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M 把产品推向市场,PM 把需求拉回研发——一个负责“打出去”,一个负责“收回来”,却常常在公司内部互相甩锅。我们访谈了 20 位字节、阿里、SHEIN 的 GTM 与 PM 双一线,发现高绩效团队都把协作拆成三张“共享 KPI 卡”:需求验证卡、上市节奏卡、收入对赌卡。

在当下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许多企业都会面临这样的困惑:明明打造出了满足用户需求的优质产品,却在市场推广中陷陷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或是凭借营销热度快速打开市场,却因产品体验不足导致用户流失。

这些问题的核心,往往在于对“产品价值创造”与“产品价值实现”两个关键环节的协同认知不足——而这恰好对应着企业中两个核心角色:产品经理(PM)与市场推向策略(GTM)。

PM决定了“产品是否有用”,后者决定了“产品能否被用并产生商业价值”,二者的定位差异、职责分工与协同逻辑,直接影响着产品从概念到落地的全链路成功率,也成为企业能否在市场中占据优势的关键。

在产品从概念到商业落地的全链路中,GTM与产品经理(PM)的核心使命差异,首先体现在对“产品价值”的不同赋能方向上。

产品经理是典型的“价值定义者”,其工作核心围绕“造对的产品”展开,需要串联用户需求、商业目标与技术能力三大维度:通过深度用户调研(如问卷、访谈)挖掘隐性痛点,结合行业趋势与企业资源制定产品路线图(Roadmap),再以产品需求文档(PRD)和原型设计为载体,推动研发、设计团队将抽象需求转化为具体功能,最终确保产品具备解决真实问题的核心价值。

GTM则承担着“价值转化者”的角色,聚焦“卖对的产品”,是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桥梁:它需要基于PM定义的产品价值,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如目标用户画像、差异化卖点USP),整合市场、销售、渠道等多方资源设计推广策略,再通过全链路执行(如预售布局、线下铺货、广告投放),将产品的功能优势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价值,最终实现销量增长与商业变现。

以华为Mate系列为例,其研发初期,PM团队通过十万份用户问卷精准锁定“长续航”与“影像升级”两大核心需求,为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这正是PM“价值定义”作用的直接体现;其GTM团队在产品上市前便规划好“预售-线下铺货-广告投放”的完整节奏,让技术优势快速转化为市场销量,完成了“价值转化”的闭环。

这种定位差异也决定了二者的核心目标:PM追求“产品-市场匹配度(PMF)”,确保产品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契合;GTM则追求“商业价值最大化”,让产品价值高效转化为实际收益。

从具体职责来看,GTM与PM在需求端、执行端产出物及核心思维上的差异,进一步明确了二者的分工边界,同时也为协同提供了方向。

在需求端,PM更侧重“挖掘与定义”,需要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核心需求并排序(如通过MoSCoW矩阵区分需求优先级),输出的PRD与原型是研发团队的核心依据;而GTM则侧重“细化与转化”,需将PM定义的需求转化为市场端可落地的语言,比如基于PM的产品功能,细化目标用户的年龄、行业、决策习惯等画像特征,提炼出能打动用户的差异化卖点。

在执行端,PM的工作围绕“产品落地”展开,需协调研发、测试团队推进功能开发,把控项目进度与质量,确保产品按时上线;GTM则围绕“市场推广”发力,需整合市场部的品牌宣传资源、销售团队的客户触达能力、渠道伙伴的资源优势,推动推广方案落地。

产出物方面,PM的核心产出是与产品直接相关的文档与数据,如PRD、产品原型、迭代数据报告;GTM的产出则聚焦市场端,包括GTM策略文档、营销物料(如产品介绍页、销售话术)、渠道合作方案及转化效果分析报告。

核心思维上,PM以“产品思维”为导向,始终站在用户视角思考“如何解决问题”;GTM则以“商业思维”为核心,聚焦“如何实现增长与转化”。以供应链管理软件为例,PM通过调研制造企业痛点,定义“供应链可视化”核心功能并撰写技术需求文档;而GTM则针对“大型制造业”与“中小电商”两类客户,分别定位“协同效率专家”与“成本优化伙伴”,设计直销+渠道代理的双轨推广模式,正是这种职责分工的典型体现。

这种分工在ToB与ToC不同场景下,还会呈现出差异化的实践逻辑。

ToB领域,由于产品决策链更长、客户更关注长期价值与专业适配性,PM的工作重心会偏向功能稳定性与可扩展性,比如SAP系统的PM会预留多行业API接口,方便企业客户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二次开发;GTM则需要围绕“建立专业信任”展开动作,通过输出行业白皮书、举办专业峰会、提供POC(概念验证)演示等方式,让客户清晰看到产品带来的ROI(投资回报率),某供应链解决方案公司针对大型制造企业采用的项目制定价与驻场服务,便是GTM基于PM功能设计的精准落地。

