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能够给普通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是否让广告客户获得更满意的服务?这两个“以人为本”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开始决定着数字营销平台未来发展的前景。

作者: WalterK

来源:微信公众号:“广告手账(ID:guanggaoshouzhang)


 

 

造成行业寒冬的原因各种各样——

一方面,经济形势的严峻让人们将腰包捂得更紧,尤其是资本日益明显的观望姿态,让那些抵抗力不强的公司度日如年;另一方面,以中心城市为主体的第一轮流量红利期正在过去——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数据,中国网民与手机网民的基数同比仅仅增加了1.6%和0.5%,这迫使企业亟需找到新的增长引擎。

越加疲软的行业增长让从业者们不得不摆脱思维惯性,寻找新的替代思维。在以往,互联网公司的强项是“跑马圈地”,尽量多地收割新增流量是当务之急;眼下,这种想法显然不可持续,不少企业都开始不约而同地转向“用户思维”。

从流量思维到用户思维,从关心数字到关心数字背后实实在在的人,这成为数字广告营销在过去一年发生的最大变化。

是否能够给普通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是否让广告客户获得更满意的服务?这两个“以人为本”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开始决定着数字营销平台未来发展的前景。

一、流量价值,被“过誉”了吗?

我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或许高估了流量价值,甚至让行业陷入到唯流量论的陷阱中。

前段时间,有关微博大V “高展示零转化”的新闻刷爆了社交媒体,或许它引起不少从业者警醒或是疾呼,但最终也难免逃脱被人遗忘境地。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窘境,原因很简单,人们过于重视流量的数值,但却忽视了流量的价值

这样的认知落差让越来越多的搅局者寻觅到可乘之机,通过数据造假、点击欺诈等不同方式赚得盆满钵满。

这是广告主需要的流量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流量思维最知名的体现便是在业界中盛行的漏斗模型。一个入口大、出口小的漏斗,将消费者的决策链条各环节置入其中,它传递出的信息无非两点:要让尽量多的流量汇入漏斗入口,以及要让每个环节中流量的流失率降到最低。

流量,重要吗?

从本质上看,流量思维背后导向的是“一锤子买卖”式的单向交易;这种思维的终点必然是对流量不计后果的粗暴开发,类似的弊端已经在过往的数字广告发展中不断凸显出来。

简单来说,流量思维不关注用户的生命周期价值,这在行业高速发展时没有任何问题;但眼下,当属于数字广告的蜜月期一去不复返,唯流量论就不再被视为一种对行业负责的思维。

这构成了数字广告行业从流量向用户转向的全部逻辑。对广告营销而言,重视流量背后的人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的趋势。

或者说,广告主的诉求从来都不只是由流量带来的强曝光——即使在传统媒体时代,沃纳梅克也发出了“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浪费了一半,但不知道浪费了哪一半”的疑问。

事实上,广告主从来需要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关系沉淀以及销售转化。

眼下广告产业与过往境况的最大不同,不过是以前的技术难以满足广告主的要求;但当产业数字化趋势越发明显后,广告主最本质的要求开始拥有了能够独立考核绩效的指标体系。

所以简单来说,流量思维不是广告营销的终点,而是中继站;由真实用户带来的关系沉淀和销售转化,才是广告主最想要抵达的目的地。

那么,作为服务广告主的个体,数字营销平台开始从流量思维向用户思维迁移,就成为了这个过程中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当然,如果仔细拆分这里的用户思维,就能够细分出两条线索或是路径:在受众一侧,既需要提高对他们的精准识别能力,也需要保证他们的使用体验;而在客户一侧,则要帮助广告主们应对数字广告进程中的各种挑战,提高对客户的服务能力。

二、理解用户,精准与体验缺一不可

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曾有过一句被广泛流传的名言:“你永远不知道坐在对面电脑前面的是人还是狗”。

眼下,当我们不再关注作为数字的流量,开始将视角延伸向流量背后存在的每个实实在在的人时,首要之急便是要足够理解作为个体的用户。

所以,你能看到,中台化开始成为近乎所有巨头们的战略调整方向。在过去数年间,包括腾讯、阿里巴巴、京东等在内的互联网公司,都将旗下散落状分布的各种资源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整合。

在这其中,精准化成为数字广告演进的重要方向之一,当互联网平台通过社交、资讯、娱乐、电商等多场景的立体洞察,能实现更精准的广告投放。

与一般理解不同,一定程度内的精准化不仅对广告主有利,对受众同样是有利的。

背后的道理很简单,一条恰好匹配需求的广告就不再是广告,而成为了一条内嵌入用户生活的信息,自然也就不存在对用户的打扰;相反,那些令人厌烦的广告在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于分发的精准性不足导致。

如果你有关注到朋友圈中出现的广告信息,时常能注意到广告下朋友们密密麻麻的点赞。试想一下,如果它不是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又如何会引来群体性的点赞行为?

