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在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每个企业都在思考的问题。本文作者通过实地探访胖东来和袁家村,深入分析了这两个成功案例背后的商业逻辑和运营模式。

从袁家村回来后,我把想法做了个复盘和总结,我的结论是:袁家村本质上不是靠 “卖饭”,而是靠输出一套能落地的 “需求场景满足解决方案”,可能大家觉得这句话有点抽象,那么大家看我接下来的分析。

当下国内市场,真不缺供给品,各行业还都很内卷。

  1. 不管是 “田间的农产品、枝头的水果”,还是 “工厂里的产品”,不管是品类还是产量,都足够多;
  2. 商品流通渠道也不缺,你随便下楼逛逛就知道:不少临街门面空着,有些商圈、购物中心也没了往日的热闹。

所以问题根本不是 “没东西卖、没地方卖”,而是提供的服务抓不住用户。

这套服务能力不是模糊的 “怎么卖货、卖什么货”,而是有清晰设计的运营模式,就是我之前分享的“人货场”逻辑:先搞明白 “要服务谁、受众到底是谁”,再挖透这些人的需求痛点,接着结合他们实际的消费场景,最后给出能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方案 —— 一整套解决方案下来,场景的经营方可以直接匹配,拿来即用。

举个例子:最近这两年,全国各地的 “胖改店”(比如永辉胖改店、物美胖改店、步步高胖改店),就是胖东来输出商业零售解决方案的典型案例。

我们再来说说袁家村:它没只停在 “卖陕西小吃” 这一步。先锁定两类核心人群 :

  1. 一是想 “一次尝遍陕西味” 不用跑断腿的游客,二是想找 “正宗家乡味” 的本地人;
  2. 再抓住他们 “怕吃到不地道的、怕踩雷、想省心体验” 的痛点;又贴合 “周末带家人短途游、和朋友轻松聚” 的场景;
  3. 最后用 “把陕北、关中、陕南的美食全聚在村里 + 明档现做让人看得见 + 村民入股保品质” 的方案,把 “吃” 这件事,变成了能感受陕西烟火气的体验。

所以说到底,现在市场不缺资源,缺的是像胖东来、袁家村这样 “从需求出发,把解决方案做透” 的能力 —— 谁能把这套能力摸透用熟,谁就能在市场里扎稳脚跟。接下来,我以袁家村为例,简单分享下我的思考。袁家村的成功逻辑:拆透 “需求、供给、运营” 三重关

袁家村到底为啥能成功?说透了,就是它把 “需求、供给、运营” 这三块想清楚了,深挖自己的核心优势 —— 既没脱离陕西的根,又刚好击中了市场的痛点。

一、需求端:有人气、有偏好,给传统菜搭好底子

1.西安的虹吸效应,积累庞大消费人群

西安作为西北核心城市,能把周边市县、甚至邻省的人往这儿吸引,形成庞大且稳定的消费群体。不管是本地常住的老陕,还是来西安打拼的外地人,都需要 “吃得实惠、吃得顺口” 的日常饭。而传统陕西菜(面、凉皮、肉夹馍)性价比高还管饱,刚好契合这种刚需,为市场提供了足够的客流基础。

2.陕西人固执只认 “老味道”

西安人守着上千年古都,对饮食格外 “念旧”,本土传统风味在他们心里有很强的固执和执念,这种偏好直接影响当地人消费选择 —— 外来餐饮没摸准本地口味,很难站住脚。

我跟一位在西安吃过亏的老板聊过:他一开始信心满满扎进西安市场,选了最热闹的核心地段开店,主打东北海鲜烧烤,本以为能靠地段和新鲜品类吸引客群,却压根敌不过本地盐筋儿、竹签烤肉等的传统本地烧烤 —— 细的铁签子串着肥瘦相间的肉,孜然、辣椒给得足,烤得外皮焦香、内里鲜嫩,老陕就认这口。结果东北烧烤店没撑几个月就门庭冷落,草草收场。

连在全国攻城略地的重庆火锅,到了西安也得“入乡随俗” 改做串串香。还记得二十多年前八里村的 “麻师娘火锅” 吗?那时候几毛钱一串,签子上串着嫩肉、鲜菜,随时吃随时拿,实在够味、性价比高,长安南路的麻师娘火锅、千家粗粮王也成了当年南郊附近大学生的集体记忆。

