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消费从 “遍地黄金” 进入 “夹缝求生”,品牌普遍面临老市场守不住、新市场拓不开、营销效率下滑的困境,流量假药、创意假药等乱象更是让不少从业者迷失方向。本文基于刀法一年半战略咨询实战经验,从十亿级、百亿级企业案例中提炼核心方法论,拆解 “好产品 × 好营销 = 好品牌” 的底层逻辑,剖析新营销时代如何以人群需求为原点,通过产品价值创新与精准营销传播,破解增长难题,打造具有用户心智的强势品牌。

这篇文章来自我做战略咨询一年半的总结,非常干货,建议一定要看。

今年我有个深刻感受,如果说五年前,新消费打得火热,整个市场遍地是黄金。那么今天,很多品牌做生意,就像弯腰捡钢镚,在夹缝中生存。

我从 19 年开始研究新营销、新消费。那时候,任何一个小品类都能快速崛起,做成很大的体量。甚至还有 VC 排到我们公司门口,问我说:doris,要不要一起投资些新品牌?

但今年不一样了,增长越来越难。品牌们找到我,一开口往往是,“老打法不顶用,新打法让人眼花缭乱,我该怎么办?”

于是,在一年半前,我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虽然我每天都在分享方法论,但行业变化这么快,只靠说已经不够了。我们必须进入企业,真的去操盘,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刀法有了咨询业务。我们从人群定位到品牌定位,从产品策略到内容营销,帮助企业转型,创造出独门刀法。

今天的分享,就是从这些十亿级、百亿级的企业案例提炼出来。它既有真实的企业问题,也有我们实操过的方法论,希望能给大家启发。

01 老市场守不住,新市场破不开

回到今天的增长难题,我们都在说增长变难了,到底难在哪里?

今年我和世界 500 强、中国新消费、渠道白牌交流了数百回,终于得出答案:

中国的品牌和营销有几个共同的难题要解,叫做老市场守不住,新市场拓不开,营销效率还在降低。

第一大难题叫老市场守不住,它分成两种情况:

产品的同质化严重,品类陷入低价内卷,已经是老生常谈。

中国供应链太强大了,我们今天发现了一个品类机会,别人立马就能跟进,做出像素级相似的产品。

许多大品牌为了保住市场份额,不得不拼价格。但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越是拼价格,越重品质和研发的品牌越吃亏。

很多 500 强、百亿民营企业,碰到的问题是品类在不断分化,永远都有新对手崛起。

品类已经小到变成毛细血管了。哪怕像宝洁这样的国际巨头,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市场份额,被各种新品牌瓜分。

你以为大本营被攻击已经很惨了。但有些企业不仅老市场守不住,新市场也拓不开。

我看到,很多在某个品类,某个爆品做到天花板的企业,开始找第二曲线。比如戴森,做吸尘器很成功,转头去做吹风机、耳机,甚至计划过进军电动车领域。

但这些新品类,又对应新人群,企业好像在做延展,但每次都要做全新的获客和增长,很容易陷入混乱。

除此以外,流量红利消失,营销效率下降,也属于老大难课题。

说白了,产品本来就不好,推广上需要平台流量。

流量红利消失以后,很多人卷流量卷不动,做品牌陷入假大空。于是,降低获客成本,同时获得生意增长,就变成一大矛盾。

说这么多,我不是想贩卖焦虑,而是想告诉大家,不是你一个难,是所有人都难。新问题之下,一定会有层出不穷的新打法,新帮派。

正如我的前辈张耀东东哥所说:新营销从来不是老营销的对立面。无论如何,我们先要找到营销不变的本质,再去思考什么是变化。

如果你只看到新营销的表象,就会在假药的迷惑下,离生意越来越远。

02 新营销的表象和假药

先说大家看到的新营销表象:

一方面,我们能看到的表象是,营销流量发生了变迁,传播方式也在改变。

我从 19 年创业开始,见证双微小快知抖B(微博、微信、小红书、快手、知乎、抖音、B站)的崛起,成就了一波又一波的品牌。

在营销大变天这篇文章里,我写到:以前我们打广告,就像村口大喇叭,一喊大家都听。现在做内容,就像是立体环绕声音响,渗透进你的毛细血管。

另一方面,大家也能明显感受到,用户的注意力在碎片化,从“人找货”到“货找人”。

以前大家有耐心听故事,现在花3秒就能决定要不要看你。以前是“人找货”,我有明确的需求,我来选你,现在变成了“货找人”,你要主动找我,激发我的需求。

这种表象下,很多人以为挖挖平台的流量红利,学会做小内容、小渗透、小爆品,就算转型成功了。却不知道,自己吃到的全是“假药”:

