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一直是大家爱看的节目类型,当传统文化与综艺碰撞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来看看这篇文章了解一下吧。

最近,“老公姐”陈丽君成为了综艺节目“名场面”的“常客”。

一曲戏腔版《天命》,收获“断崖式”人气,并成为《浪姐2024》初舞台第一位解锁百万直拍的嘉宾;在《我想和你唱》中返场越剧《新龙门客栈》“大漠孤烟”唱段,开创综艺“戏曲递麦”新潮流,不仅掀起了观众合唱越剧的名场面,一声“娘子”更是让一向稳重的韩红老师直接露出“姨母笑”,两人的多次互动直接拉高节目“收视率”。

此外,陈丽君还与搭档8年的越剧化妆师杨孙硕一起参加了《手艺人大会》。节目中,杨孙硕还原了陈丽君在《新龙门客栈》里贾廷角色妆造,不仅让美妆导师张雨绮直呼“心动”,还勾起了粉丝们的“回忆杀”。毕竟,贾廷的“邪魅一笑”和“单手转圈”相关视频片段一直“硬控”粉丝至今,相关话题在抖音播放量超10亿次。

除此之外,秦海璐、迪丽热巴等明星在克罗地亚展示京剧表演、新疆舞蹈等片段也将《花儿与少年5》送上了综艺新高度。不少网友表示:这波文化出圈封神。还有《百分百出品》学员刘婷秀用诗经改编Rap歌词,让组合口碑“逆袭”……熟悉的综艺IP+小众的传统文化元素,形成的“反差效果”成为了综艺节目出圈的流量密码。一众年轻人甚至通过破圈的综艺片段,找到了“小众圈层的认同感”。

传统文化元素是如何成为综艺破圈敲门砖的?破圈后的“小众传统文化”又将如何维持“大众热度”呢?

一、熟悉的综艺IP+小众的传统文化元素=大众破圈

要说近两年话题度较高的综艺节目,《浪姐》必须榜上有名。也是《浪姐》火了之后,综艺行业才陆续涌现出了“乘风破浪”、“披荆斩棘”的系列节目。去年的《浪姐》虽然“押宝”失败,但还是靠着情怀流量“杀出了”王心凌、美依礼芽等话题人物,让节目成功翻红。除了情怀之外,《浪姐》还一直深耕传统文化融合。基于此,历届《浪姐》的国风舞台都十分出圈。比如阿兰、张柏芝团剑眉星目的《红颜旧》、汉语十级外国女歌手唐伯虎的戏腔《新梅花三弄》、谭维维组仙气十足的《龙吟》……

《浪姐5》(《乘风2024》)更是把传统文化元素与综艺IP的创新与融合发挥到了极致。在初舞台中,陈丽君就凭借着越剧版《天命》断层出圈。其一秒从花木兰“变身”孙悟空的定格镜头,更是让一众网友“热血沸腾”。

《浪姐5》还把公演主题设定为中国独有的24节气,把女性力量融入中国节气文化。

在一公第一名的《发如雪》舞台中还穿插了陈丽君行云流水的挽剑花表演,10秒相关片段再次拿下一波观众。

于是,在各大营销号和粉丝二创视频的加持下,《浪姐5》的名场面内容在短视频平台上持续受到热烈追捧。

以抖音为例,截止目前#乘风破浪2024#话题讨论度超26亿次。有很多网友被《浪姐5》在短视频平台的出圈片段吸引到了长视频平台——芒果TV上追更新。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截止4月30日,《乘风2024》上线12天全网曝光量超9091万。

此外,《百分百出品》中的女学员也靠着把诗经改编成RAP歌词的相关片段“刷脸成功”。

实际上,在《百分百出品》刚开播时,由张艺兴带领的全华女子新人团一开始不被大众所看好,“情商低”、“没有记忆点”等负面评价较多。

在一次舞台创作中,学员刘婷秀用诗经《氓》改编了表演曲目《佳人》的RAP词。一句“桑树掉落不花开,夙兴夜寐不再”,将中国风与说唱元素完美融合,提升了作品的公众认可度。不少网友表示:用诗经改编完感觉又升华了一个层次。

除了竞技类综艺之外,近几年旅行综艺IP+传统文化元素的综艺节目也非常火爆。

比如《花儿与少年》,该节目一直走的是异国他乡的冒险路线,在节目内容上与当地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力求实现不同地域的文化破圈。

不过,从豆瓣评分来看,1-4季该综艺的评分从7.3下降到了5.8,似乎嘉宾的系列“抓马行为”让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

