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抖音,干巴巴的菜品特写和硬邦邦的促销只会被算法一秒划走。真正的破局点,是把镜头对准“人”——暴露老板的缺点、记录砍菜的冲突、讲述凌晨四点的倔强。这篇指南用 3 个实操公式告诉你:怎样把“败家、固执、傻”变成记忆钩子,把砍菜单做成连续剧,把顾客先变成粉丝,再排队到店。10 倍业绩增长,不靠烧钱投流,靠“会讲故事的老板”。

很多老板拍短视频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是干巴巴的菜品展示,要么是硬邦邦的促销广告。这两种内容在抖音的算法里,都属于”没有灵魂”的无效内容。

抖音的本质是娱乐平台,用户刷抖音是为了消遣,不是为了看广告。

你的内容如果不能在三秒内抓住眼球,就会被无情划走。

那应该怎么做呢?

1. 人设公式:缺点比优点更吸粉

老板想在短视频里塑造”完美形象”——厨艺精湛、服务周到、食材顶级。

但问题是,完美等于无趣。而有一位老板的成功恰恰因为她敢于暴露”缺点”:

  • “败家”:总用超出行业标准的好食材
  • “傻”:明明可以涨价却坚持原价
  • “固执”:对菜品品质近乎偏执

这些所谓的”缺点”,反而成了最打动观众的记忆点。当其他餐厅都在说”我家最好”时,赵姐的”我家最傻”成了差异化突破口。

实操建议:找出你经营中最”不合理”的地方,把它变成你的人设标签。比如:

如果总被员工吐槽太较真,就做”强迫症老板”系列

如果总被说定价太低,就拍”成本公开日”视频

2. 内容公式:用”砍菜系列”制造持续期待

“19道菜砍成15道”这个系列为什么有效?因为它完美运用了连续剧思维:

  • 悬念设置:每期结尾公布”下期砍哪道”,观众会惦记着回来看
  • 冲突设计:砍菜过程必然有厨师反对、老顾客抗议,天然有戏剧性
  • 参与感:让观众在评论区投票决定砍留,增加互动

这种系列化内容的最大优势是提升粉丝粘性。单条爆款视频能带来一时流量,但系列内容能培养忠实观众。

实操建议:把你的经营过程拆解成可系列化的主题,比如:

  • “每日进货验货”系列
  • “顾客奇葩要求应对”系列
  • “员工培训趣事”系列

3. 情感公式:老板比菜品更重要

餐饮短视频最大的误区是只拍菜品。

事实上,观众先爱上老板,才会爱上你的店。

赵姐的视频里,最火的不是菜品特写,而是这些瞬间:

  • 凌晨四点亲自去市场挑食材
  • 发现员工偷工减料时发火
  • 老顾客离世后留着他常坐的座位

这些内容传递的不是”我家菜多好吃”,而是”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当观众被你的故事打动,排队吃你的饭就成了情感认同的表达。

实操建议:每周至少拍一条”老板背后故事”,比如:

  • 创业初期的艰难
  • 对待员工的特别方式
  • 对餐饮行业的独特理解

等等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老陈的深度思考】,微信公众号:【老陈的深度思考】,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1. 很有价值的一篇文章,作为一名运营经理唯有多学习,多复盘,多总结,多实战,才能成为优秀运营人。

  2. 作者的观点很有深度,文章的结构也很清晰,是一篇值得推荐的好文。

  3. 万物之中,希望最美,感谢作者分享。

  4. 忙了一天,终于可以休息会看看文章了。 :roll:

  5. 核心利益共情。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运营针对的是群体,所以每个群体一定有共同的核心利益点,找到这个点去共情延伸的情绪,会帮助在工作中实操的效率性。

收藏
评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