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盘点不再只关注宏观数据和业绩,而是通过10个小故事,深入剖析我们身边的故事和现象。这些故事虽小,却能触及到许多本质问题,让我们重新审视职场中的种种现象。

打算换个方式做年终盘点。没有宏观解读,也不罗列数据,而是讲10个小故事。

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虽小,但能涉及到很多本质问题。

01

和朋友聊天,说有一种大厂管理者的「生存之道」,和我倡导的价值体系完全不一样,但效果特别好!

这种生存之道用三个字来说,就是:交朋友。

再延展说:不惜牺牲自己团队和业务的利益,帮助自己积累人脉资源。

这样的管理者可以拿出大厂的资源,去维护自己的圈子,去结识那些原本自己够不到的人脉。

本质是,这是一种交换。

付出的是公司资源,受益者是这个管理者自己。这显然是违反公司规定的,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但很难有立得住的证据。

比如,想和某个公司、某个大佬拉进关系,卖个人情,让对方感激自己,就可以围绕这个目标去规划一个项目。立项时候,说是为了提升业务的某些指标,最终选择了这个方案,就可以了。

很难被查到,没有证据。

这种「生存之道」管理者,有个特征:

基本没有突出业绩,但一直混得不错。总有大厂的高薪邀请,有很多公司的股票,也有很多有实力的朋友。

就是除了成绩什么都有。

02

和几十位学员上了一天课,学到了在公司里接触不到的东西。

他们的画像是40-50岁、三线以下城市的小老板。有开超市的、卖建材的、做美容院的等等。

给我的印象:诚恳多于精明,认真不求捷径,不再年轻却有很强的求知欲。如果不是面对面交流,我可能永远也不懂他们。

因为大厂员工都是顶尖人才,收入学历眼界各种高,在他们擅长撰写的分析报告里,没有这个群体。

我已经脑补出,顶尖人才自以为是的拿着各种模型和底层逻辑去套用在这个群体身上,得出逻辑自洽的结论时开心的样子。

大多数人,活在自己的圈圈里,却认为这就是整个世界。

03

我有一个多年好友,之前在字节负责某个产品,能力绝对强,但最终没有拿到特别好的业务结果。

因为协作很差,同事都不喜欢他。

事后他反思说,自己总是用实力碾压别人,只关注事情本身,不在意别人的感受。

举个例子,开会时,有同事发表观点,但论证过程不牢靠,他就会站出来用特别精确的表述和严谨的逻辑,告诉大家对方是错的,自己是对的。

总是这样毫不留情面,身边的人都被得罪了,没人会支持他,甚至给他挖坑。

有个信任公式:信任=(可信度+可靠度+亲密度)/自私度

这位朋友,在「可信度」和「可靠度」上没有任何问题,因为他实话实说,有专业和清晰的表述,也说到做到。

但在「亲密度」和「自私度」上做的很差。

只有业务能力强,不代表在公司能取得对应的成绩。不仅能做事,还要会做人。

04

在看《读库2300》,有一段是老六和王俊煜讨论读库App的设计。虽简短但有趣,也是很典型的案例。

王俊煜说,读库App的阅读模式是横滑还是竖滑,当时有过激烈的讨论。

一开始他认为竖划阻力小,用户操作起来舒服,效率更高。但老六认为横滑有停顿,能控制读文章的节奏。

为啥我觉得这组对话特别好?

把产品做好,不只是在交互这样的环节,而是在考验我们怎么理解这件事、怎么理解用户。

当然是竖划的效率更高,抖音早就证明过了。但场景不一样,这是在手机端阅读,而且是读《读库》这种书,翻阅感比效率更重要。

这就是在做选择。选A或B没有绝对的对错,但会告诉用户这个产品更欢迎谁。

05

再翻《重新定义团队》,有个观点很有趣:大部分面试都是在浪费时间。

因为99.4%的时间,都用在证实面试官最初10秒钟的印象,不管印象好坏。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叫证实偏见(confirmation bias)。

上面是书里的原话,我用人话翻译一下。

面试官看到求职者的前10秒钟,就预设了一个印象。比如这人挺机灵、亲和力强,或者看着固执、有点呆什么的。

接下来面试过程中,面试官所有的提问行为,都是在印证自己前10秒钟的印象是对的。

细想下,大概是这样的。

06

之前在网易,有个运营同事给设计师提需求。

设计师问:这个页面放在哪?运营说:你打开网易新闻我跟你说。

设计师说:哦没事算了,我没装网易新闻。

后来在快手,公司周年庆,在园区里办活动,参与的都是内部员工。

有个员工走来,问:这个怎么领?