于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之际,《花儿与少年》推出了以“游学”形式为主题的丝路季。这次,没有嘉宾间的互撕,取而代之的是嘉宾的互夸与照顾,而重走丝绸之路留下的烟火气,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生动视角,也成功刷新了网友对该节目的口碑。截止目前,《花儿与少年》丝路季在豆瓣评分达9.2。同时,这也是《花儿与少年》历届节目中的最高分。

当传统文化成为综艺破圈的“敲门砖”

来源:豆瓣

由此来看,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到了综艺IP中。而熟悉的综艺IP+小众的传统文化元素形成的“反差效果”,逐渐成为了综艺节目出圈的流量密码。

因此,综艺节目正在成为小众传统文化元素走向大众视野的桥梁。

二、“文化+”综艺为何能接连爆红?

除了热播综艺“植入”小众传统文化引发大众出圈外,近年来,很多垂直文化的综艺口碑也扶摇直上。

从央视推出“考公必看系列”的综代节目《典籍上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非遗里的中国》、《国家宝藏》到以丰富的视听元素展示中医文化的《中国中医药大会》
……
越来越多的文综节目,成为了年轻人的“电子榨菜”,甚至不少粉丝在社交平台上表示:被看哭了。

以《典籍上的中国》为例,该节目以明星效应+沉浸式舞台剧的创新形式,解读以往认知里“晦涩难懂”的典籍。通过优质剧情内容+虚实结合的舞台呈现,让观众“身临其境”,从而深度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来源:小红书截图

当写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战国诗人屈原,出现在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的发射现场;当苦寻30年长江源头,最终身患腿疾“抱憾而终”的中国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出现在300年后的三江源,品尝长江之水……《典籍上的中国》通过一场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弥补”了先贤们的遗憾,以新颖、有趣的方式与观众建立了情感共鸣。

而这种情感共鸣的建立,离不开现在年轻人对国潮文化的高度关注。常见的表现有,新中式穿搭的爆火、围炉煮茶成为社交新方式以及福建游神霸屏等等。

来源:小红书截图

当社会中的个体与文化发生关联时,大致遵循的路径是:兴趣——理解——传承。首先因为感兴趣而关注,产生情感共鸣后理解,经过更深入的了解后,开始萌生出传承文化的使命感。

《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于蕾也曾说过:“当下社会对年轻人的审美是有一些偏见的,吸引年轻人的并不是‘傻白甜’,他们也非常喜欢有质感的东西。”

三、如何维持热度?

破圈后带来的巨大流量,使得传统文化产业获得了更大的成长空间。而一些原本的小体量的行业却难以应对瞬间膨胀的市场。于是,一波黄牛“乘虚而入”。在小红书、咸鱼等平台,有不少黄牛把原价680元的越剧《陈三两》门票卖到3500元。

来源:小红书截图

但毫无疑问的是,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下,关注度的提升,对文化综艺行业的发展是利大于弊的。毕竟有了热度之后,才会有资源。关键是要如何维持文化综艺的热度?

在越来越多同质化题材的综艺节目下,文化类综艺很容易出现“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因为本身该类节目的受众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再加上同质化带来的“审美疲劳”,流量减少也是很正常现象。

比如综N代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虽然每一季豆瓣评分都在9分以上,但是参与评分的人却下降了近5倍左右。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类节目就没有出路。

事实上,随着观众对于文化多样性和深度体验的需求日益增长,一些新的创新点正在涌现。

从2024年各平台公布的片单来看,中医、美食似乎成为了文化综艺节目的创新热点。

除了央视牵头的《中国中医药大会》之外,还有国内首档中医药文化体验真人秀《国医美少年》、 寻找烟火气味的《节气赏味计划》以及美食溯源节目《复活吧!宝藏食谱》、《求鲜四季年货季》、展现美食与年轻人社交的《朋友请吃饭2》、美食+文旅的《中餐来了》等等。

你觉得哪部综艺有机会成为今年的爆款呢?

 

作者:夏天

来源:微信公众号“TopKlout克劳锐(ID:TopKlout)”

本文由 @TopKlout克劳锐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1. 很实用,似乎马上就可以用在工作中了,感谢作者。

  2. 写得很真实

  3. 感觉运营就是个苦逼活

  4. 我刚进职场的时候,按照领导安排的任务完成,持续几个月后发现和同行差距很大,这个时候我意识到自己可能是青蛙效应的那只青蛙,把青蛙丢进油锅,青蛙是会跳出来的,而把青蛙放温水,青蛙是会被煮,所以我开始给自己寻求工作外的目标,尝试跳出舒适区,最终自己得到了积累。

收藏
评论
返回
营销日历05月20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