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圈内开始讨论未来创意的新可能,我谈谈我的看法。当我们谈创意的未来时,单纯说“创意人员会被AI取替”、“创意产业要拥抱技术”,都是正确的废话。关键是要弄明白:创意领域最大的剧变是什么?AI将如何破译创意?科技到底会如何改造创意?只有弄懂这些基本逻辑,我们才能摆脱当下的焦虑。今天,我们更新一下对「创意」的认识。

01 创意领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创意,正在从艺术品变成快消品。

在过往的很多年里,我们都把广告创意视为艺术。电影有奥斯卡,广告也有戛纳广告节。广告人把创意称之为“作品”,而不是“产品”,从中就可以看出创意在广告人心中的地位。

近两年,虽然广告业依然不断奉献出更鲜活的创意,但创意的艺术性正在渐渐远离这个行业。

和你想象的不一样的是:创意之所以不再是艺术品,不是市场不需要创意了,反而是市场对创意的需求在急速膨胀!

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这个数据是2019-2020年,视频广告生命周期的变化图。

你对创意的理解,必须要更新了

(备注:某媒体程序化广告系统,2019.3-2020.1)

在1年时间里,视频广告的生命周期从30天,缩减到了15天,整整“减寿”了50%!也就是说,用户对一个广告的“耐性”越来越低了,以前能用30天的广告片,现在就只能用15天了。

这样会造成什么结果呢?广告主不得不加速生产更多的广告片,不断刺激消费者的神经。

目前,市场对广告素材的需求,已经到了十分夸张的地步。

  • 某在线教育客户,一天上新的广告素材有266条;
  • 某工具类广告主,一天上新的素材数量是868条;
  • 某电商客户更夸张,一天的上新数量可以达到1532条!(备注:某媒体程序化广告系统,2020.5.13-14)

所有的媒体平台,越来越像一个黑洞,不断吞噬更多的广告素材,去填补市场的胃口。

为什么会这样呢?

市场对素材需求的激增,其实是媒体算法的“副产品”。

因为有了算法,广告可以做到“千人千面”,让合适的信息去找到合适的人。

假设我们广告要触达1000个人,传统做法会先做人群上的分层,比如一个化妆品,会把消费者分成大学生、白领、和家庭主妇三个圈层,然后用三只不同的广告创意去触达。

但其实,更好的做法是1000个人,每个人都应该看到属于他的广告,因为在这1000个人里,即便有300人都是北京国贸写字楼里的女白领,她们的购物习惯依然有巨大差异。

其实“千人千面”的叫法还不精准,更精准的叫法是“千人千时千面”。

以前,1000人=1-3套素材

现在,1000人=1000×1000套素材(注意!“千时”只是指代数量多,真实的数量要远大于1000)

而且,不要以为1000条+/日的素材的上新,就已经到了极限。我认为未来一定会有1万条/日、甚至10万条/日的一天。

为什么我会如此肯定这件事呢?因为算法的力量,大部分还只停留在手机APP上,还有很多用户触点没有被“算法化”。

比如说,户外广告牌。我们现在投放分众和新潮,大部分的广告位置都是按周去售卖,而不是按算法精准分发广告。

物联网之后,户外广告牌也会依靠大数据、热感技术,实现线下广告的千人千面。

假如老人鞋品牌投了电梯广告,如果电梯里进来一位老人,广告会讲老人鞋的功能;如果进来一对年轻人,广告就讲述如何孝敬父母;如果进来一群人,就播放品牌定位的通用型广告。

5G时代后,可以被算法化的媒介触点还有很多。比如说客厅的电视机、出租车后座的电视屏、公交车上的电视屏、甚至麦当劳的餐桌都有可能是一块“看人下菜碟”的广告牌。

每天1万条的广告产出量很多吗?也许过不了多久,这就是一家企业最基本的创意KPI。

面对日益爆炸的创意需求,90%的企业并不需要一个100分的创意,但他们可能需要1万个70分的创意。

在未来的广告领域,创意只有变成一种标准化的产品,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问题来了,当创意变成“快消品”之后,会引起哪些变化呢?我认为最大的变化就是:当创意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平庸时,创意的功能将彻底改变。

02 创意到底有什么用?

