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时1年,花了400W,我总结的4点IP方法论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内容创作和商业环境中,打造一个成功的个人品牌(IP)并非易事。本文作者通过亲身经历,分享了他在过去一年中投入400万元打造IP的实战经验与心得。
这是篇实战复盘,也是上篇文章的微缩版,只剩下实战环节。实战5000字,是我一年的战略战术打法总结。
1. 做IP的前提:裸奔
先讲一个前提,很多人都想做IP,但连第一关——亲朋好友刷到都受不了,拍摄的时候满身敏感点,这也说不了那也说不了,这是做不好IP的。想做IP的要有一个共识:你暴露多少,流量就有多少,我想通了这点后,就直接裸奔了,没啥不能聊的。团队让我聊原生家庭,我就直接讲了一个我此前绝对不会讲出来的故事——我从来不叫我父母。这个视频在全网有接近1100万的播放。引发了很大的争论,特别是代际冲突。私信和评论区里,有人骂得狠,也有人力挺。可能创业几年大风大浪见多了,我早有心理准备——骂也好,挺也罢,感觉都是别人的事。我们拍这个的目的其实很简单,我之前做了3次IP,都是以没数据告终,我们想确认我这张脸到底行不行。而“我不叫我父母”这个视频,验证了可行性。
2 第一个重点:商业模式升级
接下来直接讲最重点的商业模式升级。我认为,知识付费IP的逻辑在未来不会再成立了,范围再扩大的话就是一切只做单次生意的逻辑都不会再成立了。它核心的逻辑,就是小课引流,私域转化,不期待用户有复购或转介绍。21年我写了篇文章,我如何学习潭州教育搞流量。23年这家公司挂了。原因是只做单次生意,客诉太多,把所有用户都当成杀猪盘宰割。因此我现在看知识付费行业,我非常笃定知道,这种潭州化的趋势做不长久。这个行业我买了很多直播间卖的小课。和潭州的路数并无区别。中国市场大,过去可以靠流量红利,不追求复购,不认真做产品。但到了25年,这套模式的韭菜割尽了,红利彻底枯竭。
我认为知识付费下一步,是我嘴里面的共读营,是行业嘴里面的书课包。它们本质相同:单纯是因为线上课卖不动了,必须“实物+课程”捆绑。 这玩法并不新鲜,K12早就验证了——猿辅导的49块书课包卖得风生水起就是证明。
书课包能卖得动,本质是用户能拿到实物对产品有感知。而任何一个中国人,对书都是敬重的,拆包之后肯定会看几眼。这个模式用到了我的IP丁达尔身上,果然成立。一本书《舌尖上的中医》+7天共读营,后续顺畅转化食补会员和其他关联产品,用户信任度高,复购问题迎刃而解。这个模式我有天然优势。我本身就是做出版出身,2019年我就在做共读打卡营了,已经拿到过巨大结果,如果想沟通这套玩法,欢迎来我线下课细聊。
甚至我认为,IP本身也要升级。IP其实已经火了很久了,不是一个新商业模式了。过去几年,大家做IP,其实就是往身上贴标签,我做流量培训,所以你来找我;我做感统培训,所以你来找我。他的问题是项目有周期,市场越来越红海项目红利周期越来越短。人身上的标签一下子就过时了。我身上的流量培训标签,从21年走到24年,我就不想背了。但要换其他标签不容易。IP也是。我认为IP的下一步,是网红、博主、个人品牌。IP本质是个人品牌。下一步,IP要做的事情,是要让用户记住我们这个人本身,而不是做某某某的那个人。
做人群,才有复购。所以下一个重点也就出来了,IP定位。市场有很多种IP定位的方式都有道理。但正如我上文所说,往身上贴一个标签容易,让人记住IP本身很难。但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我认为IP定位最需要的是瞄准人群,而不是瞄准项目。项目会过时,人群不会,用户需求不会。佛法里有个三身论,讲佛祖有三身,法身报身和应身。所谓法身,就是指终极实在,真理本身。对IP来说,他的法身有且只有一个,用户和他所自带的需求。所以,我给丁达尔的定位,是瞄准中国40-70岁的女性。甚至我的IP“胡达克”,也是这个定位,我们要40-70岁女性,这群人,是中国人的财神爷。也只有这群人目前还有充足现金。也因此,粉丝量就不是边缘指标了,越多人关注越好。当然,更重要的指标是初次购买人群。
3. 第二个重点:做自己