二、供给端:抓准游客与短途需求

游客 “一站式尝鲜”,袁家村凑齐了陕西味

陕西是旅游大省,外地游客来都想尝 “地道陕西味”,但单家小吃店只能吃一两种,满足不了 “多尝几口” 的需求。

袁家村这种 “传统美食集合地” 正好补上缺口 —— 把关中面、陕北洋芋宴、陕南酸辣菜、回民泡馍全聚在村里,游客不用跑断腿,在这儿就能一站式尝遍陕西小吃。这和南京大牌档、北京护国寺小吃、上海城隍庙的逻辑一致,都是顺应游客需求,但是后者的名声越来越差了。

一小时短途游,让城里人体验乡村文化

从西安开车到袁家村仅 1 小时左右,不远不近,刚好踩在都市人 “想出门透透气,又不想折腾太远” 的舒适点上 —— 一家人带孩子、一群朋友闲聊,周末出来不只是为了吃饭,更想躲开市区热闹,找地方放松一下。

袁家村刚好接住这份需求:现做现吃的传统菜裹着满村烟火气,村民像 “NPC” 一样融入场景 —— 村口面坊师傅扯着宽宽的 biangbiang 面,巷子里飘着孜然烤肉香,醋坊的酸味儿随风飘来。在这里,既能吃到热乎地道的老陕味,又能在青砖小路上闲逛,看村民守着档口做小吃,感受乡村慢节奏。

三、运营端:利益捆绑 + 透明品控,守住 “放心” 与 “正宗”

袁家村能一直稳住传统菜口碑,关键靠 “村民共治” 制度 —— 从根上解决了餐饮 “信任” 与 “品控” 两大难题。

  1. 股金制度绑住所有人利益:村民按自身情况入股,有人管采购,有人管档口制作,赚了一起分,亏了一起担。没人会为赚快钱搞小动作(比如用不新鲜食材),因为砸的不只是自己的买卖,还有整个袁家村的招牌。
  2. 食材透明,责任到人:所有食材都摆在外头,制作过程游客看得见 —— 凉皮面浆新不新鲜、羊肉鲜不鲜、油泼辣子用啥油,一目了然。还明确 “谁出问题谁负责”,打消消费者 “卫生差” 的顾虑,让传统菜有品质保障,慢慢形成 “吃着放心、还会再来” 的良性循环。

总结下:要复制袁家村 / 胖东来的成功,抄 “形” 易,学 “魂” 难

袁家村最早能立住脚、打出名气,靠的其实是 “货” 的核心 —— 实打实的陕西菜集合。它没把这些味道只困在村里,反而把 “美食集合” 做成了一套成熟可落地的陕西地方特色餐饮方案,批量输出到各地商业广场、旅游景区。

对靠流量生存的商业广场、旅游景区来说,这套现成的 “陕西味” 解决方案,价值不言而喻(dddd);尤其对招商部门来说,它更是套省心成熟的 “即来即用” 方案 —— 落地就能接住客流,省了太多麻烦。

想复制袁家村的成功,绝不是简单开家 “XX 同款美食城”“胖东来同款” 就够(市场上本就不缺美食城),核心是学它的底层逻辑:从目标客群、实际需求场景、本地消费习惯出发,找到真正适配自己的解决方案 —— 这才是能扎根市场的关键。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闯爷】,微信公众号:【闯爷用户增长实战笔记】,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1. 运营要学会灵活变通很重要

  2. 留言催更! :-D

  3. 营销服务型项目的创业最大的痛苦就是要当苦力,还要当着一群苦力的包工头。但好处就是腾挪性比较大,不行了就迅速调转方向,很灵活,不会有任何产品的拖累。如果我要是开局就做互联网产品比如小程序,APP,估计现在只剩骨灰了。

    受教了! :???:

  4. 没有休息,没有节日,没有周末,日日夜夜,希望能不断磨出好内容,对得起自己。 8-)

  5. 文章写得很精彩,作者的文笔很好

收藏
评论
返回
营销日历10月21日 更多
华侨节
1520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发现麦哲伦海峡
1833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诞辰
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
加入圈子
抖音学习交流群
加入
小红书学习交流群
加入
视频号学习交流群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