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难越要做品牌!

在品牌营销愈发内卷的今天,“越难越要做品牌”不仅是一种策略选择,更是企业长期主义的信仰体现。本文聚焦企业在下行周期中的品牌突围路径,围绕动机驱动、实操逻辑、落地节奏等展开分析,呈现出一套“弱势期更显品牌力”的底层方法论。
你有没有同感?现在产品越来越像,价格越来越低,但利润却越来越薄。
其次是,流量焦虑:广告预算翻倍,但转化率却在下降。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时代应该怎么破局?
我的答案是——做品牌,越难越要做品牌!品牌才是我们跳出行业内卷的出路,也是唯一出路。
为什么?
首先,我们要深度理解现在为什么难?才能清楚怎么破局。
一方面是我国供给侧方面,客观存在的产能过剩和需求错配的矛盾。简单说就是,供给太多,但没有满足新的市场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是需求侧,有内需的信心不足和消费萎缩,也有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造成的外需紧缩。
也就是,供给很足,但国外市场不稳定,国内市场萎缩,最后大家只能在国内有限的存量市场疯狂内卷。
卷什么呢?首当其冲的,就是价格。
因为随着供应链效率的提高,组织经营效率的优化,企业各项成本下降,产品的价格空间越大,于是价格战就成为企业突围的主要手段,价格战也成了内卷时代的主要标志之一。所以你看这几年,不管是汽车,服装,还是餐饮,什么行业都在疯狂的打价格战。
企业怎么跳出价格战泥潭呢?
No.1 做品牌就是企业跳出价格战泥潭的制胜点
因为做品牌是企业降低经营成本的重要一环,它能大大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因为品牌越大,消费者的决策成本就越低,企业的获客与维系成本也就越低,企业的综合成本自然就低了。
实际上大部分行业,营销成本都是企业的第一大成本,但很多依靠渠道红利、生产驱动的传统企业,在惯性之下,往往会忽略这个巨大成本。
所以那些率先做品牌,降低了营销成本的企业,就会在竞争中获得更强大的竞争优势。
No.2 品牌是商业世界中最大的马太效应
什么是马太效应,它源于圣经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反而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在商业社会中,就是大鱼吃小鱼,强者更强。是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形成行业寡头和垄断的重要原因。
特别是在经济下行中,人人都需要有一个确定性的承诺,而品牌正是提供确定性最佳的方式。商业世界中,企业竞争的基本单位是品牌,消费者选择的基本单位也是品牌。品牌是消费者避险的逻辑,是提供信任的基本保证。品牌越大,消费者选择就越坚定,选择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而从竞争来看,大品牌对于中小品牌的挤压就更多,市场份额就会逐渐向大企业集中。而市场份额集中化的过程就是品牌的马太效应的过程。
而品牌的心智占有率、不同品类在消费者的心智首选将是影响这场商业竞争的关键。
马太效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每个行业市场份额的集中化不可逆。所以你看,近几年,是不是几乎所有行业都在发生大鱼吃小鱼的现象,集中度都在提高。比如2025年,能源材料行业,CR5飙升至78%。户外广告行业,老大分众收购老二新潮。饮料罐装市场,老大奥瑞金,全面收购老二中粮包装。
No.3 品牌才是企业真正的护城河
产品可模仿、技术可超越,唯有品牌认知壁垒无法复制。
可口可乐前董事长曾断言:“即使全球工厂被毁,凭品牌也能重建王国。”他的底气,就是可口可乐的品牌。
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商业模式的差异不是真正的壁垒,这些往往只能为企业创造一个时间窗口。真正能够构建壁垒的是你的品牌。
打造品牌的关键,是心智渗透率。心智渗透率越高,消费者的选择概率就越高。
所以当品牌在用户心智当中成为某一品类的代名词,就会成为这个品类里消费者的首选品牌,这条护城河就形成了。因为这个认知一旦形成,消费者的心智很难改变。
德鲁克先生说,企业成功主要取决于创新和营销,创造独特的顾客价值,将这个价值深植于用户的心智中,成为用户首选,才是所有企业摆脱内卷的正确打开方式。
所以,在内卷与不确定性加剧的市场中,品牌不仅是营销工具,更是企业穿越周期的“第二曲线”。
作者的观察力和洞察力非常强,文章的论点和论据都很有力,让人信服。
努力就好,做真实的自己,不留遗憾。
看完这篇文章,我对这个话题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作者的分析很有逻辑,很有说服力。
这一看,心里好受多了。
降低期望,把手机关掉,焦虑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