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的KOC投放,曾被视为品牌种草的高性价比利器,但如今却陷入“数据繁荣、生意萎缩”的怪圈。这篇文章从投放逻辑变迁入手,揭示KOC笔记真实感缺失与标准化失控背后的深层原因,供大家参考。

现在小红书出现一个奇怪现象

KOC的笔记数据与品牌生意结果好像越来越不成正比,反观KOL倒是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按理来说,KOC方法论越来越成熟,甚至还有了合作码、口碑通等官方投流工具,

为什么效果反而越来越差了呢?

其实问题不在KOC本身,而在越来越多的品牌再用工业流水线思维做「KOC种草」

一、别再把数据的虚假繁荣当成有效种草

上周跟一个美妆类目的会员朋友闲聊,美妆类目的数据现在非常夸张,KOC都可以做到赞藏比20:1,数据非常漂亮,但四分之三的笔记并没有产生实际店铺进店。就出现了一种小红书端笔记数据一片繁荣,货架端没什么反应的情况

后来他们总结解题思路,先把考核从笔记数据改成搜索进店,又把「有效笔记」划入考核范围,慢慢去归因进店的笔记长什么样,才慢慢把进店数据拉回来

所以,其实不是KOC带不来进店,而是只关注数据的虚假繁荣没意义,数据繁荣的方式方法太多了,但只有被种草的真实用户才会进店

所以,一定要对数据繁荣祛魅,笔记一定要结合跟生意结果挂钩的指标去看,一方面,可以配合看月均搜索指数是否有明确增长,比如用户看完笔记后是否搜索“XX品牌值得买”;另一方面可以用埋设暗号的方式做归因,比如“戳客服报夏日特供领试用”,借此甄别出真实意向用户

二、不要用KOL的标准要求KOC

我见过最离谱的案例,某个食品品牌给KOC发30页brief,连“咬饼干角度要45度”都做了规定,产出的内容堪比产品说明书,笔记一眼假,互动量也都很差,数据不及博主日常笔记的1/10;而且投放一定数量以后,出现了同质化的情况

如果说KOC的内容失去真实感,那就相当于花钱买限流

我觉得大家找KOC合作,目的无非是布局关键词或者是仿UGC笔记,所以KOC笔记一定要创作放权给KOC

我们去年做过一个婴童车品牌,KOC笔记不发brief,允许KOC自选产品痛点,结果“单手收车”这个销售从未重视的点,竟然成为爆款核心卖点

所以就是,要把KOC当“人”而非“渠道”,内容有温度才有转化,让产品成为内容主角,当你的KOC内容比用户自发分享还真实的时候,KOC笔记才真正产生种草效果

三、怎么筛选投放KOC?

不同的品牌,对于投放的KOC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在我们内部,我们对于KOC的定义标准是:粉丝量千粉以上,万粉以下。因为这类KOC有一定的粉丝基础,但又不会和消费者有太大的距离,有一定影响力但是又不会过度

如果大家想要去高效筛选适合投放的KOC,大家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衡量选择:

1)内容垂直度和品牌匹配度

在投放前,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产品、品牌定位,去看KOC的账号内容和主要创作领域,看看是否和我们的定位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要选择了,就比如像一个小清新风格的品牌不适合找赛博风格的博主做种草。内容越垂直、品牌定位越匹配,对于用户来说种草的效果也越好,对于我们的商业价值也就更高。

2)KOC的配合度

因为有些KOC的笔记,商家品牌会采用水下合作的形式去做投放,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水下都能够安全的不被平台监测出来。所以在和KOC合作之前,我们需要先和KOC沟通,如果后续需要根据反馈情况修改笔记内容的话,KOC的配合度是否能够达到

3)性价比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账号,CPC和CPE是一定要看的,计算方式很简单,拉达人最近10篇笔记的阅读量和互动量,报价/阅读量=CPC;报价/互动量=CPE,CPC单价建议在0.8元以内,CPE建议在5元以内,这个标准只是给大家参考的基准线哈,成本肯定是越低越好,美妆个护美食这些大类目,单价成本则要更低才行

四、不同阶段怎么做KOC投放策略?和KOL的比例?

