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健怡可乐以“冰箱香烟”的新身份风靡美国。从写字楼的午后片刻,到社交媒体的病毒式传播,这款经典饮品正成为年轻人新的解压符号,背后是一场由消费场景与情感共鸣催生的文化现象。

夏日的写字楼仿佛一座精密运转的熔炉,曾经,在格子间,打破令人窒息的沉闷,是工位间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下楼走一根?”

香烟,是打工人短暂逃离KPI的通行证。围在街角的垃圾桶旁,吞吐云雾的几分钟里,疲惫被火星点燃,社交在烟圈中完成。它构建了一套打工人合理的摸鱼逻辑:身体需要它,领导默许它,社会容忍它。

而今夏,一种全新的续命仪式正在席卷美国,主角竟是我们熟悉的健怡可乐。

午后三点,困意正浓,打工人不再走向楼下的吸烟区,而是到楼下的便利店拉开冰箱门,取出一瓶冰镇的健怡可乐。

随着“噗嗤”一声,拉环被开启,细密的气泡争相涌出,发出治愈的嘶嘶声。大抿一口,那股夹杂着微甜与碳酸刺激的冰凉液体瞬间贯穿喉咙,仿佛给过热的大脑来了一次物理降温。

这一刻,紧绷的神经仿佛被投入冰海,透心凉的激爽成了最立竿见影的镇静剂。

这种场景,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日常。这个夏天,健怡可乐被赋予了一个极具画面感的新绰号——“冰箱香烟”(Fridge Cigarette)。这个略带戏谑却又无比贴切的称呼,如同病毒般在社交媒体上蔓延,让这款诞生数十年的饮品,意外地在2025年的夏天,于美国再度翻红,成为一种全新的文化现象。

健怡可乐,是如何从一款饮料,化身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精神图腾般的“冰箱香烟”?这场由下而上、意外席卷的流行风暴背后,远不止是一罐汽水的复兴那么简单。

01   “冰箱香烟”是如何燃遍全美的?

“冰箱香烟”由一位名叫蕾切尔·雷诺(@reallyrachelreno)的TikTok用户点燃。6月初,她在纽约公园分享了一段轻松惬意的午餐时光:一份三明治,一包薯条,以及一罐冰镇的健怡可乐。在配文中,她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无意中听到有人把健怡可乐叫做‘冰箱香烟’,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比这更贴切的说法了。”

这条看似随意的视频,在短时间内,观看次数便飙升至数百万。评论区里,人们纷纷表示赞同,有人将健怡可乐戏称为“万宝路”,更有人将其比作“冰箱里的尼古丁”,形象地描绘出这款无糖饮料在他们心中的地位。

有趣的是,在后来的采访中,@reallyrachelreno 坦言自己并非“冰箱香烟”一词的首创者,而是在一年多前从一位同事口中听到了这个说法。她表示,看到这个词在网络上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响,着实令她感到难以置信。这说明”冰箱香烟“的走红有很大的偶然性。

此后,大量的 TikTok 用户开始围绕“冰箱香烟”进行二次创作,发布各种相关内容,分享自己饮用健怡可乐的场景和感受,进一步扩大了“冰箱香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迅速形成了一股席卷社交媒体的文化趋势。

“冰箱香烟”的走红,很快便与一种普遍存在的职场文化——“摸鱼”联系起来。就像过去在工作间隙,不少人会选择下楼点燃一支香烟,暂时逃离工作的压力,获得片刻的放松与喘息,“冰箱香烟”也逐渐成为了现代职场人的一种新型“摸鱼”方式。

那么为什么“冰箱香烟”能够如此形象地概括健怡可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这与健怡可乐本身的一些特点息息相关:

首先,在动作上,正如吸烟者拥有固定的“烟歇”时间,以及点烟、深吸、吐烟等一系列习惯性的动作一样,饮用“冰箱香烟”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休息仪式。

打开冰箱,取出冰镇的易拉罐,拉开拉环,倾听那标志性的“嘶”声,再大口地喝下,这一连串的动作,为忙碌的工作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暂停信号,一个可以暂时抽离、重新调整自己的宝贵时刻。

其次,在感官体验上,打开健怡可乐易拉罐时发出的清脆“噗嗤”声,以及饮用时气泡在舌尖跳跃带来的刺激感,都能够带来一种即时的感官满足。冰凉的液体滑过喉咙,带来的清爽感更是能够迅速驱散疲惫,这种感官体验与吸烟时的短暂“快感”有相似之处。

最后,在心理层面,健怡可乐被许多人视为一种不含尼古丁的解压方式。在面对繁重的工作或学习压力时,一罐冰镇的“冰箱香烟”能够帮助他们获得片刻的宁静,缓解焦虑和疲劳。一些人甚至认为,这种饮用过程能够带来多巴胺。