从需求驱动创意,到创意驱动需求

创意到底有什么用?

也许你每天都和创意打交道,但你很可能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帮你理解这个问题。

你对创意的理解,必须要更新了

也许她们卖的是同一个果园的桔子,但是老奶奶的桔子,因为一句“甜过初恋”的文案,很可能比其他人都好。

这就是创意的功能:创意可以迅速捕捉消费者的注意力,并降低广告的传播成本。

现在,让我们换个方式去运用这条创意。

老奶奶跑遍了整条街道,在每个路口都放了一块广告牌,告诉路人去大柳树下买“甜过初恋”桔子。那么,老奶奶多挂一块广告牌,可能就多引来1位顾客。

过了一段时间,老奶奶发现:有些路口的人,即便看到自己的广告牌也不来买桔子。例如,第三个路口旁的胡同就一直没有顾客。

老奶奶就特意去那里看了一眼,发现这里住的都是和她同龄的大爷大妈,这些大爷大妈们和年轻人不一样,对“甜过初恋”这种话根本不感冒。

那天,老奶奶给这个路口重新写了一条文案:“大柳树下‘甜过初恋’桔子,每天5-7点,买一斤送半斤。”

自从改了这条文案后,很多大爷大妈都赶在5-7点之间,来老奶奶这买桔子。

于是,老奶奶发现:针对不同路口的街坊,定制不同风格的创意,更容易吸引那里的顾客。

再过一段时间,老奶奶发现买桔子的人一点点变少了,大家对墙上的广告牌似乎习以为常、视而不见了。

于是,老奶奶又做了一次创新,她雇了几个孩子探听每个路口行人特征、各家的新鲜事,随时向她汇报。老奶奶再根据这些“小道消息”,随时修改广告创意。

比如,最近李老爷子咳嗽了,他家门口的文案就成了“桔子皮熬水止咳,桔子肉给娃打牙祭。来买大柳树下‘甜过初恋’桔子!”

以上,我用老奶奶卖“甜过初恋”桔子的故事,解释了当下广告「创意」的真实功能。

这个故事的前半段,创意的主要目的是:帮消费者更好地认知品牌。“甜过初恋”这四个字,生动地传递了老奶奶桔子的卖点——甜。

但是故事的后半段,创意在发挥什么作用?

在这个故事的后半段,老奶奶是在用创意驱动用户需求!创意的功能已经从广告的放大器,变成了生意的助推器!

简单说:当下的创意的主要功能,不是为广告服务,而是为生意增长服务。(关于增长型创意的方法论,我们留在「番外内容」里去分享。)

这跟以往的市场是相反的。

过去,企业要推广一个品牌,才会找广告公司做创意,做创意是为了满足甲方需求。

现在呢?是企业通过生产大量的创意,去挖掘消费者的需求,刺激消费者的购物欲望。我们可以说,现在的创意是为了驱动需求。

「从需求驱动创意,到创意驱动需求」,创意的功能发生了一次反转。

创意的功能变了,是因为信息环境变了。我们再次回到老奶奶的故事里,如果老奶奶想依靠创意去卖出更多的桔子,她必须掌握几种能力。

第一,她必须有能力产出大量的创意。因为只靠“甜过初恋”这一条创意,她没法赢得更多类型的顾客;

第二,创意的波及面一定要大、要广。因为她的广告能渗透多少个路口,理论上就能转化多少个路口的顾客;

第三,要有及时的信息反馈和信息处理能力。因为要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群的状况去产出文案,所以老奶奶必须有能力拿到消息,并作出正确的反应。

以上这三个条件,如果我们对应到当下的传播环境里,就是:内容生产力、媒介渗透率、和大数据应用。

所以,代表人文主义的创意,将必然要和代表科学主义的算法、大数据、AI这些技术词汇共生、共荣,科技将成为创意的新土壤。

那么,创意+技术的新CP,会将广告引向何处呢?我认为,目前大部分公司的理解,尤其是广告公司的理解都是错的。

03 技术到底在把创意引向哪里?

