个线上门店时,直到今天淘宝、微店(腾讯)都是极其普惠的选择。说白了,无论DTC还是淘系,都无非希望通过“直连用户”来绕过经销体系的层层分佣,谁也不比谁高贵。而在线上流量还未经历多年的竞价洗礼,也没被内卷所抬高的那些年,他们也确实给市场创造了大量增长神话。好景不长,据国外DTC品牌研究显示,2020年的流量成本,已几乎是2015年的五倍。

在这个流量红利潮水褪去的过程里,国外的DTC、国内的淘系,再次展现了宛如亲兄弟般的历史默契:从单一渠道中出逃/淘。或入驻更多电商平台,或开展线下门店,或试图进军海外市场,总而言之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有趣的是,进军海外市场的成功者则极少——无论是淘系品牌出海,还是DTC品牌进军中国。

即使以堪称DTC天花板的lululemon为例,其在中国的发展速度也难以称快:进入中国六年门店依然不足百家,虽然产品拥有品牌溢价,但若比瑜伽裤等品类的销售数,淘系品牌「暴走的萝莉」仍是有力竞争者。

并且经历多年发展,lululemon已经是全球顶尖的运动服装零售商,其供应链遍布多个国家地区(也因此带来一些非议),几乎不能被视为一个DTC品牌了。试问当你购买lululemon海外工厂的产品时,那还叫“直连”吗?对海外当地消费者而言的直连,对我们来说这叫进口。这显然不是一般企业能参考的对象。

TC/淘系与出海,本质是逻辑不同的两个生意。但开线下门店、进军其他电商与社交平台,却似乎是一个不乏成功者的求生方式。这印证了在短暂的流量红利之外,营销的理想状态本质是「全渠道」:每个渠道的作用不同,相互成就,才能让效益最大化。

比如如方建华的茵曼,就在2015年开启“千城万店”计划,截止2020年茵曼在全国170多个城市开设超过600家体验店。在当时,方建华和同为服装电商龙头的韩都衣舍创始人赵迎光,就此事有一些争吵。

赵迎光是完全不看好淘系品牌往线下走的:“……我们(淘系电商品牌)的基因和优势都在线上。”“论购物习惯趋势,人越来越懒,越来越依赖电商。论成本效率,传统零售不如电商。”“消费者为什么越来越多地选择线上?不仅仅因为便宜,是因为线上做内容的手段方式方法,对于新一轮互联网消费者来讲是一种体验。”

而方建华则认为:“未来线上线下全渠道大融合是必然趋势。”“互联网品牌,五年内不做线下,没有未来。”孰是孰非,一切留待后人评说。

曾任多家国际零售品牌企业、数字化转型架构师Rynn表示,“其实换其他的角度去看,那十年(2000-2010年)是技术基础、心智基础、社会发展、理论实践与验证的阶段,在这个底层之上,才有后面的数据驱动、个性化营销、全链路自动化等’标准答案’。在当时,恰恰是一定程度的不完美,成就了那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

二、移动与产业互联网

2010年6月8日,iPhone 4发售,世界陷入狂热的智能手机浪潮。当每个人每天都在屏幕上无数次地滑动、点击,「流量」正式成为营销绕不开的终极命题。

流量是什么?如何长期掌握流量密码?一种说法是,流量取决于产品。

2000年时,一位名为魏然的人民日报记者,写了一篇名为《免费软件饿着肚子挥洒冲动》的文章。

文章描述了一位30岁的无业大龄青年,开发了一款名为FoxMail的免费邮箱软件,是当时国内最好用、用户数量最高的邮箱,但由于FoxMail缺乏商业化,他开发维护这款邮箱的3年里,并没有什么收入。坊间传闻时任金山总经理的雷军,给这名年轻人打了电话,表示愿意出15万收购FoxMail。

初步确定意向后,雷军让研发部门同事去珠海与他谈妥细节,但结果收购告吹,据说是研发部同事认为,“我们一两个月也能做出来(的东西),15万值吗?”又过了两年,博大互联网络公司以1200万元收购了FoxMail,人们终于记住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张小龙。

为穿越做准备的同学们请记笔记了,只需一通电话,15万变1200万的机会就在这里。后随着腾讯并购博大互联(有媒体表示张小龙是“因缘际会”、“陪嫁”进了腾讯,也有消息说,腾讯正是冲着张小龙团队并购了整家公司),张小龙才于2005年走入腾讯,起先负责QQ邮箱。