做自己很重要,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很重要。正如我上文所写,我朋友老黄,他们做内容的能力极其牛逼,所以,他们一直围绕自己的优势来做。与其说他们是一个IP公司,不如说是内容公司,他们公司之所以货卖的好,最重要的原因是流量冗余,卖一坨屎说不定也能卖出去。我在一开始邯郸学步,然后走岔劈了。到5月份调整到以项目为中心,才好转一些。到8月份,确认我们的模式,是短视频+共读营,完全做自己舒适区内的事情,才发现做业务如此畅快。除此之外,在短视频创作上我也做自己了。我把短视频当做文章来创作。访谈是有必要的,写稿梳理逻辑也是有必要的。我发现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作文,在此时起很大作用。我完全按照写作文的逻辑在拍短视频,发现数据还不错。因此,若问我司秘诀,2本杂志而已。哪两本。上限是读者下限是知音。这是真的。
4. 第三个重点:人设视频
我们做一个IP之前,都有很长的前采。就是为了梳理IP的人设地图,抓他的精彩瞬间。我第一次去见我的IP老师王觉仁,专门飞去漳州,聊了2天。聊完王老师说:“小胡,你是我家人之外最了解我的人。”回来一整理录音,有十多万字文稿。
但开头没这么顺。就像前文说的,能把人设视频剪火的人,已经是操盘手级别了。我们是从中医IP小哪吒入门的,她当时是老黄做起来的,老黄当时教我们:把IP带进小房间,不断聊,如果能把IP聊哭,就对了。我们照葫芦画瓢,把IP老师带到酒店小房间,聊她孩子,对方确实哭得不行。但是剪出来一看,眼泪鼻涕有了,数据是一点没有。于是我们又转向别的IP。当时李志峰数据非常好,我甚至托朋友搞来了他们采访的源文件。看下来他讲得特别顺,好像都没怎么剪。这招也不行。又去学汤汤,当时他拍的谢康校长很有名。我们开始拆解他的模式,还模仿他:让教授先写稿再拍,结果还是不行。后来明白了:不是他们的方法不能复制,而是每个IP老师说话方式不同,每个操盘手逻辑不同,流派自然就不同。
到了丁达尔这里,我们突然就成了。因为这时候我们既不期待、也不需要模仿谁了,就尊重IP自己的逻辑,尊重剪辑的逻辑,结果反而剪爆了。丁达尔一条人设视频涨3万粉,十几个号剪了十几遍,卖了7000多单。我的人设视频一条涨1万多粉,也卖了3000多单。连我的带货视频,也完全不耽误涨粉。
那所谓人设视频到底是什么?简单点就是回答人生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比如说我的视频,其实就是在回答这几个问题:
- 我是谁。我几乎每个视频都会刻意强调我是一个创业者,MCN公司老板,出版人。
- 我从哪里来。我每次都会选一个很小的角度来切入,比如我儿时的某个记忆,它构成了一部分的我,但不是完整的我,比如在上面这个视频里面,我儿时对中医是仇视,是恨的。
- 要到哪里去:我因为见到过大医,见到过牛人,再加上我做过出版,我就把这本书做出来,希望带着我的家人,带着全中国的人都吃好活好,不时不食。
这里再举个IP例子:白伟民。这是一个健康IP,产品是安顿手表,接近7000的客单价。一开始我们总觉得他只会讲故事,商业化做得一塌糊涂。后来才发现是我们轻视了。他这么高客单价的东西,同样卖得好极了。
他在上面这个人设视频,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个人生终极三问。他是谁:他是欠着3.7亿的老赖;他从哪里来:从一开始房租都交不起,出纳给他交房租,到后面融资受阻到后面终于公司开始提报IPO;要到哪里去:他要通过安顿手表的健康预警,带领中国人走向健康。
当然,“我是谁”有多种呈现方式。国学IP李志峰老师会强调他是曾仕强秘书的身份,冯唐会不断强调他麦肯锡的身份,郎咸平会不断强调郎教授的身份。“
我从哪里来”,一般有这三种方式:从书中学,和高人聊,在事上练。我们看很多卖书博主,会强调我看了某本书,在书里面学到了某个观点,很值得学习。这就是典型的“从书中学”,包括我自己在视频里面讲我在《舌尖上的中医》这本书学到了什么,也是一样的玩法;和高人聊,我,丁达尔都用到了,因为我们聊的是同一个高人:车兆勤。当然,其实我聊的不止一个高人,我准备做一个高人系列,把对我人生影响大的人,都讲一遍。“和高人聊”用得最好的是赵越教授。我每次刷他下面这个视频,我就知道:“03年恒河边的高僧”那段要来了。在事上练会表述会更难,上面我讲的白伟民就是典型的在事上练的类型。我到时候会在线下课把更详细的逻辑全部拆解一遍。