第一种,流量假药,只谈流量规模,不谈有效用户。

一说做营销,就是蹭话题、做爆款,说白了就是想要流量,趁机卖一波产品。只要流量大了,哪怕是1%的转化率,都可以获得很多的收入。

但是买流量药不能停,随着流量成本越来越高,利润空间越来越薄,心里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第二种,创意假药,只谈创意传播,不谈产品和策略。

当时我在联合利华的时候,品牌经理首先是产品经理。但今天大多公司把产品和营销分家了,先让产品经理造货,再让营销经理去推广。

所以原本打辅助的创意越玩越花,更重要的产品来不及研究,营销变得本末倒置。

第三种,性能假药,只卷性能和价格,不谈场景。

大家都会说做好产品最重要,却不关注用户使用的场景和需求。要么就是比价格更低,要么就是比谁更大、更快、更强……

我们总是要做品类第一,只要品类够细分,只要性能够强,永远能找到角度自称第一。

第四种,数据假药,只谈曝光和互动,却不谈生意效果。

我一直有个观点,在新媒体的碎片化时代,超过50%的营销效果都可以被衡量。可惜的是,很多品牌尤其是500强大公司,还在关注曝光数、互动数。

这些最容易掺杂水分的数据,能不能给生意带来新增量?能不能把生意延展到全域?没有目的和效果,手段再漂亮,我认为都是耍流氓。

最后一种假药,叫品牌无用论,只谈ROI,不谈品牌势能。

大量的白牌和新品牌,索性觉得做品牌也没有用了,反正这玩意就是讲故事,虚头巴脑的,所以只谈ROI,不谈品牌势能。

但凡吃了上面的几种假药,大家的病根都一模一样,那就是离营销的本质越来越远了。

为什么这样说?

营销的本质从古至今都没有变过,其实就是,回归用户的需求,创造价值,并且传递价值。

好产品是创造价值,好营销是传递价值,在同一个承诺下聚焦、重复、再聚焦,最终沉淀下用户心智,就成了我们的好品牌。

新营销变的是什么呢?

新营销变化的最大本质,不是流量红利,不是营销渠道,而是在数字化的变迁下,人越来越以价值群分。

我们还要看到另一个更大的本质:

中国供需逆转,消费者焦虑的根源,不再是“买不到”,而是“不适合”“不爱了”。核心的稀缺要素,也从让消费者轻而易举地获得商品,变成了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具体怎么变的,几句话说不完,接下来我一点点讲。

总而言之,它要求行业生态上下游的所有人:

不停地,不停地,不停地回归消费者本质,持续做产品端,营销端,品牌端的叠加创新。

我们刀法用一个公式总结——持续创造好的产品 x 好的营销传播 = 持续的承诺沉淀为品牌。

03 每个 JTBD ,都能诞生一个好产品

这年头,每个人都在说产品很重要。但产品的本质是什么,好产品又如何定义,其实大家都说不清楚。

首先,好产品一定要有非常好的原点洞察,人群需求 X 价值创新=高价值。

比如过去耳机这个品类很单一,大家卷来卷去都是“我续航长”、“我音质炸裂”、“我科技感爆棚”。

直到今年我被各种短视频种草,至少买了十副耳机:耳夹耳机、游泳耳机、配饰耳机、睡眠耳机、AI耳机……

每副耳机,都对应不同的场景,能帮我解决不同的消费者任务(job to be done)。

比如耳夹耳机,打的就是我这种 24 小时高频开会的工作党。我们需要一副从早戴到晚,耳朵不遭罪的耳机。所以当它告诉我,它可以24小时舒服地挂在耳朵上,我几乎一秒买单。

不过,新问题很快就出现:

韶音有耳夹耳机,华为也有耳夹耳机,小米也有耳夹耳机,又陷入了产品内卷,怎么办?

一个叫 of hunger 的品牌,找到了更细分的人群。有一群时髦潮流派,他们把耳机当作新的时尚单品,所以耳夹耳机进化成下面的酷炫耳饰。

另一个品牌科大讯飞,找到了更细分的场景。假设你的每天 24 小时都在高频开会,你大概率希望开完会,马上有个智能纪要。于是,科大讯飞的会议耳机出现了。

最后,我觉得最牛的还是:声阔,一款睡眠耳机。

仔细想想,为什么会有用户愿意花上千块买一款睡眠耳机?