这点相信大家都有印象:QQ邮箱登录主界面总有一段文艺的话,正是源自FoxMail的风格。又5年后,张小龙主导的社交产品「微信」在腾讯内部竞争中战胜了手机QQ,他也成为如今的“微信之父”。

这一次,产品的登录主界面是一个人的剪影,站在月表上仰望地球。张小龙是一个伟大的程序员,但他并没有掌握一门独一无二的编程语言,无论是Foxmail、QQ邮箱、微信,很难说在技术上有什么绝对的功能优势。人们所追随的、流量所眷顾的,是「产品」本身。

另一种态度是,流量,取决于内容。这里的内容是广义的,可以是一篇文章、一张海报、一条视频,也可以是一个人——比如罗永浩。无论掏出了真金白银还是下次一定,无论做锤子手机还是直播电商,罗永浩会缺钱,但从来不会缺少流量。

传闻罗永浩将从带货中抽身,重返科技圈,在AR赛道上重启未竟的创业理想。这或许基于一种最原始的人性欲望。无论在哪个文化体系里,人们总是愿意看「勇者」的故事,无论他是否成功屠龙,都掩盖不了一腔孤勇的辉光。

还有不少人认为,流量取决于……我们先打住。在无数意识形态都尚未厘清时,流量的世界仍在不断生长。仅仅在iPhone 4发售的3年后,「产业互联网」就开始初现峥嵘。

德国提出“第四次工业革命”(Industry 4.0,工业4.0),即利用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并列入国家发展计划。而马化腾在2018年《给合作伙伴的一封信》中则明确表示,“我们认为,移动互联网的上半场已经接近尾声,下半场的序幕正在拉开。

伴随数字化进程,移动互联网的主战场,正在从上半场的消费互联网,向下半场的产业互联网方向发展。”这一次人类不用十年,就让移动互联网“过气”了。

运营职能专业化、商业模式生态化。什么是运营职能专业化?在C端,私域代运营已经成为一个成熟产业,涌现如零一裂变、蓝鲸私域、爱点击·畅鲟、景栗科技等代表性企业。而在B端,营销自动化(MA)、ABM营销等技术与概念甚嚣尘上的背后,是市场部工作越发细致。

线索,不再仅仅意味着一个号码:顾客的背景是什么、在企业里负责什么、同事是谁、有什么需求、对哪些资料与话题感兴趣……随着营销技术(MarTech)发展,营销职能也日趋扩充了数据分析、用户旅程构建等事宜。而关于商业模式生态化,以屈臣氏的O+O模式为例,这家零售商似乎正致力于成为个护行业的“互联网平台”。

假设你是一家以眉笔为王牌产品的美妆品牌,在过去,你需要花重金投入广告创意,但无论广告做得再好,消费者也只是看个乐子,而非所见即所得,通过真正的产品体验来下定购买决心。

而如今,消费者可以直接在线上预约屈臣氏O+O门店的「化妆服务」,线下化妆师将根据消费者的脸型,为她画眉,让她感受眉笔的触感和肤感,亲自在镜中看见眉笔带来的改变。

在这个过程中,屈臣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零售商,而是在垂直行业中,如同淘宝+大众点评+线下服务的一个综合体。屈臣氏甚至推出屈奇馆小程序,消费者可以注册成为体验官,认领品牌试用装并提交体验报告,帮助大量新品牌迭代其产品,这已类似于一个品牌和KOC间的“社交平台”。

这样的屈臣氏,是一个B2B还是B2C的生意呢?事实上,这个分类方法已经不太准确了,它是一个关于行业生态互联的生意。最后,聊聊一些非常主观的、带有不确定性的判断。

三、营销的数字新世纪

在前面部分,我更希望以客观叙事的方式来展现多元的、甚至对立的观点,也因此略显零散。而以下则是我一些不成熟的逻辑、内心争论、想法判断,它未必正确,但希望会有意思。以下皆为作者暴论,非本账号或任意他人/企业之立场,仅供参考。

先说大结论:数字化本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是对旧有利益结构的再造。因此,它的增长逻辑,和我们熟悉的市场经济增长逻辑有着本质差异。具体来说,无论对社会、企业、平台而言,亦或站在团队、部门、个人的立场,凡秉持零和博弈心态,秉持以市场为解决方案的固有思维,都难以实践数字化并带来增长。

以移动支付为例。众所周知,我国移动支付发展在全球断档式领先,一直以来“国外为何不流行移动支付”这个问题颇有热度,一种主流意见是:国外原先有着发达的信用卡支付体系,因此用户习惯难以改变。我所尊重的许多前辈都持有这一意见。