对于新消费品牌商家来说,虽然投放KOC相比KOL成本更便宜,但是因为不同的营销阶段需求,如果全都是KOC的投放,对于产品在背书和知名度来说并没有什么比较显著的提升。所以针对这个情况,我们也需要制定不同的投放策略,下面就从3个投放阶段来给大家做一下KOC比例的投放策略分享

1)声量基建期

在商家品牌的产品正式上市前,或是新品牌初入小红书,首先第一步就是要扩大品牌的声量,所以在这个阶段里,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扩大品牌产品的传播范围,去尽可能的多触达不同的人群,从各个角度去讲述传递我们的产品理念和品牌故事

我们通常会选择的策略:30%KOC+50%腰部KOL+20%头部KOL

  • 30%的KOC通过测评或提出产品问题,引发用户跟风讨论,为品牌前期造势
  • 50%的腰部KOL从自身领域出发,结合不同的内容场景,为品牌打造多元化的传播氛围
  • 20%的头部KOL要尝试转化类内容产出,为品牌声量引爆奠定基础

2)集中爆发期

当营销宣发触达的人群扩大,站内的声量提升变多的时候,品牌就可以考虑趁热打铁加大流量输出,通过各量级的达人笔记为产品和品牌提供一定背书,以腰部KOL为主,降低KOC和头部达人的的种草比例,加强品牌产品的圈层效应

我们通常会选择的策略:10%KOC+80%腰部KOL+10%头部KOL/名人

3)用户转化期

经过前两个阶段积累完成后,我们在站内的投放已经触达到了够多的用户,用户也被品牌和产品进行了多次的内容输出,对我们有了很深的了解,那在这个时候怎样把用户从“观望者”变为“消费者”就很重要。商家品牌可以通过站内直播和官方输出商销笔记等方式来促进转化,且因为这个时候种草已经不是投放的主要诉求了,所时对于种草的相关内容可以持续投放,但是缩减相对应的投放预算

我们通常会选择的策略:20%KOC+30%头腰KOL

因为这一阶段我们的投放需求,从种草变成了转化,所以在策略制定上我们就可以以声量更高的KOL,来利用直播和挂商卡的形式来直接促进转化,同时继续利用KOC产出笔记分享购买体验,产品使用心得、测评等内容

四、做好KOC内容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素人笔记是一个很好的投放选择,但是怎样做好它才能实现我们声量和转化率的双增长,这就是商家们的共通难点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内部的小技巧:

1)坚持“真实感”,内容中的沟通点少而精

笔记内容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分享“真实感十足”的购买体验和心理活动,引发相似经历和痛点的消费者共情,吸引其产生互动。同时内容当中不要植入太多的沟通点和关键词,一般我们在笔记当中最好就做1~2个的预埋就可以,内容要够软才会有强种草力

2)KOC笔记的报备比例要拿捏好

很多商家做素人笔记的投放都喜欢水下,之前有朋友也和我说,自己做投放的时候走水下流量都还不错,但是一走报备,流量就很差。实际上这只是正好卡住了平台的bug,如果你投放很多的水下素人笔记,平台是一定会检测出来的。虽然有很多商家没有在小红书开设企业号,表面上好像不会因投放水下的事情被封号或者提醒,但实际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平台会对品牌进行“打标”,用户一搜索品牌名,就会被提醒该品牌违规营销。所以大家还是要拿捏好KOC笔记的报备比例,不要以为是KOC就不用报备了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赵子辰Vic】,微信公众号:【Vic的营销思考】,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1. 这一看,心里好受多了。

  2. 666,学到了,收藏起来。

  3. 分析得太全面了,值得反复阅读并实践

  4. 核心利益共情。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运营针对的是群体,所以每个群体一定有共同的核心利益点,找到这个点去共情延伸的情绪,会帮助在工作中实操的效率性。

收藏
评论
返回
营销日历08月04日 更多
1875年丹麦童话家安徒生逝世
1997年《海贼王》漫画开始连载
加入圈子
抖音学习交流群
加入
小红书学习交流群
加入
视频号学习交流群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