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挖的坑,还得人来填

今年不少企业上马的 AI 项目陷入 “没效果” 的困境,相关求助需求集中涌现。文章从实际服务十几个客户的经验出发,调侃 “AI 未取代数据分析,反倒需数据分析救场” 的现象,进而深入剖析 AI 项目踩坑的核心原因,分享盘活烂尾 AI 项目、选择易突围项目的具体思路,为企业推进 AI 项目提供实操参考。
“今年新上的AI项目没效果!”
“陈老师快来帮帮忙,想想办法”
“能不能设计一个评估体系,证明它管用!”
从6月份开始,我就在十几个客户之间奔走处理类似需求,边做边调侃:“还说啥AI取代数据分析,现在都指望数据分析来救场子的”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奇观?以及如何避免AI项目踩坑,刚好在8月底做个小结。
一、回归商业本质
先别管它是AI、BI、CI还是DI,站在商业视角,所有的产品分三类:交易型产品、内容型产品、工具型产品。
AI产品也是工具型产品一种,厉害的工具它还是工具,只要是工具型产品,那么就得满足以下条件:
1、有具体场景
2、有使用对象
3、满足特定需求
4、可用指标衡量价值
媒体听到一个新概念,就会大呼:“震惊!颠覆!代替!” 但是,真到了企业里做项目的时候,必须得数据说话:
缺少场景or对象,叫伪需求
有真实需求,但工具不能满足,叫:没做好
自己说“做得好”,无法量化考核,领导就不认账
这就叫商业本质,而今年草草上马的AI,各有各的死法。
二、伪需求的陷阱
很多公司上了Chat BI,口号都是:“只要随口说一句,立马自动生成SQL输出数据图表”……结果复盘的时候,老板要的是SQL、数字、图表吗?都不是!
某企业,老板就当着一众领导面问:
1、能不能发现业务没有发现问题?
2、能不能给出可落地的具体办法?
3、跑数不是月薪8K的职员干的吗?
4、所以你们部门裁员了几个人?
5、所以上项目的效益就是俩人的工资?
项目负责人被问得抓耳挠腮团团转……蒸汽火车取代马车,不是因为蒸汽火车能节约草料,而是它能支持一种全新生产力。想不明白这点,项目就很容易做成伪需求。
回头看看,会发现:“人人都是数据分析师”本身就是扯淡。
相当多公司,业务流程没有数字化
数据基建稀烂,口径不统一
业务“用数据说话”能力都没普及
这时候指望:“随口说一句话自动生成数据”就是自己找死。
三、解决真实的痛点
于是,拯救这些烂项目的思路,就是:
1、重新梳理业务场景
2、先找到有价值的数据
3、再看如何用AI提供这个数据
比如,我在帮一个企业梳理场景时发现,销售部门权力很大但是很少看数据。他们经常走下沉市场,迎来送往很多,我陪他们出差3天喝了4顿……这种状态下,谁看数据!
然而,他们确实有真实需求:
如果经销商利润很低,需主动帮经销商想办法
如果经销商库存很高,要检查库存预防窜货
新品/活动普及不够,就得推着经销商做
……
于是,我/IT部门/销售部门一起,梳理出八个“走市场核心指标”,并且对应到“八大市场提升关键行动”,经销售部老大首肯,先作为行动标准推广到所有一线执行。
然后大家问:数据支撑怎么实现呢?上Chat BI!此时IT部门领导红光满面的开推广会:“诸位看,这个Chat BI真的好用,直接对话就能拿到八大指标!”于是半死的项目就这么盘活了。
四、透过现象看本质
有同学会说:陈老师,你这跟AI关系不大呀,做个普通的移动端报表也行呀。
这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了。再好的技术,最后也是工具。想让工具发挥作用,最后还是要回到场景/对象/需求/指标,认真梳理才有出路。
数据分析,从来不是SQL/Python/PowerBI等工具的堆砌,而是结结实实的解决问题。现在AI辅助生成SQL越来越好用,释放出的时间,更多花在提升分析方法,解决业务问题,才能产生更大价值。
五、更容易突围的项目
当然,有些项目没那么难突围,稍作修改即可,比如:某集团准备建立“从财务指标穿透到业务过程的智能化经营分析体系”,结果上门一看:主数据稀烂,相当多业务流程还在走纸质单,业财数据从来对比上……那就老老实实回来从上系统,数据治理做起,领导那里先做个好看的看板,交个半年工作总结差。
比如:AI智能提炼优秀客服话术。结果提炼完长达5000字,一线坐席念都念不过来。这种就不要贪多,比如先筛选10个最难回答问题(比如“为什么你们卖那么贵”)让AI先输出再说。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接地气的陈老师】,微信公众号:【接地气的陈老师】,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很实用,似乎马上就可以用在工作中了,感谢作者。
没有休息,没有节日,没有周末,日日夜夜,希望能不断磨出好内容,对得起自己。
666,学到了,收藏起来。
必须评论支持一下!!!
道理懂的不少,做的却不好。核心原因还是在于压根就没有听懂和理解对这个道理,以及没有花时间和功夫去验证道理。很多道理都需要验证几次几十次才能成为真理。感谢作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