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必存!一份让受访者说实话的问卷设计避坑清单

1982年,可口可乐信心满满地询问消费者:“可口可乐配方将添加新成分,使口味更柔和,您会喜欢吗?”,超半数人回答“会”。但新可乐一上市就遭疯狂抵制,最终被迫换回老配方。
消费者为什么欺骗可口可乐?因为提问出了错:消费者是不愿意思考的。当可口可乐将“新配方,更柔和”这种正面感受直接说了出来,消费者下意识就会顺着说。这样一来,即使他们原本没想撒谎,结果还是“撒了谎”。
还有哪些经典的问题陷阱呢?
一、为了维护自我形象,刻意给了假的答案
大家都爱说漂亮话。
去餐馆吃饭,老板问“对这里的饭菜满意吗?”,多数人会随口答到:”挺好的。”
但真的挺好吗?不一定。他们也许只是想让自己显得有礼貌。
如果有人问“您听过大家都在谈论的传音手机吗?”,那数据一定会失真。
因为很少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对大家都在谈论的事情一无所知。
如果问题涉及道德隐私,那就更难得出真实答案了。
比如”您是否支持垃圾分类政策?” ,可能超90%的受访者选择”支持”,但实际执行率却不足30%。
又比如“您为什么购买某奢侈品?”,有多少人会如实交代是为了面子?
错误本质:维护自我形象的本能
解决思路:
1. 避免主观暗示:“您听过大家都在谈论的传音手机吗?”→“您听说过传音手机吗?”
2. 弱化价值判断:“您是否支持垃圾分类政策?”→”您在扔垃圾时,会按可回收/厨余/其他等分类投放吗?”
3. 引导行为回忆:“您听过大家都在谈论的传音手机吗?”→请列出您记忆中的所有手机品牌。
4. 巧用映射法:“您为什么购买某奢侈品?”→“您认为身边的人购买某奢侈品主要是出于以下哪个原因?”
二、误解了你的问题,给出了错误答案
这类往往是问法太模糊。
1. 场景宽泛,比如“您旅行时,经常住哪类宾馆?”
有人会代入度假旅行,有人会代入商务旅行,答案就截然不同。
2. 用词歧义,比如“您通常什么时候开始工作?”
“开始”是个模棱两可的词。我8点离开家,也算开始工作;我9点到公司,也算开始工作。
再比如“总是、所有、任何、最好、最差”,“您总是在淘宝购物吗?”
有人认为“总是”就意味着每一次,无一例外。
3. 背景模糊,比如“您带孩子去哪里玩?”
孩子是幼儿期或童年期的受访者,答案也有差异。
4. 状态混杂,“您为什么选择这个品牌的护肤品?”
新用户首购和老用户复购,原因也各不相同。
怎么避免受访者的误解呢?用具体描述替代模棱两可。
1. 场景细化:“您旅行时,经常住哪类宾馆?”→“您因公出差时,更倾向选择哪种类型的宾馆?”
2. 用词准确:“您通常什么时候开始工作?”→“您通常几点离家去工作?”
其中,针对频率词,也可进行行为量化:“您经常使用某 APP 吗?”→“您每周使用某 APP 的次数?”
3. 背景清晰:“您带孩子去哪里玩?”→“您带3-6岁的孩子就近游玩时,通常会选择哪里?”
4. 状态设定:“您为什么选择这个品牌的护肤品?”→“您第一次尝试这个品牌护肤品时,主要被什么吸引?”
三、被诱导性问题误导,不自觉给了假的答案
诱导性问题就是用不恰当的方法限制用户的回答,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1. 选项不全,受访者被迫选择了”最接近但不完全匹配”的答案。
比如“您喜欢美剧还是韩剧?”,结果60%的人说喜欢美剧。
但有的人既不喜欢美剧,也不喜欢韩剧,只是随便选一个。
又比如“您幸福吗?”,就是一种低配版的诱导性问题。
受访者似乎只能回答幸福或不幸福。但事实情况显然要复杂得多。
正确问法应该是,“如果非常幸福是10分,很不幸福是1分,您给自己打几分?”
2. 预设立场。
职场中,也可以通过诱导性提问来制造公司政治。比如,领导对某个员工不满意,约团队其他成员聊聊,“你对新来的小刘怎么看?”。问了一圈,汇总出一个压倒性意见:“小刘很有问题。”
“怎么看?”就一定是表达看法,他在暗示受访者说出不满的看法。
正确的问法是“你和小刘合作过哪些任务?过程中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具体表现??”这样诱导性就会弱很多,因为它只是请受访者表达合作感受,而不是对他人做评判。
类似的还有,“您是否觉得这款奶茶比其他品牌更好喝?”,改为“您对这款奶茶的口感评价是?”,避免暗示偏好。
3. 还有一种诱导性提问更加隐蔽,就是过分夸大问题的某一方面。
比如,著名的雷朋太阳镜就曾经问消费者,“如果有一副太阳镜可以保护您的眼睛远离太阳的有害紫外线(据说会导致失明),您愿意为这副眼镜支付多少钱?”
你看,它过分夸大了太阳镜防止紫外线的作用,那我作为消费者,要考虑的就不是愿意花多少钱去买你的眼镜,而是愿意花多少钱防止失明了。如果雷朋真的按照这次调研的结果给产品定价,后果可想而知。
正确的问法应该是“如果有一副太阳镜可以减少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您愿意为此支付多少钱?”
所以,总结下来,要避免诱导性提问:
1. 给出完备的选项,如果不能穷尽,就在选项中加个“其他”,或给出合理的选择区间;
2. 不预设立场;
3. 不过分夸大问题的某一方面。
你看问卷设计陷阱这么多,若盲目设计,信度大概率很差。建议优先用成熟量表(自带信效度基础),再结合自身需求调整。收藏本文,设置完问题后,务必找多人检查题面解读是否一致,改完再大规模发放,避免返工。
最后,回到刚开始的案例,可口可乐的问卷失效是什么问题?评论区聊聊。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营销人阿水】,微信公众号:【营销人阿水】,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这篇文章写得太棒了,让我受益匪浅,感谢作者的分享!
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让人感同身受
转发朋友圈炸一下
对于一个每天996的运营人来说,简直扎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