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归来,许多旅行者都对酒店价格的飙升印象深刻,尤其是那些热门旅游小城的酒店,价格涨幅更是令人咋舌。然而,这种现象背后并非仅仅是商家的“贪婪”,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经济逻辑和商业策略。

相信所有国庆旅游归来的朋友,都对一件事都印象深刻:酒店,真贵!

尤其是在一些热门的旅游小城,这种贵简直是几何级的跳跃。比如平时一晚可能只要200元的民宿,而国庆期间却飙到了上千元。

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是,涨得狠的往往是三四线旅游小城的酒店;而在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酒店价格涨幅反而没那么明显。

难道是小城市的老板们更“贪婪”吗?我们来彻底剖析这个反常的现象,以及它能给企业主和营销人带来哪些启示?

短期供需失衡,小城市是“重灾区”

无论你在什么行业,请记住价格的第一性原理永远由供需关系决定。 在节假日,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典型的“短期供需失衡”模型。

供给是刚性的,酒店的建设周期长,房间数量在短期内无法增加。无论涌入多少游客,可售的房间就是这么多。而需求是弹性的,国庆假期游客的需求集中在几天爆发,需求曲线瞬间从低位拉到极高位。

在供给恒定、需求剧增的情况下,价格自然是唯一的调节阀。当房间卖完之后,新入场的游客必须付出更高的价格。

为什么小城市涨幅更明显?核心在于酒店密度与承载力。大城市平时就是商务、会议、旅游的中心,酒店存量大、市场竞争充分,供给侧有足够的缓冲空间。

但小城市则不同,它们平时客流量小,酒店总数量有限,一旦被节假日集中爆发的游客瞬间填满,供给侧的稀缺性会立刻被放大到极致。

结论很清晰:库存少的的小城市,供需失衡的缺口更大,价格上扬的压力也就越强。这与酒店老板的贪婪无关,是市场机制的本能反应。

低价市场,价格弹性更剧烈

让我们算笔简单的账:小城市平时均价200元,国庆涨到800元,涨幅是 400%。而一线城市平时均价800元,国庆涨到1000元,涨幅只有 25%。

尽管一线城市国庆房价的绝对值(1000元)仍然高于小城市(800元),但其感官上的涨幅却微不足道。

低价市场拥有更灵活的涨价空间,对于消费者而言,200元涨到800元的冲击感,远大于800元涨到1000元。这种视觉上的高涨幅,是价格基数低的必然结果。

因此越小的城市,由于价格基数低,其涨价的“价格弹性”越大,给消费者留下的印象就是涨得更狠。

背后的经营思维:长期VS季节性

不同城市的酒店,其定价策略背后,藏着截然不同的经营逻辑。

一线城市酒店,奉行的是长期经营思维,也就是长期价值(LTV, Life-Time Value)。它们通常是品牌连锁店,核心是维持高评分、建立忠诚度、保证老客户的复购率。

暴涨价格,哪怕短期赚到快钱,也会透支品牌信任,影响长期的稳态收益。它们追求的是稳定高入住率 + 适度溢价,而不是短期暴利,它们不愿为了一时的利润而透支品牌信用。

而小城市酒店,则采取季节性经营思维。许多旅游小城的酒店,面临的是淡季惨淡、旺季爆棚的生存环境。在漫长的淡季,这些酒店可能长期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

国庆这种超级旺季,是他们必须抓住的回血机会,以弥补全年的运营成本。如果不在旺季通过涨价将利润最大化,全年的利润可能崩盘。这种“节假日收割”对他们而言,不是道德问题,而是理性的商业生存策略。

大城市酒店追求的是品牌信任的长期溢价,小城市酒店追求的是时机稀缺的阶段溢价;两者生存环境不同,采取的定价策略自然天差地别。

AI动态定价的推波助澜

在今天的酒店业,定价已经不再是老板拍脑袋决定的,而是由算法和心理共同主导。

我们订房所用的 OTA平台都采用了复杂的动态定价算法,算法会实时监测搜索量、剩余库存和竞争对手价格。

小城市酒店库存总量少,一旦搜索量和预订量集中爆发,库存骤降,算法会立即大幅度提升价格,以平衡供需。这种“低库存+高需求”的组合,是价格暴涨的算法催化剂,它把小城市的稀缺性放大了。

同时,游客的价格锚点缺失也推波助澜;你对大城市的价格是熟悉的,价格锚点清晰。但游客往往是首次到访小城市,对当地消费水平不了解,价格锚点缺失。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游客认为“旅游城市,假期就该是这个价”。

因此,AI算法将小城市的稀缺性放大,而游客心理对高价缺乏免疫力,二者共同推动了价格的剧烈上扬。

定价的底层逻辑与品牌溢价

从国庆酒店涨价的现象中,我们可以发现商业市场中最本质的定价逻辑:

价格 = 价值 × 稀缺 × 时机。稀缺决定溢价,供给越稀缺,溢价越强;时机决定空间,抓住需求高峰,才能放大利润。价值决定底线,提升核心价值,是长期溢价的基础。

我们可以从酒店涨价现象中,清晰地看到两种品牌定价策略:

强品牌靠信任涨价,依赖品牌信任与口碑,在任何时机都能获得稳定、持续的“长期溢价”。

弱品牌/普通品牌靠时机涨价,由于品牌力不足,主要依靠时机和场景来实现“阶段溢价”。

国庆酒店的暴涨,尤其在小城市中的剧烈表现,绝不是简单的“商家贪婪”就能解释的。

它不是道德审判,而是供需最真实、最朴素的商业表达:稀缺性是商业溢价的硬通货,时机是利润放大的倍增器,而品牌是稀缺性的长期保护伞。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老泡】,微信公众号:【老泡OG】,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1. 思路清晰

  2. 读过这个楼主很多文章,确实都还不错,感谢,加油。

  3. 知易行难

  4. 小时候
    以为长大了
    就可以不用看成绩了
    没想到……长大了
    要看业绩……
    ;) ;) ;)
    做运营太难了。

  5. 看完这篇文章,我对这个话题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作者的分析很有逻辑,很有说服力。

收藏
评论
返回
营销日历10月13日 更多
1925年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诞辰
世界保健日
国际标准时间日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
中国少年先锋队诞辰日
加入圈子
抖音学习交流群
加入
小红书学习交流群
加入
视频号学习交流群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