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地,恰到好处的利用恐惧做营销,刺激消费者的购买,而不是引起消费者的反感呢?

作为刺激消费者的一种手段,企业通常将恐惧营销作为众多营销武器之一。但往往很多企业都适得其反,做的恐惧营销反而被消费者所反感,更别提购买,比如,下面的这个保险广告……

这则广告讲的是一个保险业务员,一大早就上门向一位老板推销保险业务,可是老板早就不耐烦,广告中业务员在老板的眼里就是一只讨人厌的蟑螂。

业务员跟老板说,你现在要买好保险,万一你挂了你的孩子还有保险赔偿。结果,老板一脚将这个业务员踹出门口,还一边破口大骂一边追打。就像上面的图片显示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地,恰到好处的利用恐惧做营销,刺激消费者的购买,而不是引起消费者的反感呢?

实际上,利用恐惧做营销,要把握好四点:

  1. 1、威胁的严重性;
  2. 2、威胁易遭受性;
  3. 3、你的方案;
  4. 4、用户能否接受;

一、威胁的严重性:恰到好处的唤起恐惧情绪

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的第一点,就是要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市面上常见的做法就是将后果描述的十分严重,就像很多保险行业的广告,描述的画面多是血淋淋的车祸现场,或者是天降灾祸,或者是房子被大火烧毁…

但结果往往不理想,像保险,每个人都知道,生活中都会充满意外,说不定那一天还真的会发生车祸,房子失火等等,但为什么在将这些结果向消费者表达的时候却会引起很大的反感呢?

因为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在面对那些十分强大的天地,或者他们无法抵挡的危险面前,人类一般会选择躲避,选择不直接面对这些危险;再极端的情况,就是直接选择缴械投降,直接放弃。

比如,一只老鼠在遭遇到一只猫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逃跑,以求用逃避的方式来保存自己的生命;

比如,当一只鸵鸟遇到无法反抗的危险时,通常会将头缩进土里,它知道自己无法解决要面对的危险,将脑袋缩进土里至少不用面对危险,求的心里平安;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很成功的人,在遭遇事业上的重大失败后,会选择消沉,选择酗酒,一蹶不振。

如何做才能让目标消费者既不会反感又会正面面对威胁呢?正确的做法是,恰到好处的唤起他即将面对的威胁!

当人落水的时候会拼命挣扎,但是在落入大海,又不会游泳,还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东西救命的时候,基本上会放弃求生的希望,因为他知道,再坚持,也不会有援兵。而如果他落到水里的时候恰好旁边有一根浮木,他就会拼命游到浮木边,靠着浮木等待救援。

同样是落水,不同的是,多了浮木后,这个落水者面对的恐惧程度降低了很多,所以他愿意选择面对困难并坚持。

“学钢琴的孩子不会变坏!”这则著名的广告正是出自这一点的准确把握。假如说3个月夏令营让孩子听话,工作繁忙的家长会觉得3个月时间实在太长。

相比之下,学钢琴(不用持续3个月,只要每周去一两次)的复杂程度降低了很多,家长便会考虑。在我们想向消费者传达恐惧的时候,要适当的将威胁的程度降低。

比如前面的保险广告,业务员一开始就向消费者传达,假如你死了你的孩子怎么办。趋利避害是每个人的天性,如果一开始便说他挂了,他会极度反感并排斥,更别提继续了解你的产品。

恰当的切入点应该是,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要怎么安排。考虑孩子未来的道路(相对与死亡的恐惧程度下降很多)会让消费者考虑继续了解保险业务。

二、威胁易遭受性:发生的概率会不会高

在成功唤起消费者的关注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消费者清晰的感知这种威胁与他们的相关性,提高目标消费者的兴趣。

为什么要告诉消费者威胁的易遭受性?假如你成功唤起消费者的关注之后,但是下一步消费者却发现你说的根本与他无关,同样会失去消费者。

举例,你向消费者传达,“每个月只有3000月薪,你要如何做才能在30岁之前买下一套房?”在你成功唤起消费者的注意后,你却告诉他,你需要中六合彩或者娶到一个白富美或嫁给高富帅。结果你的消费者会呵呵一笑转而不再关注你。

那要怎么做才能让消费者觉得,这件事情与我相关呢?让你的消费者继续关注你?

在引起消费者的恐惧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告诉消费者这件事情在他身边发生的概率有多大,让消费者产生继续了解的兴趣。

滴滴在推广打车服务的时候,可以说,“你身边的朋友,5个人中有3个在使用滴滴优惠卷”。当你在看到这个信息的时候,滴滴在告诉你,你的朋友中大部分的人都使用了滴滴,如果你不用,你就Out了(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威胁)。

如果你要撰写一个农药的广告文案,开头是,“单一含量的肥料虽然便宜,但营养不足你的粮食会减40%”(恰到好处的陈述威胁的严重性),接下来,你可以说,“隔壁X村的农民使用新型X复合肥每亩增产40%”。(陈述威胁的易遭受性,如果不使用新肥料粮食会减产40%)

再比如,补习班要向家长表达,“现在孩子作业太多,课程减负后老师无法辅导孩子功课”(陈述威胁性,在校时间少功课完不成成绩会下降),接着表达,“X校一半以上的孩子都到某补习班参加课外辅导”(威胁易遭受性,别的孩子都补了,自家孩子不补课会落后)。

  、告诉你的消费者,威胁与他相关!