不是改变创意内容,而是改变生产方式

未来的广告长什么样?很多广告人给到的答案是:内容+技术。

比如,海外创意公司FCB Brazil曾为妮维雅制作了一些“高科技”玩偶,这些玩偶皮肤上用了紫外线感光材料,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发红。

但厉害的是,一抹防晒霜,娃娃们的皮肤就会恢复正常。这下子,熊孩子们再也不敢不涂防晒啦。

你对创意的理解,必须要更新了

将科技融入创意,是众多广告公司坚信的未来,有很多信奉此道的数字化创意团队在崛起。

比如,日本的Teamlab,这是个由艺术家、工程师、设计师、数学家和程序员组成的数字艺术团队,他们擅长用科技去打造一个未来感的艺术空间。

你对创意的理解,必须要更新了

(日本数字美术馆TeamLab的艺术展作品)

但这种“科技化的创意广告”就是未来广告创意的最终面目吗?我认为不是,这只是面纱下一角。

对于创意产业而言,未来要颠覆的不是「创意的内容」,而是「创意的生产方式」。

我们在朋友圈,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文章:《未来不会被AI替代的职业》、《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选择》。

这类文章普遍认为:所有机械劳动都很容易被AI取代,比如会计、快递员;而所有创造型的技能都很难被AI取代,比如艺术家、设计师。

但我觉得,人类低估了AI。对于内容型、创意型的工作,AI一样是可以征服的,只是更慢一点罢了。

对于一个广告创意而言,人类靠的是直觉,但AI从不相信纯粹的直觉,AI的直觉同样来自于对事实的量化计算。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我拿出一瓶葡萄酒,同样让AI和一位品酒师去鉴定哪一款品质更好。

品酒师只会靠自己味蕾,靠那条品评了无数款葡萄酒的舌头,给出一个直觉上的判断。而AI呢?AI先会去大量尝试多款葡萄酒,然后根据过往的数据,编写一套有关葡萄酒品质的算法。

你可能觉得这是扯淡,葡萄酒的“品质”可不是围棋中的胜负,可以被一眼判定,虚无缥缈的品质靠什么来计算?但这件事就真的有先例。

上世纪80年代,普林斯顿大学出了一位经济学家,叫Orley Ashenfelter,他在研究了1952年—1980年期间波尔多地区的气象资料后,又对照了拍卖行的波尔多葡萄酒的价格波动,然后用经济学原理推导出一条葡萄酒品质公式:

葡萄酒品质=12.145+0.00117×冬季降水量+0.0614×生长期平均气温-0.00386×采收期降水量

通过这个公式,Orley Ashenfelter预测:1989年的波尔多葡萄酒比1986年的品质更好。后来的资料显示:1989年份的葡萄酒卖价是1986年份的两倍多。

你对创意的理解,必须要更新了

内容创意和葡萄酒品质很像,在我们常人看来,似乎都是只能靠直觉,难以用数理计算的东西。但事实上,创意生产也可以被“算法化”,只不过这套算法里,包含了更多的动态的、随机的元素。

最关键的是:AI一旦学会创意,它的创意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可以不断迭代、不断进化的。

AI会全网抓取热词、从而判断流行走向,再结合过往的受众反馈数据,不断生成新的、大量的创意。

在海量的创意里,对的创意被保留、错的创意被淘汰,不断逼近最好的创意水准,永远维持最佳的创意才华。

最后,大家不要以为这一天还很远,这几年我一个的感触是字跳、阿里和腾讯的广告系统越发智能,内容创意是这些程序化广告平台要攻克的最后一块堡垒。

这些程序化广告平台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 第一阶段

过去几年,程序广告平台解决了「广告分发」问题,它让合适的广告展现给在合适的用户;

  • 第二阶段

当下,程序广告平台正在解决掉了「广告决策」问题。

它正试图脱离人的摆布,自行纠错、自行决策。比如,现在运营人员已经不用手动调价格,机器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可以自己判断。

  • 第三阶段

下一步,程序广告平台已经开始瞄准内容!算法尝试把创意生产——这个最为复杂的环节也“程序化”。

虽然现在只能做出简单的图文素材创意,简易的视频内容剪辑、模块化的落地页,但是几年之后呢?也许算法可以像破译葡萄酒品质一样,打开创意的黑盒子。

技术不是在解决创意的表现力,而是在试图提高创意的生产力。

技术核心要解决的是如何满足10万条/天的素材需求,而不仅是制造一个沉浸式的互动创意。

所以,算法会推动创意产业进入大生产时代。在这个时代下,还会发生什么样的演变呢?