最终,一个偶然的视频,一个绝妙的比喻,以及集体共鸣,在TikTok这个强大的放大器上汇聚时,一场文化现象便应运而生。

02   冰箱香烟可能营造新的消费习惯

可口可乐公司对外宣称,“冰箱香烟”的流行完全是用户自发的文化现象。这个词的诞生或许确属偶然,但其后续如病毒般发酵和传播,很难说没有品牌方在背后顺水推舟的影子。

商业史上最顶级的营销,最高明的策略莫过于塑造用户的消费习惯,如高露洁教育市场要一天刷两次牙,箭牌将绿箭口香糖教育消费者饭后嚼一颗,运动饮料品牌教育我们跑步后需补充电解质。

“冰箱香烟”的流行,同样是这个路径。

●建立潜意识联想:

在过去,工作间隙的放松与社交,往往与“吸烟”这个行为强绑定。这也是为什么香烟在职场文化中曾有如此之高的渗透率。而“冰箱香烟”这个概念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试图建立一个全新的心智联想:休息、摸鱼、需要片刻喘息 = 喝一罐健怡可乐。

它正在悄悄地将一个功能性的产品,转变为一个习惯性的行为符号。当这种联想被反复强化,从冰箱里拿出一罐健怡可乐,便可能像点燃香烟一样,成为一种无需思考的习惯。

●强化情感联结: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人普遍面临着学业与工作的压力。“冰箱香烟”这个概念,成功地将健怡可乐从一瓶普通的无糖饮料,升格为一种可以应对压力、缓解焦虑的情绪伙伴。这种情感层面的联结,远比好喝、解渴或无糖等单一功能性诉求要牢固和持久得多。

更深一层看,这个称呼还巧妙地赋予了喝可乐一种类似“抽烟”的“小罪恶感”,但同时又强调了其物理上的无害性。这种健康的放纵的心理定位,击中了那些寻求精神慰藉但又注重身体健康的年轻消费者。他们在这短暂的放纵中获得心理满足,从而对品牌产生更深的情感依赖。

●形成文化现象:

健怡可乐诞生于1982年,对于Z世代而言,这无疑是一款带有父母辈烙印的饮品。然而,“冰箱香烟”这个由TikTok引爆的流行语,却如同一座桥梁,成功地将这个经典品牌与当下最活跃、最能引领潮流的年轻消费群体重新连接。它让健怡可乐摆脱了可能的老化风险,一夜之间重新变得酷和新潮。

这种由用户自发创造、在社交媒体上发酵的文化现象,比任何精心策划的广告都更具说服力。

●拓展消费场景:

“冰箱香烟”的理念,最直接的商业价值在于它极大地拓展了产品的消费场景。过去,人们可能只在吃饭、聚会或感到口渴时才会购买可乐。但如今,它被赋予了“缓解压力、自我关怀的仪式”这一全新角色。

这个概念鼓励人们在工作间隙、学习疲劳、心情烦闷,或任何需要暂停一下的时刻,都来上一罐。这意味着健怡可乐的消费不再局限于特定的餐桌,而是渗透到了一天中的任意缝隙时间。

消费场景的无限延伸,必然会带动消费频率的显著提高,为品牌带来增长潜力。

结语:

今年可口可乐有什么好的广告创意吗?我没有什么印象了,我印象深刻的反而是两个充满野生智慧的民间创意:雪碧兑茶的新奇喝法,以及让健怡可乐焕发新生的“冰箱香烟”。

在社交媒体时代,最强大的营销杠杆,不再是预算和渠道,而是共鸣。品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布道者,而是文化现象的参与者和催化剂。

可口可乐高明的地方,或许就在于它的克制——让用户去定义产品,让文化去驱动增长。它证明了,当一个品牌真正融入用户的生活,成为他们表达自我、创造乐趣的工具时,用户本身就成为了最有效的媒介,而他们创造的共鸣,则会转化为最真实的品牌资产,甚至直接变成新的消费货币。

对于所有品牌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与其绞尽脑汁设计下一句广告语,不如潜入年轻人的语境深处,去倾听、去理解,去寻找那个能引爆集体情感的“冰箱香烟”。

因为在那里,藏着通往品牌年轻化和持续增长的真正密码。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寻空】,微信公众号:【寻空的营销启示录】,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1. 没有休息,没有节日,没有周末,日日夜夜,希望能不断磨出好内容,对得起自己。 8-)

  2. 知易行难

  3. 作者文章写的很好,学习了。

  4. 思路清晰

  5. 这篇文章写得太棒了,让我受益匪浅,感谢作者的分享!

收藏
评论
返回
营销日历08月02日 更多
1922年电话发明者贝尔加拿大逝世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加入圈子
抖音学习交流群
加入
小红书学习交流群
加入
视频号学习交流群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