所谓的“要到哪里去”,其实还不只是我要到哪里去,而是我要带领你去哪里。这里讲的就是发心,使命。把我们为什么要做新媒体讲出来,把我们的企业愿景讲出来,把我们宏大的发心讲出来,这个时候视频就升华了。用户也会被你的梦想使命所召唤。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发心也好使命也罢,一定要不能端不能装,还要有点中二。
5.第四个重点:讲故事+互动
不要讲道理,要讲故事。人类真的自带听故事基因。我做IP,这次才成功,是因为这次才懂得这个道理。以前总是想给人讲个道理,发现没人喜欢听,到最后还会觉得是自己不行。在我们的实战中,这4种故事最容易吸引人。
首先,和自我相关的故事最饱满,最容易真情流露。今年夏天,我们在岳麓山顶采访丁达尔。山上下着小雨,我想趁机聊聊他的人设故事。一直没找到他的状态,我们只能从干货开始聊起,把他聊开。过会雨停了,我们搬去阳台上聊。我问他,你觉得你们八零后这一代最无奈的是什么?他聊到家庭,最后聊到了他的父亲。于是就出现了这条爆款——父亲六进六出ICU。我认识丁达尔很多年,这也是我唯一一次看他哽咽。最后,这条视频光视频号就涨了1万粉,引起了大家的深度共鸣,纷纷在评论区分享自己对命运的看法。
我的IP刘立夫教授,围绕“命运”主题讲述的亲身经历,全网播放量同样达到千万级别。 当时我向他提问:“究竟什么是命运?” 刘教授用自己的真实故事回应,由此诞生了爆款视频–何为命运。 刘教授学识极为渊博,但许多内容对普通用户而言存在理解门槛。真正能与大众产生深度共鸣、施加有效影响的,往往是IP自身的真实经历和故事。
第二,和使命相关的故事最能涨粉和变现。 以我和丁达尔为例:我们都有出版背景,对中医养生领域抱有深厚兴趣,都从事过教育工作,甚至曾共同创业。因此,在讲述我们自身的使命时,投入的热情具有天然的感染力。这也直接催生了两条爆款视频——关于“大医系列”的推荐。
数据也印证了效果:丁达尔的单条视频直接带动了销售4000多单,同时吸引3万多新增粉丝。我的单条视频同样实现了3000多单的销售转化,并新增1万多粉丝。需要说明的是,我这条视频的后续带货效率之所以下降,是因为我们在视频中关联了丁达尔的店铺链接,因为他团队回复客户咨询没达标,店铺被平台禁售3天,导致我们的推广链接被下架。否则根据视频前期的转化趋势,我们预计还能额外产生约3000单的销售。
第三,讲述与普通人日常生活高度相关的故事,最容易获得高播放量。 以我的“外卖”系列视频为例,全网播放量累计近1500万次,整体转发量达45万次(矩阵账号总和)。为什么会火,因为大家都吃外卖,而我讲的是一个我发现外卖真相的故事,这种贴近生活的视角自然引发了广泛共鸣,自然而然很多人会转发给自己的伴侣和子女看。
第四,重新诠释经典故事或话题,很能获得受众青睐。丁达尔有一个“潇洒要付出代价”系列,讲的其实是一个很古典的男人背叛家庭的故事,这个故事涨粉2万多;我有一个“糟糠之妻不下堂”系列,讲的是两个男人的对比,让自己原配下堂了的最终获得恶果的故事,也涨了几千粉。需要注意的是,这还是我只有一个剪辑剪了这个故事的缘故,其他剪辑还没开动呢。我准备接下来,逐字逐句讲下心经,讲讲了凡四训的故事,讲讲禅宗的的公案机锋话头…
最后,互动做得好,绝对是加分项!我有几个有效的互动小技巧:
- 讲方言: 因为我那方言比较难懂,评论区总有人猜我是哪儿的,大家在评论区聊得很热闹。
- 故意留点“小破绽”: 比如偶尔写个错别字,或者某个观点没讲透。粉丝看到就忍不住想指出来纠正我。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Kosan】,微信公众号:【大柯Kosan】,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收藏了,睡前再看一遍。
核心利益共情。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运营针对的是群体,所以每个群体一定有共同的核心利益点,找到这个点去共情延伸的情绪,会帮助在工作中实操的效率性。
想要成为优秀运营人,太难了。
运营要学会灵活变通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