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者取代开创者,三得利乌龙茶凭什么反超伊藤园?

在商业竞争中,模仿者往往被视为创新者的跟随者,但三得利乌龙茶的故事却告诉我们,模仿者同样可以凭借精准的市场洞察和策略实现逆袭。本文将深入剖析三得利如何通过模仿伊藤园的乌龙茶,最终反超成为无糖乌龙茶品类的第一。从产品定位、市场策略到渠道运营,三得利的每一个成功步骤都值得中国企业深入学习。
三得利本质上是一家靠模仿起家的公司!
模仿西方红酒,通过降涩增甜,改进口感来适应日本人的口感,把赤玉波特酒,做成日本红酒第一名。
模仿苏格兰威士忌,通过降低苏格兰威士忌的泥煤味,改进水源、工艺等适应日本人口味,成为日本威士忌第一,并把日威做成清爽型威士忌的代表,在世界威士忌市场大杀四方,收购我们熟知的jimbeam也就是占边酒,成为全球烈酒三巨头之一。
跟风模仿日本茶王伊藤园的乌龙茶,最后却反超伊藤园,成为无糖乌龙茶品类第一。
一次模仿成功,反超成为第一可能是运气,两次成功可能是运气加实力,那接二连三的连续成功,一定是因为实力。
我们希望能拆解出来,三得利能连续模仿成功,并成为第一的底层逻辑,找到他成功的真因。看看三得利在当时,对于时机的把握,对于赛道的理解、对于竞争对手的把握,在不同周期内,不同的商业打法,有哪些方面,能给中国企业可借鉴的经验和解题思路。
三得利是日本最大的软饮料企业,2023年,除去烈酒业务之后的营收30797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536亿元),净利润1761亿日元。
在日本乌龙茶细分市场里,三得利销量常年占据榜首。在三得利全球饮料业务里,乌龙茶所属的 “无糖茶饮” 板块占其食品饮料收入的 54%。
今天就讲讲三得利软饮料中间,最重要的一个产品,也是他进军饮料市场的第一只产品,乌龙茶。
看这个以威士忌闻名的百年酒企,为何要跨界去做茶?而且作为后入局者,面对世界即饮茶之王-伊藤园,三得利乌龙茶是如何后来居上的?
首先,做酒的三得利为什么去做茶?
这得从它的酒类业务困境说起。
第一个是酒税,1980年,三得利已经占据了日本烈酒市场50%以上的份额。但是1960~1980年,短短的20年,日本的酒税增加了300%,税负已经达到了产品成本的150%,也就是说比如一瓶威士忌成本10块,只是税钱,就需要15块,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把溢价转嫁给消费者,消费者不接受,不转嫁给消费者,企业不挣钱,企业的经营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第二个是增长的瓶颈,1980年之前,三得利的重心一直在酒类业务,在做了大量的关于酒的营销动作,比如在酒吧做推广,在居酒屋捆绑套餐,和便利店联名出套餐等等动作,都不能获得快速的增长之后,三得利需要寻找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
中国的很多酒企,不论是白酒、红酒企业,现在都遇到了和当时三得利类似的情况,增长的瓶颈,看看三得利怎样通过三招破局,既解决了短期内的增长,又规划出了怎样的长期增长路径,让三得利在未来四十年获得高速发展的。
第一招:开发高端威士忌,把税负溢价转嫁给高净值人群
但是高端产品的开发,到对高端客户能产生影响力,是以五年十年为单位的,直到1984年三得利才推出了,大名鼎鼎的山崎-单一麦芽威士忌,1989年再推出了响-高端调和威士忌,未来这些产品在各自的领域都大放异彩,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眼下该怎么办?
第二招:开拓海外市场,通过新市场的开拓,突破增长的瓶颈。
但是这个也不是立刻能执行的事情,比如三得利一直很看好中国的市场,1979年就开始赞助中国的马拉松运动,但是直到1984年才在中国江苏建立了第一个工厂,包括和百事合作做欧洲市场等等,那是更遥远的事情了,后期三得利海外收入比国内更高,2023年达到了56%。但是和上一个动作一样,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周期太长。
第三个动作就对前两个动作至关重要:要不百年大计,会死于黎明前的黑暗。当时三得利的第三代领导人,鸟井说过,过度依赖酒类业务就如同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不做酒做什么?做和三得利相关的产品,最好产品开发出来,三得利就能卖的。
三得利的渠道是酒吧、居酒屋、便利店等,除了酒之外,这些渠道卖得最多的就是非酒精饮料。这一年日本非酒精饮料市场飞速发展,酒精饮料增速5.3%,非酒精饮料增速10.4%,品类的自然扩容,就能带动企业的快速增长。但是非酒精饮料非常多,碳酸、果汁、水、咖啡等等,该选哪一个品类呢?
三得利选品标准就是,柿子要捡软的捏,比如碳酸,有可口可乐这些巨头的存在,三得利不适合和这些,专业品类品牌直面硬刚。选大的品类,比如碳酸有巨头存在,选小的品类,比如盐汽水,销售额不够大的话,对于当时的三得利的增长的帮助又微乎其微。
怎么办?
