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生命周期模型,终于讲清楚了!

别再死记“引入-成长-成熟-衰退”!本文用真实数据示范 5 步落地法:先算生命周期长度,再用 RFM 抓核心用户,找出成长路径并 AB 验证,让运营动作有数可依、一击即中。
“识别用户生命周期”是精细化运营的基础,是体现数据分析价值的重要手段。在实操层面,很少有文章讲清楚:到底怎么衡量生命周期?怎么从数据中找出运营办法?搞得很多同学无法落地。今天一文讲清楚,同学们记得点个赞,慢慢看哦。
理论和实际差异
用户生命周期的理论,把用户分成了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流失期几个阶段,在不同的时间段,用户产生的价值不同(如下图左所示)。
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用户都严格按此周期发展:
有些用户会早早流失
有些用户压根不是目标群体
即使是忠诚客户,不见得天天消费
各类人群混在一起,很难严格按理论区分(如下图右所示)。
所以,做用户生命周期分析时,不要一上来就陷入每一个用户数据细节,而是先看整体留存/付费情况,找到关键生命周期节点,再区分核心/非核心用户。
第一步:分析生命周期长度
首先,做用户生命周期统计时,应从用户注册/首次接触时间开始,往后统计T+1,T+2……T+N个月的情况(俗称“生命周期统计法”)。如公司在2025年7月份获取一批客户,那应往后统计该批客户进入后的:
每个月留存数量
每个月付费人数
累计总付费情况
如上图所示,我们可以明显看到:
1、在1~3个月,用户流失率非常高。这是留存用户,培育付费习惯的重要阶段,对应“用户成长期”
2、在4~9个月,有一批用户会稳定付费。此时剩下的都是留存的忠实用户,对应“用户成熟期”
3、从第11个月开始,付费用户基本流失殆尽,对应衰退期。业务本身做的越好,衰退期来的越晚。
4、始终有一些用户没有被转化成功。这些是非目标用户,应考察各个获客渠道中,非目标用户比例,减少该类型数量
看到这,你会特别想知道:哪些稳定付费的是什么人!下一步就做这个。
第二步:区分核心用户群体
针对第一步群体,统计全年的RFM数据:
累计消费金额
累计消费频次
累计贡献毛利
权益使用/福利领取
之后,利用矩阵分析法,区分高消费+高价值 VS 低消费,低价值群体(如下图所示)。
区分完毕后,即回应了开头问题,把不同客群区分出来。注意!没有公司能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有可能我司的核心群体是同一类人,所以做完第二步,紧接着要识别核心用户特征,认准用户需求。
第三步:核心用户特征
用户特征包含两方面。其一是基础特征,比如:
toB业务:行业类型,企业规模,客户线索来源
toC业务:性别,年龄,职业,获客渠道
有可能经过分析,发现:XX年龄+XX职业的客户就是喜欢我司产品!此时,优化意见是给到获客渠道的,按我们发现的客户特征,捞更多目标客户。
其二是行为特征。比如:
客户先购买A产品,再购买B产品
客户累计购买A产品的次数
客户是否使用过XX功能
客户使用XX功能次数
客户是否有转发/评论/赞赏等正向行为
客户是否有投诉/差评/等负向行为
对于用户生命周期运营,显然行为特征的分析结论更有意义!如果能发现:用户在使用我司XX产品XX次以后,会更偏好我司产品,这就是所谓的成长路径。
第四步:发现成长路径
发现成长路径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将成熟期用户与成长期用户对比。只不过,成熟期用户可能消费/互动行为特别多,统计整年数据很难看出差异。因此,应对比成长期数据。比如下图中,前三个月的消费/互动行为:
第五步:测试运营效果
在发现了机会点以后,应设计实验,测试运营效果,这样才将用户生命周期落到实处。
缺少二三四步洞察的运营举措,很可能没效果。比如:“我看到大部分用户只消费3个月,于是给一张第四个月生效的优惠券”,这样用优惠强行拉长留存时间,很有可能逆向筛选出薅羊毛的客人,反而导致用户价值整体下降。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接地气的陈老师】,微信公众号:【接地气的陈老师】,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顶!
说到心坎了,在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在这里找到了思路。
昨天写运营规划还在思考这方面的问题
感觉运营就是个苦逼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