ToC领域,用户决策路径短、更易受情感因素影响,PM需追求“3秒惊艳”的用户体验,比如健身APP的PM会通过A/B测试反复优化交互流程,确保用户首次使用就能快速上手;GTM则需要通过情感化营销实现快速有效的触达,比如借助KOL种草、短视频内容激发用户共鸣,某社交管理平台曾借助AI生成3000篇SEO内容,30天内点击量暴涨30倍,正是GTM对PM功能进行场景化放大的成果。

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GTM与PM的协同并非零散的互动,而是集中在三个关键阶段来形成深度联动,共同推动产品成功。

首先是产品定义期,此时GTM需将市场端的一手信息反馈给PM——包括目标市场规模、竞品动态、用户潜在偏好等,帮助PM更精准地排序需求优先级,比如某AI语音平台的PM,正是结合GTM提供的用户画像数据,发现方言使用场景的高频需求,将“方言识别”功能提上开发日程。

其次是上市筹备期,PM需要向GTM清晰传递产品的核心价值与差异化优势,确保GTM的推广策略与产品定位不偏离,Zigpoll的调研数据显示,建立联合OKR(目标与关键成果)的企业,产品上市周期能缩短40%,这正是协同效率的直接体现。

最后是迭代优化期,GTM作为贴近市场和客户的前端角色,需及时将销售端的客户投诉、用户反馈传递给PM,为产品迭代提供方向,某SaaS公司曾通过GTM收集到“续约率低”的核心问题,PM据此优化了服务模块,最终使NDR(净留存率)提升23%,验证了协同迭代的价值。

现实中,不少企业因忽视二者的协同而陷入困境,这些失败案例也从反面印证了二者共生的必要性。

有的团队中,PM专注于技术打磨却脱离市场,某AI语音产品的PM团队虽实现了95%的识别准确率,打造出技术层面的标杆产品,但由于GTM未明确市场定位,未针对客服、医疗等垂直场景设计推广方案,最终产品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无法产生商业价值;而另一些案例中,GTM的强势推广反而暴露了产品的短板,某智能硬件团队通过网红带货快速实现百万预售,但PM未解决“续航短”的核心痛点,最终用户退货率高达30%,不仅造成直接损失,更透支了品牌信任。

而从底层逻辑来看,二者的共生源于三个核心支撑。

首先是数据闭环的相互依赖:PM需要GTM提供的市场转化数据(如功能使用率、用户流失节点)来判断产品迭代方向,而GTM则需要PM的产品升级(如新增功能、体验优化)来创造新的营销抓手,形成“数据反馈-迭代优化-价值提升”的循环。

其次是组织层面的协同机制:针对“销售-产品反馈闭环”,GTM需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同步机制,将一线客户需求及时传递给PM,而PM也需要通过产品培训、价值解读等方式,帮助销售团队精准传递产品优势,避免因信息偏差导致推广效果打折。最后是AI技术驱动赋能高效协同:GTM可借助AI工具快速生成精准用户画像,节省PM的调研时间;PM则能通过AI解析竞品动态、用户反馈,为GTM提供更精准的策略依据,形成“人类决策+AI执行”的复合协同系统,进一步提升效率。产品经理与GTM从来不是相互割裂的角色,而是共同支撑产品成功的“双翼”——PM用产品思维为产品注入“有用”的灵魂,确保其能真正解决用户痛点、匹配市场需求;GTM则用商业思维为产品插上“被用”的翅膀,让产品的价值被更多目标用户感知并转化为商业成果。在当前AI驱动的激烈竞争中,二者的协同深度不仅决定了单个产品的市场表现,更影响着企业整体的产品战略落地效果。唯有让PM的“价值定义”与GTM的“价值转化”形成无缝衔接,才能真正实现从技术创新到商业成功的完整闭环,让产品在市场中持续占据优势地位。

作者|陈壕  来源|品牌市场相对论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品牌市场相对论】,微信公众号:【品牌市场相对论】,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1. 对于大家都热衷的热点话题,总会去分析别人背后的行为

  2. 作者的观察力和洞察力非常强,文章的论点和论据都很有力,让人信服。

  3. 已经发文章转发到公司微信群了,也让大家学习学习。 :???:

  4. 刚从产品转运营,我是不是掉坑里了,看了这些文章,感觉做运营比做产品更难。事更多事更杂。 :oops:

收藏
评论
返回
营销日历10月18日 更多
世界更年期关怀日
1922年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正式成立
1931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逝世
加入圈子
抖音学习交流群
加入
小红书学习交流群
加入
视频号学习交流群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