就在三得利对选品一筹莫展的的时候,瞌睡就来了枕头!1981年,作为茶叶商的伊藤园,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罐装无糖乌龙茶饮料。
技术派出身的伊藤园,出手就在宣传罐装乌龙茶的便利性,主打即开即饮,在帮全行业做品类教育。对于深度在做场景营销比如酒吧、居酒屋的三得利来讲,伊藤园单纯的像个书呆子,都是外行进入饮料市场,而且茶这个品类,在日本已经有超过一千年的饮用历史,未来一定有巨大的市场。对手弱、品类大,对于当年急于寻找第二曲线的三得利,是天上掉馅饼了。
而且茶这个品类,天然和三得利做威士忌时候开拓的渠道契合,比如酒吧、居酒屋等等,这些现成的渠道,进了就能卖,当年三得利的渠道全面领先于伊藤园。
大企业利用渠道收割中小企业创新的成果,这是一个非常常用,且经典的打法。之所以是经典,也就是几十年前的打法,放到现在也适用,比如这两年,东鹏利用自己线下渠道的优势,用补水了抢元气森林外星人电解质水的份额。
元气森林又利用自己渠道的优势,抢了比自己小的企业,可漾红豆薏米水的份额。
三得利出乌龙茶,不仅是渠道适配的问题,还有人群扩大的好处,举个例子,喝酒的人如果有100个人,那么喝茶的人群是喝酒的10倍还多,有1000人。虽然酒和茶都具有成瘾性,但是茶明显比酒高频,高频的产品虽然客单价低,但是更容易形成大销量。不仅是频次的问题,茶还是酒消费场景的补充。吃饭时喝酒,但是饭后会喝一杯乌龙茶来收尾,比如我们在孤独的美食家里经常就能看到这个场景。
品类选了,对手锁定了,人群明确了,场景也清晰了,具体该怎么打?
先说一下1981年伊藤园为什么做乌龙茶?
伊藤园做罐装乌龙茶也是一个偶然!因为当时日本主流是喝绿茶,绿茶占了日本市场90%的份额。但是1979年,超级巨星山口百惠一句“我靠喝乌龙茶减肥”引发日本人喝乌龙茶的热潮,而且当时乌龙茶来自中国这个概念,让乌龙茶热上加热。
说一句题外话,80年代,中日关系比较融洽,中日交流特别频繁,在中国大批日本电器像松下、索尼都受到中国人的欢迎,像高仓健、山口百惠这些明星也是那一代中国人的偶像,我们熟悉的三国志这些日本游戏,也能畅通无阻的进入中国。
反之,日本也一样,对中国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邻国,也是持崇拜态度,不论是来自中国的论语、三国志都受到当时日本人的崇拜,来自中国的丝绸、乌龙茶这些产品,同样也受到日本人的热捧。
80年代,在日本超市、便利店、快餐店的出现带来了饮料的迅速多样化、便捷化和西式化,罐装咖啡开始流行,但乌龙茶还是以传统热水冲泡为主,消费者饮用很不方便。伊藤园创始人本庄正则说,”如果我们能够将其打造成一种,足够方便在户外饮用的“户外饮料,我们就可以增加使用场景,并刺激需求。”
所以伊藤园希望满足人们随时随地喝茶的需求,就像美国人可以随时随地喝咖啡一样。所以伊藤园强调自己开启了茶饮的工业化时代,改变传统茶饮的使用场景,在卖点上宣传“即开即饮”的便利性。
这个点没错,相比传统需要热水冲泡的乌龙茶,罐装乌龙茶确实更便利。但是这个打法,没有usp,usp就是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 ,中文叫独特的销售主张。
即开即饮是在帮行业做教育,伊藤园独特的地方在哪里?其实伊藤园是无糖茶品类的开创者,他的乌龙茶是世界上第一款无糖茶饮料,他比元气森林打0糖0卡早了快50年。但是伊藤园觉得无糖这个点是废话,纯茶不就是这样的么?认为无糖是纯茶饮料的基本常识。这种认知偏差给了三得利可乘之机,三得利开始围绕无糖大做文章。
1980年代初,日本家庭年均收入385万日元,伴随着收入的快速提升,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日本的肥胖率突破10%,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激增,较1970年代增长47%。医学界开始呼吁“减糖运动”,健康意识从精英阶层向大众渗透。我们现在不是也在呼吁大家做身材管理么,和当时日本的情况非常类似。
另一方面,1980年碳酸饮料占日本饮料市场65%,但其高糖属性与健康趋势冲突,满分5分,消费者满意度“健康属性”评分仅2.1分。
企业是社会的一个器官,是在为社会解决问题,一个社会问题就是一个商业机会,一个大的社会问题,就是一个大的商业机会。
三得利敏锐捕捉到这一时代的痛点,在碳酸饮料占据 65% 市场份额的格局下,以 “无糖” 为突破口,第一个在包装上印上无糖两个字,并把无糖的功能具现化,有助于分解脂肪,抢先占位成为无糖茶饮料代表。
当时三得利的宣传重点放在两点:乌龙茶有助于分解脂肪;三得利乌龙茶是无糖的健康饮料。
塑造三得利=无糖=健康的消费认知。将罐装茶从“便利解渴品”升级为“健康解决方案”,并在广告中植入“餐后一瓶,油腻不囤积”指令。
本质上,伊藤园在讲罐装乌龙茶品类的价值-即开即饮更方便,三得利在讲罐装乌龙茶对于用户的价值,更健康。
二者差异本质是产品思维和用户思维的较量,只从这个点上,三得利完胜伊藤园。
让三得利和伊藤园乌龙茶拉开差距的,是三得利抢占正宗。
正宗从定位来讲,是顾客首选的购买理由。前些年,王老吉加多宝凉茶大战的时候,抢夺最激烈的就是谁更正宗!正宗代表首选,比如买正宗酱菜你会选哪个品牌?买正宗臭豆腐你会选谁家?一旦消费者心智中植入某个品牌是正宗的认知,这个品牌在营销上就会取得压倒性的优势。
三得利怎么占据正宗的?