其他看法还有很多,但难以形成严谨的逻辑链,比如“外国人更看重隐私”(然而他们甚至愿意在PatientsLikeMe这类网站上,分享最为敏感的身体医疗数据),不在此赘述。

这一观点有许多论据支持。比如在2016年,我国人均信用卡持有量仅美国1/10;

美国信用卡绑定其落地多年的征信体系;美国储蓄率极低,多数人都依赖信贷等等。然而在遍阅资料后,我仍然坚持一个看法:国外移动支付普及率低,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形态不支持这件事发生,而这个问题不在市场经济的解决范畴之内。

因此,他们可以实现的仅仅是「局域移动支付」,比如在地铁闸口布置识别「硬件」,这一硬件和软件有互信关系,这样当你使用如苹果手机支付时,就可以做到无接触支付。同理,当亚马逊与星巴克合作开设全新店型,你也就能在店里使用亚马逊支付了,但你无法在意大利街头给一辆冰淇淋车支付,也无法给大量中小型商家支付,更无法直接给其他个人转账。

因为这之间,没有互信关系的创造与载体。而国外以盈利为目的的银行,不会提供互信关系的广泛授权。举个例子,你我本人,曾带着手机与身份证,在线下银行首次开卡时,完成了「现实与虚拟间」的实名认证,这是最底层的互信关系。

因此我们能通过银行APP转账。当然银行为此付出了大量线下网点、支付人员工资、安全风控维护等等的费用,赚点手续费是应该的,并且这吸引了我们把存款放在银行。那如果我们现在希望有一个数字钱包,去集合我个人所有的银行卡/信用卡,无疑是更便捷了。

但这就要求银行让渡「互信关系」这一底层金矿,从而支持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自由市场竞争,给消费者创造一个高自由度的、中小商家也能广泛受益的数字服务。

为什么移动支付在国外不普及?因为单靠市场,要求不了银行“为人民服务”。所以他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移动支付体系,只有单打独斗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体系。充钱与有限用途,这和Q币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当然国外银行也有其现实考量,我们无意评价。但这背后本质的问题是,一个外国居民和其银行的互信关系,是属于这位居民的,还是属于银行的?居民有没有对这段数据的支配权与话语权?我相信有不少外国人相比银行,感情上会更信任苹果和Facebook,毕竟被他们掌握的隐私更多是吧。

我还有很多资料去论证这一观点,比如在国外,连简单的二维码也没有取代给银行带来巨大利益的POS机;比如在国内,移动支付实质是由支付机构、人民银行、商业银行所共同创造的成果;用过10年前淘宝的人,也可能还记得支付方式一栏里密密麻麻的银行网银LOGO。

然而在商言商,这一切可留待留言区交流探讨。即使国外移动支付普及了,那又如何呢?诚然我们有我们的不足,但任何国家仅仅拥有和中国一样发达的移动支付体系,也无法复制这一数字生态优势。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中国4G基站数量占全球一半以上,这是确保我们在城郊、农村、马路边的扁担小摊贩旁,都能流畅使用移动支付的前提条件。还有,让每个农民都拥有智能手机、高铁六次大提速、“快递下乡”政策……在数字化的世界里,营销要借助的或许不再是市场逻辑,而是生态逻辑。

虽然这是一个巨大到难以言表的变革,但不妨抱着一种拿着100年后的营销学课本看笑话的心态吧,因为我们根本不必把「生态化」复杂化。它就是我们所处的生活本身。

 

作者:Yvan.W

微信公众号:B2B营销技术研究所(ID:gh_f7d5a4218cd0)

本文由 @ B2B营销技术研究所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1. 没有休息,没有节日,没有周末,日日夜夜,希望能不断磨出好内容,对得起自己。 8-)

  2. 看着看着,我坐过站了。。。。。

  3. 顶! :cry:

  4. 昨天晚上睡前还思考了这个问题,好巧

  5. 看完后感觉上了一堂课

  6. 作者是不是在大厂待过?

  7. 作者其实可以写的更细致一些,这样落地性会更强,对读者帮助会更大。

  8. 手动点个赞

  9. 我是做私域流量运营的,文章中大部分观点我都很赞同,很有启发

收藏
评论
返回
营销日历03月29日 更多
中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纪念日
1904年中国第一个官办银行批准设立
1950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制成三色电视
1974年秦始王兵马俑被发现(待)
1997年摇滚乐队五月天成立
加入圈子
全栈运营交流群
加入
抖音运营交流群
加入
小红书运营交流群
加入
视频号运营交流群
加入
公众号运营交流群
加入
APP网站运营交流群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