因为伴侣打呼噜,所以难以入睡的女性。当一个烦恼困惑你非常之久,你不会为价格犹豫。

其实,消费者需要的不是一个产品,他只是在生活中有个待办任务,需要雇佣产品来解决。

只谈流量规模,不谈有效用户,不去看到消费者场景,不去看到消费者任务,这是一个假药,我们要慎吃这种假药。

焦糖布丁,我们认为这是好产品的第一层。

好产品的第二层,不单要帮用户解决当下的任务,你更要让TA成为想成为的人,达成向往中的生活。

因为过去是品类+货架逻辑,用户的需求很明确,比如我的气垫用完了,我就从气垫里面挑最好的。

现在是人群+内容逻辑,用户的需求处于激发态。我也不清楚我要什么,但我有种落差感,等待恰到好处的东西来填满。

比如我和花知晓 CMO 房宫一柳谈到,很多消费者已经不缺口红,气垫,粉饼了。但绝大多数的消费者,都是听童话故事长大的,内心藏着没实现的公主梦。

花知晓在设计、工艺、包装上花了特别多精力,让用户在拆箱的过程中,live your fairytales,活出你的童话故事。

高瓴创始人张磊的一句话,让我深受启发,他说:

消费的本质是消费者与世界和自我达成和解的过程。

选择怎样的消费方式和品质是消费者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映照,因此消费品包含物质性和精神性双重维度。

我们在消费的过程中,希望通过一个个产品的创新方案达成自我和解,从现实的厌恶到达向往的生活。

创新永远充满价值的,创新不是为了证明我最强,而是我最合适。

04 碎片化下的新营销,形散魂聚

那么好营销呢?

产品的本质是解决消费者任务,从而创造价值。营销的本质是对目标人群传递价值,并形成用户行为。

我认为好营销,一定是从人群需求出发的。用户最关心的是什么,我们就说什么。

发现用户的痛点痒点爽点,传递我们能解决这个点的价值,从而让用户知道我,认知我,感兴趣,买我,复购我,推荐我。

比如前段时间小米YU7的发布会,雷军的每句话,都击中了米粉的痛点痒点爽点。

痛点,很多人抱怨一坐电车就晕车,我们联合医院专门研发了晕车的舒缓模式。

痒点,我们的化妆镜是三档色温,三档亮度可调,这样女生用的特别方便。

爽点,隔音比劳斯莱斯库里南肯定要差一些,但远超同级产品。

当然,营销不只说说人话这么简单,它的链路应该化解为:

找到最能打动用户的激发情景 Moment(痛点爽点痒点)——1

找到情景下的破圈内容原点——1 到 N

再基于不同场景无数个小碎片的渠道、传播和运营变成无限裂变——N 到 X

我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麦当劳。说到麦当劳,你一定会认可:麦当劳是 TVC 时代的王者品牌,也是碎片化时代的绝对赢家。

我在去年刀法峰会讲到,麦当劳中国的 CGO 何亚彬在一次采访中说过,麦当劳的核心用户叫 Inner Child,他们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孩子。

这些用户他们不捍卫品牌,他们捍卫的只是自己的价值观,而麦当劳所做的,就是源源不断地输出符合他们价值观的内容。

结合麦当劳品牌 DNA “平价、快捷、幽默、年轻”,它的核心用户 Inner Child,麦当劳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关键 moment——童心时刻。

基于这个时刻,麦当劳又找到三个内容原点:年轻人的食堂和心灵归宿、成年人的游乐场、家庭朋友们的欢聚时刻。

围绕关键时刻,围绕内容原点,麦当劳拥有了非常多的麦当劳文学、麦当劳之歌、麦当劳剧场······

说完了内容,麦当劳在运营和渠道也做得很彻底:通过数字化把点餐到支付的时间压缩在 15 秒,取餐只用 10 秒,线上订单超 90%,有 3 亿会员,10 万社群。

那么,什么是营销之变?

新营销的链路,依旧是从 1 到 N,从 N 到 X。

但过去的 1 到 N,从 N 到 X,相对简化——

只需要以你的 big idea (大创意)为核心,产出一整套大创意,大广告,大故事即可完成。

但正如我所说,数字化营销背后,本质上是人以群分。所以今天的营销,关于 “1” 的洞察,需要更犀利,像一把尖刀直接传递消费者底层需求和品牌内核。

创意本身很好抄,但从 1 到 N 的创意,需要来自人群洞察的 moment ,需要基于moment的内容原点,需要基于内容原点的故事演绎。你抄也抄不会,抄也抄不到灵魂。

从 N 到 X 的破圈节奏需要多元化,需要配合不同的环境,大创意,小创意,大直播,小直播,重新制定策略。从N到X需要更加精细化,更加数字化,更加运营化。

过去的营销是村口大喇叭的 one message for all,

现在的营销是碎片化下的形散魂不散,入乡不随俗,还要数字化。

05 过去做品类第一,现在做人群唯一

最后的问题,品牌的本质是什么?