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国际上,大家都有一个公认的理念,那就是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的茶叶是最正宗的。在中国最正宗的乌龙茶在哪里?福建。当时三得利在宣传“乌龙茶之间,亦有高下,而最正宗的乌龙茶,在福建”,而三得利所用的乌龙茶叶都来自福建。
为了占位正宗乌龙茶,三得利更是把“福建”两个字直接印在了瓶身上。明确标注“中国福建省茶叶”,并强调“根源在武夷山”的正统性。
三得利通过和福建进行强关联。从而形成一种“三得利就是正宗的乌龙茶”的认知。
然后包装上采用中国传统山水画风格,广告语“皇帝的骄傲茶”塑造“贵族饮品”形象,因为皇帝喝的,肯定是最正宗的,强化正宗地位。
当然三得利也不只是说说,他建立了从福建茶园到日本工厂的全程供应链体系,夯实原料都来自正宗乌龙茶产地福建的定位。
其实伊藤园和三得利的茶叶,都来自中国福建,只是伊藤园没有说而已。但是营销讲究的就是一个先到先得,谁先宣传,谁就能取得竞争优势。
三得利在占据了中国正宗乌龙茶的认知后,产品溢价大大提升。至2000年,三得利乌龙茶单价2.3倍于伊藤园,毛利率达42%(伊藤园31%)。
三得利能超过伊藤园的关键,还有对渠道的不同理解。
三得利乌龙茶借助威士忌拓展的居酒屋、餐饮店等渠道,通过把190ml/300ml/500ml 等多规格产品,精准对应餐饮、家居、健身等不同场景,让产品成为场景的解决方案。
例如,针对居酒屋场景,推出 190ml 的特供装,方便消费者在饮酒时搭配饮用;针对健身房场景,推出高浓度功能款,满足健身人士对于健康饮品的特殊需求等等。
三得利还推出山崎威士忌桶陈款乌龙茶,成功打入高端礼品市场。
反观伊藤园,主要强化自动贩卖机的标准化铺货,造成产品规格单一,仅有 350ml 装,无法满足不同消费者在不同场景下的多样化需求。
从竞争逻辑来看,伊藤园的渠道更多地是一种传统的 “货架” 思维,仅仅将渠道视为产品摆放和销售的场所;而三得利的渠道则是 “场景” 思维,将渠道与消费者的生活场景紧密结合,通过精准的场景定位和产品匹配,实现了全场景覆盖与终端掌控。
对于终端的不同理解,让三得利在餐饮场景渗透率高达70%,自动贩卖机销量超伊藤园1.7倍。当对手还在卖”罐装茶”时,他们已在卖”佐餐解腻方案””健身伴侣””高端伴手礼”。
在1990年,产品发布10年后,是三得利的市占率达到40.9%,2000年,乌龙茶品牌市占率三得利占比40%,而伊藤园仅为7%。
三得利的成长史,本质上是一个后入局者逆袭的成功史。但它的成功并非单纯“跟随策略”,无论是无糖的差异化定位、抢占正宗、还是中国茶文化的绑定及渠道精细化运营,将后发劣势转化为认知与场景优势。伊藤园作为技术先驱的教训则表明:先发者需持续强化用户心智绑定,避免沦为“隐形冠军”。
作者:大渔策划张超
微信公众号:大渔策划张超 (ID:1099416)
本文由@大渔策划张超 原创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作者的观察力和洞察力非常强,文章的论点和论据都很有力,让人信服。
看完这篇文章,我对这个话题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作者的分析很有逻辑,很有说服力。
收藏了,睡前再看一遍。
今年做运营好难,拉新难,留存难,转化难,老大跟我们说,经济下行越难的时候越要加强学习,内心好焦虑,每天刷运营派压压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