04 创意的“断代史”会如何书写?

创意的工业化、多元化、工具化、中台化

当创意进入大生产时代后,我们推演一下未来的变化。

未来,广告行业的主要矛盾一定是:日益增长的创意需求,和落后的创意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

所以,未来的创意的“断代史”会这么书写:

1.创意生产的工业化

我们说:创意正在从艺术品,变成快消品

对艺术品而言,这个行业需更多的「创意匠人」;而对于快消品而言,这个行业需要更多的「创意工厂」。

目前,广告市场上做信息流的广告公司,设计、拍摄、剪辑、编导等这类创意工作者大约在100人+。

以往我们一条广告TVC要前前后后折腾2个月,现在他们平均一天要产出8条40秒以上的视频广告。

这些广告从业者还是创意人吗?不,他们只能算是“创意民工”,他们的工作性质和富士康工人没有太大区别。

2. 创意产业的多元化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创意生产,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创意需求。

以往的创意是被4A、创意热店把持的,现在的创意的“供给侧”非常复杂。

创意生产商:有甲方in house 团队、有大量的自媒体网红、有很多的freelancer,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斜杠青年”入场。

创意供需平台:比如特赞、星图、新榜等

创意工具服务:快速剪辑工具、落地页服务商、免费字体库等

创意这盘生意,未来还会出现很多新的商机,远远不止于创意生产这么一个环节。

3. 创意生产的工具化

当一个客户一天产出1万条素材时,上百人的广告团队也会捉襟见肘。

那怎么办?再搭建一个几万人的视频团队吗?不会的。当人力不足时,人类的解决方案不是招聘更多的人,而是用工具代替人力。

比如,像顺丰这样的公司,不可能随着业务发展无限招聘客服。正确的做法是,想办法用机器代替一部分人工客服。创意生意也会如此。

创意工具服务商,还是一块创业蓝海。灵感、脚本、手绘、剪辑、演员库、音乐版权库、字体库等等,都会诞生出相应的工具应用。

我们套用工具,先解决70%的问题。余下30%更复杂的事,靠人工去校正。

4. 创意管理的中台化

5年前,我们拍摄一个品牌TVC,市场部要折腾一两个月去盯创意和执行;现在,一个双11大促,电商部每天要盯着几百套的创意素材;

未来,当我们一天需要1万套创意素材时,光审核一项就不是人力能完成的,更别提分析创意的表现了。

批量的创意,只能用软件去管理。

未来,每家企业的创意内容,都会大数据、业务板块一样被“中台化”,通过设定精细的KPI,去管理海量的创意内容。

在创意大生产时代,好创意≠质量,好创意=质量×数量。

结语

目前,创意行业对汹涌而来的变化,还处在一种半懵的状态。

传统创意人还把大量的增长型创意视为流量垃圾,殊不知这些粗糙的创意已经是广告主的命根子;

知名行业媒体们,还停留在宣传戛纳大奖、刷屏案例上,对新创意市场的逻辑视而不见;

大学校园里的课堂上,老师们还只是讲述大卫奥格威时代的创意法则。广告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就会发现,四年所学已经是“非主流”知识。

你对创意的理解,必须更新一下了。

 

作者:梁将军,公众号:梁将军(ID-liangjiangjunisme),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品牌IP战略顾问,每两周大约思考一个营销课题。

本文由@梁将军 原创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1. 转发朋友圈炸一下

  2. 必须评论支持一下!!!

  3. 今天在微信群里遇到一个沙雕跟我争论,我果断把这篇文章发给他了。

  4. 感觉运营就是个苦逼活

  5. 收藏了,睡前再看一遍。

  6. 分析得太全面了,值得反复阅读并实践

收藏
评论
返回
营销日历04月24日 更多
中国航天日
世界实验动物日
亚非新闻工作者日
清华校庆日
世界青年反对殖民主义日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加入圈子
全栈运营交流群
加入
抖音运营交流群
加入
小红书运营交流群
加入
视频号运营交流群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