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流量很难获取,想要转化流量就更难的;现在营销方式除了打广告外,很多品牌都会用社群的方式增加用户粘性,提高转化率;但是社群一旦运用出现问题,那就是一个既浪费时间又没有实质性作用的事情;本文作者对此做出了分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社群最为常见既是最为致命的一个问题就是“死群”,一旦没有活跃,更别谈后续所有的动作;相反体现社群价值的一个锚点就是群的活跃度,通常活跃越高代表社群挖掘的价值就是越大。

很多企业的社群经常都是运营者一个人在里面进行自嗨,这样的结果肯定也是最终沦为“树洞群”。

根据《2018年微信数据报告》,早在18年微信用户人数就突破10亿大关,而这么多人聚集在一个软件上,大部分人的需求都是为了进行“社交”;而微信群变成了大部分人去寻找社交的一个“线上虚拟场地”。

每天微信生态里面都会诞生很多新的微信群,尤其对于企业逐渐把微信群用来作为企业产品圈粉以及售卖产品的工具时,更加大量的帮助微信生产了很多的“商业群”。

但很多群生产者们,在建群时没过多考虑后期的运营以及前期拉人时的精准度,导致群建立之后没过多久就变成了“死群”,这也是行业的一个通病。

通常如果一个群很容易变成死群的话,一般大部分原因有两个:

一个就是企业在建立群做完第一次收割之后通常就没太去管理运营群,因为觉得没啥太多可利用的价值所在,导致最后变成死群。

第二个就是在建群初期,只顾着盲目的拉人头,没有去做人群的筛选,这样做的结果无非就是到最后社群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大家没有相同的需求或者兴趣点,交流也都各自对接不上;导致最后社群空有人数但无价值,沦为死群。

对于企业来说,建立社群无非是想通过社群来进行产品变现;而如果社群里面的用户都是一些泛粉,那这样的社群用户对于企业来说价值并不大,因为无法将其转化。

社群我始终认为在精而不在多,纵使群内人数再多,但大多数人并不是你的目标用户,那么这些人也只是一个社群数字,还可能将占据你的“内存”。

不管是APP,还是公众号或者社群,精细化运营这个概念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只有针对性的根据用户需求做引导以及运营,才能触动到用户,最终使其下单。

对于APP或者公众号,这块我就不多描述了,因为现在基本大部分这类的载体都是根据业务产品定位而去建立的宣传平台,发的所有内容也都是和自家产品有强关联性的内容。

对于社群精细化运营,有两点我是想和大家去分享的:

一、根据业务产品类型建群

每个社群都有它最核心的一个价值,而这个也是能为群里面用户去服务的一个最重要的输出内容。

在业务上,企业可以将自己的产品进行维度划分来建群,比如教育培训行业,产品无非就是课程培训。

如果根据业务来进行拆分,那么我们在去建群圈粉时,可以学科群或者年级群来去划分;不同需求段的用户进入不同维度的社群,这样就能精细化了解用户具体需求,针对不同类型社群做不同内容投放,最终形成下单。

至于内容如何投放,比如我们针对学生年级建立的社群,那么进群的肯定基本大部分就都是初三的家长;在内容方面,我们就可以针对初三全年的学习规划而去社群内容投放。

将初三全年的一些重要节点进行拆分,这些节点是我们可以去借力的,比如中考、月考、期中期末考、模拟考,以及这个历年中考试卷解析等等;围绕这些节点可以在群里去进行针对性的讲座,训练营,打卡等形式的活动内容吸引用户参与,提升与产品的粘合度,间接性引导下单。

那么除开业务方向的维度,也可以根据周边地势环境来做维度区分,还是教培行业为例,比如可以根据周边学校、家长等维度来进行建群;对于孩子即将升学的家长来说,他们会很关心自己心中想要进去的那所学校的招生情况。

那么就可以跟这些学校的介绍,以及招生政策类的内容来做内容投放,引导家长来进行私聊,提升粘度,后期在群里再策划产品活动引导转化。

二、社群用户标签化运营

除了在建群时的筛选用户进群以便来做后续的运营,那么在后续的群运营中也可以再度将社群里面的用户进行二次精细化运营。

在一个群里面,不同的人难免需求会不一样,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能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来撬动社群价值的最大化——那么这里群用户的标签化就变得很重要。

那如何给用户进行标签化备注,比如在用户寻求进群时,运营者可以先尝试了解该用户的具体需求;再拿教培行业来说,比如说a家长进群的需求是什么,对哪一门学科最有需求,她想在群里获取具体哪方面的信息;我们可以把这些信息全部把它进行微信名备注,同时批注标签。

那么还可以就是说,我们在群里面进行完铺垫活动之后,比如讲座、训练营等方式,这时候我们通过活动过程中家长们提出的问题以及他们的诉求来进行需求备注。

微信备注可以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不同用户他们之间不同的具体需求,以便我们可以针对性的去投放活动内容。

加入标签可以辅助我们在做精细化活动时,再进行朋友圈营销时具体到标签里面的用户看到。

那其实精细化运作的方式还有很多种,像之前业内流传的案例,高客单价为了促使客户在群里面进行下单,群内真实的用户可能就只有几个;而其他所有的人都是水军,就是为了烘托社群的氛围,营造产品真实的假象,促使真实客户进行下单。

当然,这个案例的真实性这里不做结论,只是我们用来做参考。

三、总结一下

我们建立社群是通过社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客户进入一个群也通常会有自己最驱动他加入的一个需求;而我们在这里面做的就是需要满足于客户的心理需求,帮助客户实现他进群时的那个目的;待客户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后,自然而然就会进行转化。

所以在群运营过程中,精细化运作找准每个客户的具体需求点,点对点进行攻克突破,从而来实现社群价值最大化。

 

作者:刘志兴 ,个人微信:lzx15581252321  公众号:LZX的学习笔记

本文由 @刘志兴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O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1. 心理学中有个虚假同感偏差,即你的喜好会影响你的估计值,在工作中,团队成员的喜好往往也会导致不同的策划方案的落地。比如我们团队几个成员都喜欢直播,觉得办直播的转化率一定不错,于是做了一个关于直播的策划营销案。但在实际过程中,我们通过数据发现这个直播和我们用户的契合度较低,后续做了试点投放,最终数据也验证了确实存在虚假同感偏差。用心理学知识发现一些陷阱,可以帮助工作有效开展。

  2. 感觉这个文章有些偷换概念了,还是因为我没读懂?

  3. 作者你好,有没有什么好书推荐看看 :oops:

  4. 对于一个每天996的运营人来说,简直扎心了。 :x

  5. 关注作者很久了,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想到了很多点子其实真的是可以运用在日常工作中

  6. 这一看,心里好受多了。

收藏
评论
返回
营销日历03月29日 更多
中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纪念日
1904年中国第一个官办银行批准设立
1950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制成三色电视
1974年秦始王兵马俑被发现(待)
1997年摇滚乐队五月天成立
加入圈子
全栈运营交流群
加入
抖音运营交流群
加入
小红书运营交流群
加入
视频号运营交流群
加入
公众号运营交流群
加入
APP网站运营交流群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