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的流量思维

你以为少林寺只是个旅游景点?它其实是中国最早的“IP变现工作室”。释永信如何用一部电影撬动亿级流量,把一座破庙打造成数亿营收的全球品牌?本文告诉你答案。
2024年7月27日,一则关于少林寺住持释永信被调查的消息引爆了舆论。
抛开事件本身的是非不谈。
我想说的是,释永信是中国宗教界最早参透流量与变现逻辑的大师。
少林寺从一个年收入不足百万的破败寺院,一跃成为全球闻名、年营收数亿的商业帝国,这背后,与释永信堪称教科书级的流量运营思维密不可分。
故事,从四十多年前说起。
1981年,一个名叫刘应成的16岁安徽少年,怀着对佛法的向往来到嵩山少林寺,法号“永信”。当时,他眼前的武林圣地,是一个处处残垣断壁,日薄西山的破庙。十几个僧人,守着28亩薄田,穷得早晚只能喝稀粥。
虽天资聪颖,颇得师父行正方丈赏识,19岁就进入了寺庙管理层,但彼时的释永信,仍只是破庙里的一个穷和尚。
直到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1982年,一部电影横空出世,彻底改变了少林寺和释永信的命运。
由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以1毛钱的票价,狂揽1.6亿票房,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一夜之间,少林功夫成了全民信仰,觉远和尚的飒爽英姿点燃了亿万国人的武侠梦。
电影的热度,迅速转化为现实的客流。原本门可罗雀的少林寺,山门几乎被挤破,游客们从全国各地涌来,只为一睹传说中的武林圣地。紧接着,《少林小子》(1984年)、《南北少林》(1986年)两部续集,更是将这把火烧得越来越旺。
李连杰的电影是引爆流量的核弹,紧随其后的金庸武侠剧黄金时代,则为少林寺提供了长达二十年的持续流量加持。
《射雕英雄传》中,少林寺是顶级高手会盟论武之地,其气象之庄严、武僧之威仪,奠定了它在江湖中的尊崇地位。
《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独闯少林寺,与三大神僧的“金刚伏魔圈”惊天一战;最后的“屠狮大会”更是在少林寺举行,天下英雄齐聚,将其武林第一大派的地位刻入人心。
《天龙八部》中,少林寺的形象被推向了神坛。它是天下武功的源头,“少林七十二绝技”,易筋经、大力金刚掌……每一种都威力无穷。那位深藏不露的扫地僧,一招秒败萧远山和慕容博,更是将少林武学从格斗技巧拔高到了哲学与玄学的层面。
《笑傲江湖》里的方证大师,手持《易筋经》,成为了少林方丈的理想化身,是剧中少数能与东方不败、任我行等顶尖高手抗衡的正派领袖。
这些轮番轰炸的影视剧,堪称少林寺最成功的免费广告,它们联手完成了对用户心智的深度占领:
- 形象神圣化:将少林寺塑造成武林最高学府、正义最终法庭和天下武功总源头,在观众心中建立起至高无上的地位。
- 武功具象化:把“易筋经”、“金刚不坏体”从文字变成了震撼的视觉画面,激发了大众对少林功夫的无限向往和崇拜。
- 文化符号化:“阿弥陀佛”的口号、身披袈裟的高僧,成为了慈悲、智慧与盖世武功的结合体,定义了人们对大师的想象。
- 持续的热度维持:从80年代到21世纪初,长达20年的文化轰炸,为少林寺积累了源源不断的品牌势能和民众基础。
可以说,没有李连杰的《少林寺》和金庸的武侠剧,就没有今天的少林寺。
如果说影视剧带来了巨大的公域流量,那么释永信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通过一套组合拳,将这些流量精准地承接并转化为少林寺自己的私域资产。
1987年,行正方丈圆寂,年仅22岁的释永信继承衣钵(注:正式升座方丈在1999年,但此时已是实际掌舵人),开始将他超前的商业构想付诸实践。
第一步:流量变现——将香客变游客,再变消费者
影视剧带来的巨大流量首先是游客。释永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这股人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现金流。他积极与地方政府谈判,为少林寺争取到了门票收入30%的分成,这为寺院后续发展提供了最原始、最稳定的资本积累。
同时,他深知门票只是浅层变现。寺院内的香火、法事、开光纪念品等衍生服务被系统性地开发出来。每一个环节,都是将游客的注意力转化为购买力的触点。少林寺的核心收入来源,就此奠定。
第二步:IP法律化,少林寺品牌化
释永信展现了超越时代的远见:他意识到“少林”这个名字本身,才是最核心的无形资产。为了将这笔资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他走出了关键一步。
1998年,他成立了“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巧妙地将宗教事务与商业运营分离。寺庙归寺庙,公司归公司。此后,他带领公司在全球近100个国家,注册了几乎所有能想到的,涵盖食品、服装、影视、医药等领域的数百个“少林”相关商标。
这一步棋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用现代法律手段,为千年的无形资产构筑了坚不可摧的护城河。
从此,少林寺不再是被动消费的对象,而是掌握了“少林”品牌定义权和定价权的主体。 任何机构想用“少林”的名头,都必须付费。
第三步:功夫产品化
如何售卖功夫这种抽象的文化?释永信的答案是:把它做成标准化的产品。他将寺内武僧组织起来,成立了“少林武僧团”,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的训练和包装。
武僧团不再仅仅是深山里的修行者,而是代表少林文化、可以全球巡演的商业团体。他们登上了世界各地的舞台,既为少林寺带来了巨额的演出收入,更成为了行走的文化名片,提升了少林寺的国际声誉和品牌价值。
第四步:生态化扩张
当核心业务稳固后,释永信的野心展露无遗:他要构建一个庞大的少林商业生态。
- 大健康产业:恢复“少林药局”,公司化运作,进军大健康领域。
- 文化教育:在海外建立“少林文化中心”,以连锁加盟的形式输出文化,实现品牌和商业模式的复制。
- 跨界地产:2022年,少林寺关联公司以4.52亿竞得郑州黄金地块,计划打造包含五星级酒店的文创综合体。
至此,一个集旅游、文化、健康、教育、地产于一体的商业帝国版图已清晰可见。
回看释永信的商业之路,他无疑是一个顶级的流量操盘手。他敏锐地抓住了时代给予的流量,并通过一系列现代商业运作,将其价值最大化。
在那个大多数人还不知互联网为何物的年代,释永信已经将“吸引-留存-转化-裂变”的流量思维运用得炉火纯青。
但我们必须看到更深层的一点:释永信玩的,从来不是单纯的互联网流量,而是根植于千年文化之上的信仰引力。
释永信真正厉害的地方,是他用商业的术,放大了信仰的道。他让一个古老的宗教IP,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语言和生存方式。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寻空】,微信公众号:【寻空的营销启示录】,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写得很真实
想要成为优秀运营人,太难了。
文章写得很精彩,作者的文笔很好
这篇文章让我收获了很多知识,感谢作者的分享,期待更多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