当然,在追求精准的同时注重用户体验也不可或缺。从流量的角度出发,最大化地开发流量变现潜力当然是努力的目标;但如果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这样做便无异于饮鸩止渴。对于同一个问题,思考的方式不同自然会引向不同的结果。

举例来说,业界对腾讯的广告变现战略存在不同声音,它坐拥微信、QQ的巨大流量,但在广告变现上却始终保守。如果从用户思维的角度去看,不难发现腾讯行为背后潜藏的逻辑:你到底要对流量规模的短期兑现,还是对用户价值的长期挖掘?

腾讯在过去一年将旗下广告营销相关资源整合到了统一的腾讯广告(AMS)体系中,但与此同时也按捺住了快速变现的冲动,它给出的答案显而易见:作为人的用户比作为数字的流量要重要得多。

数字广告行业对精准和体验的越发重视,实际上就是在破除唯流量论带来的思维框限。换句话说,用户体验的视角换来的是广告业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来获得的回报从长远来看或许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三、服务客户,让数字广告投放更简单

对广告主来说,数字广告的快速发展既是好事、也是坏事。

好的地方体现在,它让广告主看到了减少无谓消耗、增加投资回报的可能性;而不好的地方则在于,越来越复杂的广告产品提升了广告主的认知成本,其中潜藏的各种规则和“黑匣子”也将分散广告主聚焦于主营业务的精力。

在美国专栏作家肯·奥莱塔最近出版的《广告争夺战》一书中,他提到了广告营销行业正处于频繁造概念的阶段

事实也是如此,如果你对广告营销行业的观察足够深入,便能发现每年都会出现无数的广告概念、名词或者新兴技术。

概念迭出甚至让从业者都不堪其扰,遑论并非专业人士的广告主。

要让他们独自应付爆炸式增长的触点、注意力快速游移的受众以及遍布噪音的投放环境,越来越成为“天方夜谭”。在这样的情况下,数字营销平台就应该担负起更多的职责,他们需要帮助客户在复杂的环境中更简单地完成投放。

从广告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广告主同样是平台方的用户。眼下,平台方不能再单纯依靠DAU、MAU或其他类似数据吸引投放,服务能力也成为了B端用户们衡量的重要指标。

去年将广告资源整合成统一的“腾讯广告”之后,在今年5月的腾讯智慧营销峰会上,腾讯广告重整了业务架构,形成三大业务服务团队,包括重点服务实体经济品牌客户的行业一部,主要服务互联网原生客户的行业二部,以及区域及中长尾业务部。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分别服务于不同领域客户的商业增长。

这样的组织架构调整显示出数字广告未来发展再清晰不过的趋势:不能让广告主去面对平台内部复杂的产品线,应该让他们在平台内拥有统一的对接入口,而这个对接入口负责帮助他们协调旗下所有的广告资源。

事实上,以往平台方内部常采用不同团队运营不同广告资源的模式;而现在,朝整合方向调整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不仅如此,整合后的腾讯广告,可以进一步协同场景、技术、内容IP及全平台资源,提供基于腾讯生态的全链路的营销解决方案,满足广告主实现销售转化、用户沉淀和运营等差异化的营销目标。

在中国,数字广告在这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正在变得更加成熟和理性,对数字的盲从和迷信正在逐渐消失,“唯流量论”的观点也逐渐失去市场。

在受众端,人们开始呼唤行业更多重视人而非数字;在广告主端,单纯的数字也很难让企业打开钱包。两端的共同发力也迫使数字广告行业加速抛弃流量思维,转向可长可久的用户思维。

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开始明白,流量对应着短期收益,而用户对应着长期收益。不少在历史浪潮中被淘汰或遗弃的平台,往往是因为过于重视流量最终将自己导向不可持续的境地。

没有人想重蹈覆辙。所以眼下,几乎所有玩家都在朝着用户思维的方向加速前进。

 

作者: WalterK

来源:微信公众号:“广告手账(ID:guanggaoshouzhang)

题图来自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1. 我是做私域流量运营的,文章中大部分观点我都很赞同,很有启发

  2. 知易行难

  3. 万物之中,希望最美,感谢作者分享。

  4. 很实用,似乎马上就可以用在工作中了,感谢作者。

收藏
评论
返回
营销日历03月29日 更多
中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纪念日
1904年中国第一个官办银行批准设立
1950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制成三色电视
1974年秦始王兵马俑被发现(待)
1997年摇滚乐队五月天成立
加入圈子
全栈运营交流群
加入
抖音运营交流群
加入
小红书运营交流群
加入
视频号运营交流群
加入
公众号运营交流群
加入
APP网站运营交流群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