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在运营一开始,心里就有一个“产品最终的样子”,那个才是运营人的真正方向。

最近接的产品和项目增多,有幸能带更多小伙伴一起做运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大家都给产品制定了KPI指标(无论合理不合理),都朝着数字完成而努力,误认为完成数字指标产品就能成功,再也不关注我的产品到底为用户解决了什么问题,核心可变现的价值是什么。若能在运营一开始,心里就有一个“产品最终的样子”,那个才是运营人的真正方向。

下面就聊聊什么是“产品最终的样子”,为什么要思考这个维度,以及该如何做。

关于这个思考起于我们推行的敏捷方法,为了达到敏捷运营化的要求,我们完成了其中一个工作就是看板。完成固定的模板后,总觉得指标并不是运营的那个结果,而是衡量运营的过程或者阶段性的结果。于是,在我团队的运营看板中,加入了2个大的维度—“产品终极形态”和“解决的问题”。如下图:

运营到一个境界,心里是产品最终的样子

产品的终极形态是完全与数字指标不相关的,这是一个理想化完美的产品构想,不容易用一个完美的数字指标去衡量,比如,我追求用户数,那我把指标定成14亿都用,那你一定是疯了。所以,最终形态是一个思考,必须要有。随后完美梳理所有业务的时候,我告诉大家,如果你想不出来这个产品的最终形态,说明这个产品现在就可以不做了,或者不由你做。你都不知道最终的终点在哪里,只是完成了指标拿了奖金,对公司(项目)没有任何意义。

那终极形态的构想来源于哪里?凭空想吗?不是,聚焦回这个终极形态的产品,它到底解决了用户什么问题。

2个维度加入后,发现很多项目真的可以不做了。而有些项目,可以拆分,垂直的需求、单点的问题解决,可以不做到一起,而是拆成子项目。而有的产品,它重要的可以影响整个GMV的走向,但一时半会又无法分解成每天做到什么程度,所以这个时候就要分阶段。第一阶段是什么样子,第二阶段是什么样子,最终是什么样子,在最后的阶段中明确标示出来。

理论思考讲完了,举个例子:

由于保密原则,不讲目前工作当中的项目,我基于目前产品运营的心得,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比如,我现在做一款旅行相关产品的运营(比如游侠客、马蜂窝这类),如何思考产品终极形态和解决的问题,以及如何制定数据指标?

先说定指标,一定会有用户数、活跃数、文章阅读量、带来成交额等等。但看这些指标,可以有1000种完成的方法,但真正能解决用户出行决策(参考、服务、整个体验)这个问题,还需要不断的验证和思考。比如说,完成用户数,无非就是刺激分享拿红包,补贴,低价引流,免费试用,做活动列变,比如文章阅读量,刷一下就完成;但是,你要是思考了产品终极形态,就不一样了。我想打造一个终极形态为面对出境游人群(目标人群清晰),解决他们在有限时间和预算情况下活动最佳游览路线的问题(解决问题),加上当地美食评测(增加附加值)

好了,这个时候我定的运营指标和产品终极形态形成了一种制衡,完成的这个指标,是否在向产品最终的那个样子或服务人群的需求进发,还是仅仅完成了一个数字。比如用户数,我完成的用户数,哪些是按照浏览路线出发过的,哪些当地餐馆由于这个路线而增加了收入,数字不仅要完成量,还要有质。再比如文章数量,完成1000篇还是10000篇都很容易,但加上了终极形态,那就会丰富文章的类型,各个国家的,地区的,美食路线、风景路线,人文路线,就都有了。(曾见过为了完成一个指标,把内容都写成某几个地区相关的,同质化特别严重)。

总结一下

在做任何运营手段的时候,多想一步,这个运营方法带来的结果,是往这个产品“最终形态”更靠近了,还是仅仅完成了一个指标让我获得了奖金。

运营到一个境界,心里是产品最终的样子

 

作者:袁野

来源:微信公众号“小野电商运营(ID:xiaoyedianshang929)”

本文由 @袁野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收藏
评论
返回
营销日历04月26日 更多
全国疟疾日
世界知识产权日
世界电脑病毒日
国际秘书节(4月最后一个周三)
国际导盲犬日(4月最后一个周三)
2005年《魔兽世界》中国公测
加入圈子
全栈运营交流群
加入
抖音运营交流群
加入
小红书运营交流群
加入
视频号运营交流群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