3、你的解决方案 – 你如何解决这个威胁

在成功引起目标消费者的恐惧,并让消费者觉得这件事情与他有关之后,接下来,就要引出我们的解决方案,也就是我们的产品。

在很多广告中,只是说明了解决方案,却没向消费者传达,怎么解决问题的。

如果你只是告诉了消费者一个解决方案,但是没有告诉消费者,为什么我能解决你的问题。消费者会有疑问,你说的问题挺对的,但是我凭什么相信你能解决我的问题?

像优信二手车的广告中,通篇尽是“上上上上 ,上优信二手车。”这则广告只是生硬的告诉消费者一个解决方案,并没有告诉为什么能够解决问题。(只用了重复循环洗脑的技巧)

在盗梦空间中,盗梦者在梦中告诉主角,“解散父亲的公司”(解决的方案),同样没有告诉结果。而要想让消费者接受你的解决方案,你要陈述为什么消费者必须接受你。所以,盗梦者要在梦中告诉主角,“你要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不能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中”这样,主角就会容易解决方案。

回到前面的保险广告,就算消费者愿意了解保险的详情,但还是会有排斥(为什么要拿我现在一切安好的现状和车祸的情况相比)。

我们便可以让消费者进入一个已经设定好的场景,消费者会更愿意接受解决方案。我们假设这样的一个场景:

一个因车祸受伤的小伙子半躺在病床上,吃着女友切好的水果,和女友商量出院后去哪里旅游,两人一副笑逐颜开,完全不像出车祸的样子;

另外一个病房,一个中年人躺在病床上,妻子拿着账单以泪洗面,整个房间充满了压抑的氛围;

同样是车祸,为什么是这样呢?画面回到半年前,因为小伙子买了保险而中年人不听业务员的建议没买保险。这样的广告便会在消费者心中记忆深刻。

因为消费者已经进入了受到威胁的结果情景,而不是在还未遭遇威胁之前的情景,这样会让消费者更加容易接受解决方案,因为他已经“体验”过了威胁给他带来的伤害。

4、用户能否接受 – 用户能否容易做到

最后一步,在消费者感知到威胁并愿意相信你知道你能为他解决威胁后,要考虑的就是,消费者能否接受

再次回到前面的保险广告,假如消费者愿意购买保险,并且相信保险能够为他带来保护,可是当他发现,买保险需要100万的时候,他便不会购买,那么,你前面所做的都前功尽弃。

在考虑消费者能否接受的时候,我们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如何让消费者用最简单,最方便的方法得到我们的解决方案?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个人非常懒,每天甚至要靠自己的嫂子喂饭才会吃饭,否则饿死也不吃。有一天,大哥和嫂子要出远门,知道他懒,就做了一张大饼挂在他脖子上,让他即使躺在床上也能吃到不会挨饿。结果半个月后,大哥大嫂回来发现他饿死在床上,原来,他懒到只吃嘴边的饼,吃不到的也不愿意用手挪到嘴边,最后饿死。

这个故事要传达的是,我们要尽可能解决一切阻碍消费者接受我们的解决方案的障碍。

在我们出行的时候,通常是要在街边等车,然后再上车。而滴滴打车就发现这个障碍(在街边漫无目的的等车),只要下载滴滴APP,一键呼叫打车师傅,的士便直接到达指定地点接送乘客,更多人就使用滴滴打车(解决了长时间等车的时间障碍);

再比如,那些广为流传的偏方和口口相传的广告语……

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只需要散散步,就能活到九十九岁);

茄子治百病(只用吃茄子,就能治疗各种疾病);

怕上火喝王老吉(上火不用喝苦涩的中药,喝王老吉就行);

最后一个疑问,要唤起消费者多大的恐惧才合适呢?唤起恐惧的程度要合适,能让人接受。

比如,车主都怕车祸(概率不能说不大也不能收步小),都不愿意面对。那么,你可以说,“面对刮蹭怎么办“,(相比车祸,刮蹭会更加常见,恐惧也会比车祸降低很多)。

比如,经常在业余时候参加剧烈运动的人,像打篮球踢足球。你不能向他们传达”如果运动时严重受伤手断了脚断了“这样的恐惧,而是传达”运动摔伤,对抗激烈形成的淤青要怎么解决“。(相比断手断脚的恐怖情景,消费者更愿意面对轻微的跌打淤青)

 

本文由@陈叫兽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1. 昨天我们领导才给我分享了这篇文章,没想到在这里又看到。

  2. 必须评论支持一下!!!

  3. 大家有没有一些好的运营公众号推荐,除了运营派

  4. 昨天晚上睡前还思考了这个问题,好巧

  5. 实在!很多事情并没有捷径,有捷径也轮不到你。比如我每天坚持看运营派!!

  6. 看了这篇文章,下周的培训会素材有了,哈哈哈哈哈

  7. 作者文章写的很好,学习了。

  8. 公司新来了一位同事姓康,平时不太爱说话。一美女同事就逗他:“康师傅,我能泡你吗?”然后康师傅说了一句话,嗨翻全公司,你知道他说了什么吗?

收藏
评论
返回
营销日历04月20日 更多
雅安地震纪念日
联合国中文日
1994年中国接入互联网
2000年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成立
加入圈子
全栈运营交流群
加入
抖音运营交流群
加入
小红书运营交流群
加入
视频号运营交流群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