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真正的商品分析,而不是罗列进销存

文章系统分享了商品分析的底层逻辑与思路,指出商品分析不能仅罗列进销存数据,而应结合业务深入剖析。
商品分析是电商、零售、消费品等多行业的重要分析内容。今天系统分享下,商品分析的底层逻辑与思路。
一、从最基础的进销存开始
商品运作,简单说就是:进货→卖货→再进货。只不过这里有两条隐藏要求:
- 在商品卖光以前,有新的货进来,不能断货
- 在商品过期以前,把它卖掉,不要烂仓库
因此在看商品数据的时候,需要把库存、日/周/月销售、商品采购周期、商品保质期四个指标一起看。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我们有100件新到货的商品A,每周固定销售30件,采购周期1周,保质期2周,那么数据情况就如下图所示:
如果是生鲜商品,超过保质期商品会变质,必须清货如果是科技类产品,时间长了会贬值,暗含着保质期如果是时尚类产品,产品会过气,也暗含保质期
所以,大部分商品运作符合上图规律,库存量不宜太多,按销定采
二、商品&价格弹性关系加速
商品销售,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打折。打折时,商品销量会明显超过常规水平,这个提升幅度被称为:价格弹性。
经济学/财务的教材,都会假设价格弹性是一条直线,但现实中很难实现动态价格变化(价码牌不能每分钟变),因此,经常表现为阶梯式变化(如下图):
除了降价,还有很多商品促销能让利顾客,提升销量。比如:买1件赠1件,买本品1件送赠品/小样,买满100元减30元。
这些也可以按价格折扣方式,计算价格弹性(比如买1送1,折算成50%降价)因此,想要充分了解价格弹性,就得收集业务部门每次促销行动方式,用活动标签描述形式,统一折算活动优惠力度。
这样通过对比,既能找出每一类活动提升效果,又能发现那些对价格很敏感的商品(不降价卖不动,一降价销量翻倍),一举两得。
三、商品周期性规律
开头的例子中,我们假设每周常规销量是固定的。实际上即使没有促销活动,商品销量也会天然有波动,比如:
1、季节性波动:比如夏季降温、冬季保暖有一大堆相关商品
2、生命周期:比如时尚、科技型产品,上市时新鲜,过气了就凉了(如下图)
这种周期性,使得销售数据不是平稳的,商品运作的节奏也有快慢区别。想要认识周期性,就得对一款商品做持续追踪:
1、从商品上市之日开始统计销量
2、销量上升期大概有多少周,每周递增销量是XX
3、稳定期(没有大幅度降价)大概有多少周
4、拐点在XX周出现(本篇销量大跌,竞品大幅度打折)
虽然不同年份受气候、研发进度、上市计划影响,数据有波动,但大体上是有范围的,且同一类型的商品,优质的A类商品与较差的BC类商品,生命周期曲线有明显不同(如下图)
通过历史数据分析,有了初步认识以后,就可以更细致管理:
1、在旺季来临之前提前铺货
2、上升期每次补货量更多
3、稳定期密切监控竞品价格/本品销量
4、如果商品前期表现不好,后期清货得更果断
四、商品组合策略
还是开头的例子,我们只看了一款商品,实际上即使同样品类,也会安排至少高中低3个价位的商品,以满足高中低端用户的需求,这样就形成了最简单的组合策略:价格策略。
最常见的思路是:先用低价商品,把大量用户引进来,再推高价格的商品,寻找重度用户。此时商品就有引流品/利润品区别。
除此以外,还有推高客单价的搭配款,防止产品线空缺而流失用户的防御款,整个商品组合逻辑如下图所示。
商品策略,对于提升销量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公司管理的很粗犷,即不做商品分类,也不做策略。结果就是同一个价格区间,自己都摆了好几款类似的商品;缺少专门的引流品,销售盲目打折;低价的卖得多,高价的卖不动……这些都是不做策略的代价。
五、商品固定搭配
一提到商品搭配,很多人脑子里第一时间蹦出来:啤酒与尿布。实际上即使不用数据去算,商品之间固定搭配。
就像比起啤酒配尿布,啤酒配鸡爪,啤酒配花生米,啤酒配小龙虾更常见一样。
这种搭配,往往和用户需求有关,比如:
- 耐用品:厨房全套(燃气灶、抽油烟机、锅具)、卧室全套(床、床头柜)
- 快消品:酒水+小菜、火锅锅底料+蔬菜+涮肉、快乐水+薯条/零食
因此在做商品管理的时候,经常将有固定组合的品类,结合日期做联合推广。
比如9月份开学季(文具、图书、衣服)、贴秋膘(食材、啤酒)、安居节(楼市素来有金九银十说法,相应的家居、家装需求),此时应该把关联品类打包,观察活动期推广效果。单独看一件商品,很难解释其同期销量波动。
以上是商品分析的基础逻辑。
可以看到:一个商品编码数字背后,有很深的业务背景和固定的业务策略。作为数据分析师,如果不结合业务考虑,只是单纯的看销售数字,很难读懂数字背后含义,也没法进一步提出建议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接地气的陈老师】,微信公众号:【接地气的陈老师】,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好希望有一天也能成为博主这样优秀的人。
昨天晚上睡前还思考了这个问题,好巧
文章写得很有见地,作者的思考很深入,值得学习。
顶!
手动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