工作人员说:用快手扫码就可以。

这个员工说:微信扫可以吗?我没装快手。

没啥可说的,都是傻逼。

07

怎么向老板汇报更有效,要主动迎合老板的习惯。

有的老板喜欢可视化,那就写PPT,里面咔咔放图。有的喜欢看文档,那就把文档当论文写,好好论证。

但有的老板,喜欢刷朋友圈……

所以就能看到这种现象:做任何一个项目,都要配上一张好看的海报,发在朋友圈给老板看。

衡量效果的标准是,老板是否点赞。

08

刚创业,为了节省成本,去蹭一个老朋友的工位,在他们公司办公。

老朋友总骂他的下属,到什么程度呢?

这个下属每说一句话、文档里每写一句话,都会被他挑出很多毛病,批评他,甚至人身攻击。

我刚工作的时候,也这样被老板骂,甚至是「一句一骂」,导致后来我被锻炼出来了,说话直戳重点,没有前戏和过渡。

现在回头看,我挺感谢这个老板的。

我的逻辑和表达能力,就是在这种不公正对待的环境下练出来的,对说话、写作什么的,都有帮助。

09

不开心的事,我习惯自己消化。说出来不仅影响别人心情,也会再恶心自己一次。

这不,最近就经历了一次。两周前,我写了篇公众号,倒腾了一遍不开心的事。过程很不舒服,要回忆和罗列很多细节。写完了,再也不想看、不想讨论。

这件事体现了自己的懦弱和感情用事。放大后,自己看得清清楚楚。

我不喜欢硬刚,总是躲避冲突,哪怕自己是对的,哪怕自己会有损失。

晚上回家,2024年第一期《读库》到了。第二篇文章是老六和窦文涛的对话。

有一段讲,他俩都是河北人,说河北人不爱张扬、不爱说话。原话是:用尽一切努力保护个人小世界的平安。

非常认同。因为我也是河北人,也是这样的性格。每人都有自己的做事方式,只要自洽、不拧巴,就没问题。人到中年,看自己倒是越来越清楚,也淡然了。

10

在线下沙龙,听到一个分享,挺有感触。分享人是海底捞负责线上外卖体验的总监,有两点感受:

1. 海底捞是把用户当作一个个人去看,而不是数字

当作人去看,关注的是个体,以服务好每一个鲜活的人为目标。

比如,有顾客喜欢吃花生,服务员就会持续给这桌续上花生;有人在海底捞求婚,提前被服务员发现,会协助设计求婚环节。

当做数字去看,关注的是整体效果,个人体验不重要。

以百度为例,只把用户看成数字,没有洞察用户的需求,而是粗暴的灌流量、看转化。

这种模式,有些业务类型能跑通,有些不行。比如社区类需要养的产品,完全没有作用。

2. 海底捞不看差评率,而看差评数

差评率在1%,是很低的数字,可以接受。但如果评价总量比较大,比如有1万个评价,那么就有100个差评。

对于线下做服务业来说,这个量级不可被接受,肯定哪里有问题。

海底捞会盯着这个差评数,逐一回访,解决问题。

反面案例挺多的,不少互联网公司只看策略准确率,不看误伤量级。

对于大厂来说,哪怕只有2%的误伤,也会伤害几万用户。这里还包括头部核心用户,流失的影响就更大了。

只看率,不看数的公司,没人会在意这些。

 

作者: 韩叙

来源:微信公众号@运营狗工作日记

本文由 @韩叙 原创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1. 这篇文章写得太棒了,让我受益匪浅,感谢作者的分享!

  2. 营销服务型项目的创业最大的痛苦就是要当苦力,还要当着一群苦力的包工头。但好处就是腾挪性比较大,不行了就迅速调转方向,很灵活,不会有任何产品的拖累。如果我要是开局就做互联网产品比如小程序,APP,估计现在只剩骨灰了。

    受教了! :???:

  3. 很实用,似乎马上就可以用在工作中了,感谢作者。

  4. 知易行难

  5. 受教了

1
评论
返回
营销日历05月02日 更多
世界金枪鱼日
世界防治哮喘日(5月的第一个周二)
1519年艺术大师达·芬奇逝世
1945年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演出
加入圈子
全栈运营交流群
加入
抖音运营交流群
加入
小红书运营交流群
加入
视频号运营交流群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