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新规:整顿这3种博流量带货内容

在内容创作和商业推广的边界日益模糊的当下,小红书作为生活方式分享的重要平台,一直致力于维护其社区的真实性和健康性。然而,近期一些为了博取流量而采用的“灰色内容”手段,如“医生带货”“低俗擦边”等,不仅破坏了用户体验,也对平台的长期发展构成了威胁。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小红书于7月29日启动了三项针对“交易笔记”的内容生态整治新规,全面打击“特殊身份营销”“引人不适内容”和“低俗擦边性暗示”等违规行为。这些新规不仅明确了商家和创作者的红线,还通过限流、封号等处罚机制,展现了平台对违规内容的零容忍态度。本文将深入探讨小红书新规的具体内容及其对平台带货生态的深远影响。
从“医生带货”“抠痘特写”到“擦边诱导”,那些曾在小红书上频频刷屏、制造点击奇迹的“灰色内容”,开始迎来高压整治。
昨天(7月29日),小红书正式启动三项「交易笔记」内容生态整治新规,全面打击“特殊身份营销”、“引人不适内容”、“低俗擦边性暗示”等内容违规行为。
平台不仅给商家和买手划出了清晰红线,还明确了处罚机制:违规笔记限流甚至封号,违规账号重则禁发或下架。
在这场内容整治中,小红书释放出一个毫不含糊的信号:不再容忍以虚假专业、低俗刺激、视觉猎奇为代价的带货捷径。本轮整治风暴,或将对平台带货生态产生深远影响。
违规内容示例
01 内容整治一:伪权威“特殊身份”营销
小红书新规中备受关注的一条,是对“特殊身份营销”的定性和限制。
过去可在小红书带货内容中屡见以下现象:
穿白大褂的“医生”推荐美容仪;自称“临床营养师”安利减脂餐;打着“国医大师”旗号讲中药养生……
这类内容往往披着专业外衣,用“权威”背书降低用户的决策成本。但这些身份多数未经授权或虚构,不仅误导用户,更涉嫌违反广告法及电商法规。
此次小红书将“特殊身份营销”明确定义为:未经充分授权或超出合理范围,使用具有公信力或专业权威的个人身份或机构名义,为产品、服务或观点进行推广(如医生、医务人员、药师、临床营养师、医疗单位、公立医院、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名义或者形象)。
具体违规场景包括但不限于:
– 身着白大褂、护士服、手术服等明示或暗示医护专业身份;
– 身着正装,明示或暗示专家学者或者权威新闻机构报道等。
违规内容将面临“笔记限流”,如屡次违规将面临“账号封禁、商品下架”等重罚。
02 内容整治二:引人不适的“冲击型”内容
在争夺注意力的流量赛中,一些博主选择通过“猎奇”“重口味”的方式制造内容刺激。比如:
抠痘、挤黑头的特写;密集虫洞、伤口溃烂的画面;胃镜手术全过程;恶意剪辑的惊悚灵异内容……
这些内容虽然“吸睛”,但也极易造成用户生理不适、心理排斥。小红书新规将此类内容统一归类为“引人不适内容”,并作出明确界定:
– 恶心反感类:如严重皮肤病、黑头痘痘特写、舌苔、鼻孔、腋毛等;
– 血腥暴力类:如伤口特写、流血场面、动物虐杀、爆炸事故现场画面等;
– 恐怖惊悚类:如灵异惊悚画面、尸体妆容、恐怖音效等。
平台表示,此类内容不仅破坏用户体验,也影响平台调性,严重者将被限制展示,甚至封号处理。
在“美妆”、“医美”、“健康”等类目尤需注意,因为这些领域常因“冲击画面”快速博取关注,但却最容易踩线。
违规内容示例
03 内容整治三:低俗擦边、性暗示内容
小红书历来以“女性友好”著称,但在带货领域,仍存在部分账号打着“性感卖货”的旗号,通过视觉或语言低俗诱导用户点击。平台在此次新规中,也用详实的表述界定了“低俗擦边性暗示”行为,包括:
– 聚焦敏感部位:如穿着透视、采用俯拍/偷窥等视角刻意展示敏感部位等;
– 性暗示动作:舔手指、抚摸大腿、抖臀等;
– 影射性交行为:娇喘、呻吟、类性器物体互动、暗示性言语等;
– 其他低俗场景植入:黄色段子、虚拟角色暗示、有性暗示的低俗歌曲/段子植入等。
此类行为不仅“违背平台倡导的真诚分享精神”,也极易将平台从生活方式社区滑向“情色消费引导”,对品牌合作与社区安全构成重大风险。
本次规则的实施,标志着平台对擦边球内容的“零容忍”态度。
04 平台对「交易笔记」内容的“精细化治理”
此次三项交易笔记治理细则的同步、密集推出,可以视作平台对交易内容“治理精细化”的一次重大升级:
- 既明确了违规边界,避免创作者误踩红线,又强化了内容底线,提升用户内容体验。同时还提高了商家合规门槛,引导理性营销,还维护了平台调性与长期信任资产。
- 从“账号全域处罚”到“笔记限流+惩戒机制”,从“内容模糊地带”到“行为逻辑清晰判断”,小红书正在通过高密度、高精度的内容治理系统,应对交易内容生态的复杂演化。
在越来越多品牌已将小红书视为“高质量种草和品牌内容阵地”的今天,如果内容套利者以“医护身份”“恶心刺激”“性暗示”等手段博取流量,最终受损的不只是用户体验,更是平台声誉与商家信用。
对创作者而言,内容合规不再是“规避封号”的下限,而应是赢得用户信任的底层能力。对商家而言,追求转化的路径也不应建立在“违规博眼球”的短期手段上,而应建立在“好产品+好内容+好叙事”的基础之上。
对平台而言,这场规则调整不仅是一次内容治理行动,更为未来的兴趣电商、生活兴趣生态、真实分享氛围打下基础,小红书要让“真诚”回归内容电商。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见实】,微信公众号:【见实】,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昨天晚上睡前还思考了这个问题,好巧
写得很有价值,作者的经验和智慧都很丰富
对于大家都热衷的热点话题,总会去分析别人背后的行为
写得很真实
作者的经验很丰富,文章中提到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