品牌的本质就是“心理印记”,用户想到什么就想到你,想到你就想到什么。

只不过,品牌心理印记的形成,不在一朝一夕。

小小的心理印记 4 个字,需要上下同心同行,需要聚焦和重复一个独特的主张,需要成为一群或者几群的心智首选,还要对生意产生复利,一圈一圈的飞轮滚动下来,形成心智护城河。

这几个字缺一不可,没有上下同心,就会知行不合一。没有聚焦和重复,就容易心智紊乱。没有成为某群人的首选,心智做了也是白搭。如果生意本身不能产生复利,飞轮转再多次也是越做越亏。

所以我们刀法认为,品牌战略本质其实是:

用协调一致的行动,创造一个独特的价值主张,成为某群人的心智首选,驱动品牌复利增长。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年金刀奖在推翻了整整十五次方案以后,写下最本质的公式:好产品X好营销=好品牌。

只有我们找到了目标人群,围绕目标人群的待办任务,不停做价值创新,创造好产品,传递价值创新,实现好营销,循环再循环,才能形成好品牌。

品牌就等于心智,心智就等于护城河。每个护城河,都需要一个个的好产品、好营销来加宽加深。

那么,品牌变的是什么?

变的是过去的独特价值主张在于我是某个品类的第一,规模领先带来成本领先战略。

而人以群分,多元价值,和需求升级的环境下,我们需要的不是第一,而是某个人群共识的偏爱,是唯一。

品牌就像一棵树,变成一个和用户共识共创共生的过程。

而我们刀法的「人群战略」也呼之欲出——

人群战略的本质,通过企业协调一致的行动,以特定一群人为原点,持续提供个性化全案(物质+情感+精神价值),吸引和凝聚共鸣和共识,成为这群人生活方式下的偏爱,进一步驱动人群破圈,形成复利增长,生长成大众共识。

围绕人群战略,我和团队也花了近2年的时间,认真专注地打磨两件事:

第一个是战略咨询,我们成立「刀法智库」,帮助企业从品牌战略,到产品创新,再到内容营销,进行全面转型,提升生意效率,形成品牌复利,从而真正成就中国好品牌。

第二个是战略大课,我们通过刀法「人群战略总裁营」,系统性输出人群战略方法论,帮助品牌从经营品类到经营人群,找到通往下个十年的增长地图。

虽然我没有多说,但我们已经跑了快 2 年。这一次,我们真的在用面对未来的解法解决企业的品牌战略和增长问题,并且已经帮助 10 亿到 100 亿,百亿以上的企业取得了非常多成果!

06 中国的好品牌,由我们自己定义

2025 年,作为一个忠实的品牌信徒,和营销实操和理论爱好者。我看遍全天下的武功秘籍,从定位,到科特勒,到品牌形象论,到战略品牌管理,我才发现,其实最强的就是那个扫地僧。

扫地僧,拿出一把扫帚,打遍了所有武林高手,

而那把扫帚,就叫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看见人的个体性和群体性,看到人的超我和本我,看见人的冰山底下的恐惧和渴望。

营销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回归用户的需求,创造价值,并且传递价值。

看到了这一层,我们不需要手中有刀,我们心中的刀至此已经形成。

为了把我们心中的这本刀法传递,我们刻画了今年的金刀奖 (下图)

走过了五届,金刀奖的使命从来没有改变,始终是成就中国好品牌,带领走向全世界。但我非常有底气地告诉大家,今年的金刀奖一定离本质更近。

我们刀法作为发起人,真诚邀请各个生态的武林高手,找到那些回归用户需求,又叠加创新的好产品、好营销、好品牌、好操盘手,共同书写刀法!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刀姐doris】,微信公众号:【刀姐doris】,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1. 降低期望,把手机关掉,焦虑就没有了。

  2. 很深刻,感谢作者分享

  3. 转发朋友圈炸一下

  4. 留言催更! :-D

收藏
评论
返回
营销日历09月03日 更多
抗战胜利纪念日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哆啦A梦生日
1945年九三学社成立
2013年著名品牌nokia正式被微软收购
加入圈子
抖音学习交流群
加入
小红书学习交流群
加入
视频号学习交流群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