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个残酷的事实:初级品牌营销人,未来将不再有任何机会!

当 AI 把写文案、跑数据、出报告的时间压缩到秒级,营销行业的护城河彻底变了:工具零门槛,谁会用策略提问、谁就能降维打击。作者老泡直言——初级营销人若仍把 AI 当魔法棒,未来连上桌的机会都没有;唯有把商业洞察写成“指令”、把专家判断嵌入“流程”,才能在这场 AI 放大差距的淘汰赛中活下去。
不管你能否接受,一个残酷的事实正在悄然发生!
同样是使用AI工具,有的人能把工作效率提升好几倍,产出惊艳的效果;而有的人,却只能生成一些平庸、甚至错误的内容。
这种现象在营销行业尤为明显,当所有人都以为AI的普及,会拉平专业人士和初学者的差距时,一个更残酷的事实是:AI工具非但没有拉平差距,反而成为了放大器,正在让营销专家和初级营销人的差距越拉越大。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老泡对当前营销行业的深刻洞察;初级营销人正在为如何用好AI感到困惑,而真正的营销专家们,早已将AI深度融入工作流,甩开了同行的几个身位。
这里和大家深入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为什么AI会成为”差距放大器“
我们先要明确一个核心前提:AI工具本身,没有“判断力”和“商业逻辑”。 它只是一台强大的“执行机器”,能高效地完成你给出的指令。
而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1. 初级营销人:困于工具本身,缺乏商业判断
对于初级营销人来说,他们往往把AI当作一个万能的“魔法棒”;他们可能刚学会如何输入提示词,就期待AI能直接生成一篇完美的文章、一个爆炸的创意、或者一个成功的营销方案。
但现实是往往会遇到以下问题:
- 提问质量差,结果自然差。 由于对商业目标、用户画像、产品痛点等缺乏深刻理解,他们提出的指令往往模糊不清,导致AI产出的内容平庸、缺乏针对性。
- 缺乏专业判断力,无法甄别。 AI生成的内容并非全部准确,有时甚至包含错误信息或不符合品牌调性的内容。初级营销人由于经验不足,很难辨别这些内容的优劣,甚至会盲目采用。
- 局限于“写作”功能,无法深度融合。 他们大多只将AI用于内容生成,而忽略了AI在数据分析、用户洞察、竞品研究、效果预测等方面的巨大潜力。
举个例子:
假设某家咖啡店希望在社交媒体上推广一款新推出的“燕麦拿铁”。初级营销人的提示词可能是:“请帮我写一段推广燕麦拿铁的文案”
AI可能会生成一段类似“新推出的燕麦拿铁,口感顺滑,快来尝尝!”的平庸文案。
由于缺乏对品牌介绍、商业目标、消费客群(如健身人士、乳糖不耐受者)和产品独特卖点的深入思考,这段文案无法引发用户共鸣,更无法转化为实际购买。
简单来说,初级营销人停留在“用AI”的表层,没有真正将它融入到整个营销流程中。
2. 营销专家:以策略为核心,将AI视为超级助手
而营销专家们,则完全是另一种思维。他们深知,AI只是工具,真正的价值在于“人”的判断和策略。
他们的工作模式是:
- 以终为始,精准提问。 在使用AI之前,他们已经对商业目标、用户画像、核心卖点等有了清晰的认知。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能提出高质量、有洞察力的指令,引导AI产出精准且有价值的内容。
- 专家判断,校准方向。 面对AI生成的内容,他们不会照单全收,而是会像一个“总编辑”一样,对内容进行二次加工、优化和提炼。他们凭借丰富的经验,能迅速识别出哪些内容可用,哪些需要修改,从而确保最终产出的高质量。
- 全流程赋能,实现效率裂变。 营销专家们不会只用AI来写文案。他们会利用AI进行市场趋势分析、用户画像构建、广告素材测试、数据报告总结等。他们把AI嵌入到营销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从而实现了工作效率和产出质量的指数级提升。
还是以推广“燕麦拿铁”的咖啡店举例。
营销专家会先进行一系列深度思考:我们的目标受众是谁?他们为什么会选择燕麦拿铁?我们的产品有什么独特优势?竞品有什么活动?
随后,会使用一套更精准的提示词来指导AI:
角色扮演: 你是一位擅长广告营销的文案专家,请帮我撰写一篇关于“燕麦拿铁”的推广文案。
背景信息: 我们是品牌“某某咖啡”,新推出一款专为健身人士和素食主义者打造的燕麦拿铁,主打0乳糖、低热量、高颜值。
任务要求: 围绕“健康、好喝、不胖”的核心卖点,用第一人称视角分享,口吻要亲和、有干货。
创作要点: 标题需包含“燕麦拿铁”、“0乳糖”、“健康”等关键词。
最终,AI会根据这些精准的指令,生成一篇更具深度和针对性的优质内容,比如:“0乳糖星人的福音!终于找到这款好喝又不胖的燕麦拿铁!”
这样的标题,正文则会详细阐述其健康优势、口感特点,并提出搭配健身餐的建议,轻松击中目标用户的痛点。
总结来说:初级营销人是“听从AI”,而营销专家是“驾驭AI”。
如何从“小白”进化为“专家”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感到焦虑:如果我只是一个初级营销人,该怎么办?
别担心,这并不意味着你会被淘汰。相反,只要你找对方法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解决方案的核心,在于从“工具思维”转向“策略思维”。
以下是我的几点建议,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
1. 补足专业知识,建立底层商业逻辑
深度学习营销理论: 掌握用户心理、营销组合、品牌定位、市场分析等基础理论。这些知识是你使用AI的“说明书”,让你知道如何向AI提问。
关注行业动态: 持续学习最新的行业案例、营销玩法、技术趋势,保持对市场的敏锐度。
以“结果”为导向: 在使用AI之前,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想要利用AI拿到什么结果?”这个思考过程会让你对AI的指令更加清晰。
2. 掌握AI技能,从“使用者”到“指挥官”
学习结构化提问: 掌握“角色-背景-任务-要求-案例”等结构化提问方法,让AI更好地理解你的意图。
深度探索工具潜能: 不仅限于ChatGPT等通用大模型,还要去探索那些垂直领域的AI工具,比如AI作图、AI视频生成、AI数据分析等。
建立个人AI知识库: 积累和总结适合自己的优质提示词、AI工作流和成功案例,形成一套独特的方法论。
3. 培养“人机协作”的习惯,让AI成为你的第二大脑
用AI进行头脑风暴: 在创意初期,让AI提供大量的思路和方向,然后由你进行筛选和提炼。
用AI进行数据分析: 借助AI快速处理和解读海量数据,让你有更多时间去进行深度思考和策略制定。
用AI进行内容迭代: 让AI根据用户的反馈,对内容进行快速迭代和优化,提升内容运营效率。
AI会不会淘汰营销人?
AI不会淘汰营销人,但“不懂AI的营销人”会被“懂AI的营销人”淘汰!
未来的营销人,不再是简单地执行任务,而是更像一个“AI指挥家”。你的核心价值,将不再是写一篇好的文案,而是:
1.提出犀利的问题: 发现市场机会和用户痛点,向AI提出有价值的提问。
2.制定高明的策略: 结合商业目标,制定出能够用AI高效执行的策略。
3.做出关键的决策: 在AI提供的数据和方案基础上,做出最终的专业性判断。
“AI技能+专业经验”,这才是未来营销人的核心竞争力。 只有将二者深度结合,你才能真正驾驭AI,成为那个被AI放大的“专家”,而不是被时代甩在身后的“小白”。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老泡】,微信公众号:【老泡OG】,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这一看,心里好受多了。
看完这篇文章,我对这个话题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作者的分析很有逻辑,很有说服力。
很实用,似乎马上就可以用在工作中了,感谢作者。
忙了一天,终于可以休息会看看文章了。
收藏了,睡前再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