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硬科技崛起的时代,拥有广博知识与独到见解的“见识博主”成为推动产业创新的关键力量。《张朝阳的物理课》等科普IP的火爆,不仅普及了高精尖知识,更激发了公众对科学的热情,展现了见识博主在促进知识与产业融合中的独特价值。

8月4日下午,在“新物种爆炸·吴声商业方法发布2024”活动上,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金句频出,对近两年火爆全网的硬核知识IP《张朝阳的物理课》给出了最新解读。

吴声认为,物理学本身是一种不变的底层逻辑,张朝阳通过结构化思维对事物进行解构和重构,诞生了今天的知识直播新形态。

他将这类分享专业知识的人定义为“见识博主(Insighter)”。他们用不变解读变化,用模型思维为复杂祛魅,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见识本身。

从2021年底在搜狐视频开播至今,《张朝阳的物理课》目前已开展了200余期直播课、20余节线下课,在线时长超过21,000分钟,累计2000多张手稿,出版了2本同名科普著作。

从身边的物理知识,到量子力学,再到浩瀚的宇宙空间,张朝阳深入浅出地给观众展现了物理的魅力。作为一档以物理科普为特色的视频栏目,《张朝阳的物理课》无疑是直播界的一股清流。

为什么看似观看门槛超高的《张朝阳的物理课》能火爆全网?传播专业学科知识背后,“见识博主”们更深层的产业和社会影响是什么?

一、“创造性比知识更重要”

提到物理,人们的印象往往是那些复杂的物理公式和奇形怪状的罗马符号。绝大多数人或许都对物理讳莫如深。毕竟大到宇宙起源,小到原子运动,都被物理学囊括其中。

但《张朝阳的物理课》却给了物理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在张朝阳的直播间里,物理不再是高高在上、玄之又玄的科学理论。他从生活现象入手,推导物理公式,解读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前不久,张朝阳就在一场直播中与著名物理学家徐一鸿围绕量子力学、天体物理等话题深入交流。张朝阳以白矮星为例,在小黑板上即时演算,解释为何研究天体离不开量子力学。

除了探讨宏大的宇宙命题,张朝阳还时常发掘生活琐事背后的物理本质——降低重心产生力矩让人平衡,所以西安“不倒翁小姐姐”摇摇晃晃总是不倒;文物禁止闪光灯拍照,是为了防止较高频率的光对古董造成伤害;每日都会使用的GPS实时记录跑步轨迹,原来是百年前的爱因斯坦场方程让定位能精确到米量级;而人体血管中血液的流动与伯努利方程有关,所以当血管堵塞心脏负担就大,造成血栓……

张朝阳的物理课,有种“化繁为简”的能量。这就好像「甲子光年」一贯对物理的认知一样:“在探索世界基本运行原理的过程中,那些极简的、优美的、统一的却又无形的物理定律,又被心灵手巧的人们赋予各式各样的物理形态,变成锄头、蒸汽机、飞机、计算机甚至宇宙飞船,不断变革所有人的生产生活。”张朝阳所做的,就是让这些繁杂的物理形态回归本质,回到大自然的基本运行规律里。

万事万物都要经历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

很多人会模糊“创新”和“创造”的本质区别,这并非一字之差的文字游戏。在「甲子光年」看来,创造是从0到1,而创新则是从1到10,甚至成千上万的过程。

纵观历史长河,每一次人类文明的重大飞跃都发生在从0到1的跨越中。如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让人类跳出牛顿建立的经典物理学体系,进一步刺探到宇宙更深处的真相。

然而,今天无论科学界还是技术界,似乎谈“创新”越来越多,谈“创造”却越来越少。就像很多人评论ChatGPT是一项伟大的创新,却谈不上“创造”。

某种程度上,创造的难度比创新更大。创造性是这个时代更稀缺的部分。正如在与徐一鸿教授的直播中,张朝阳提到:“创造性比知识更重要。”相对论并非基于前人知识严密推导的结果。相反,如果在牛顿经典物理学的基础上计算、推导,或许人类永远也无法走入量子世界。

很多时候,创造不是基于大量知识的分析和推导,而是源于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直觉。徐一鸿教授曾回忆,他在普林斯顿求学时,黑洞概念的提出者惠勒教授曾对他说,“你要先用直觉来想通答案是什么,再去计算。”

但是,这种直觉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沉淀而来的。唯有理解事物运行的底层逻辑,才能形成自己的思路模型和计算方式,无形之中形成某种顽固的直觉,最终真正抵达“创造”的彼岸。

在吴声看来,张朝阳等见识博主正是用不变解读变化,用模型思维为复杂祛魅,不仅带来知识,更带来见识。这种见识让人们看到更完整的世界,创造才有机会在不经意间发生。

二、硬科技时代,产业需要更多“见识博主”

在硬科技时代,数理化生等基础科学的专业知识越来越重要,科学界与产业界正在形成明显的共振发展。

“硬科技”概念提出者、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联席CEO米磊认为,与互联网经济构成的虚拟世界不同,“硬科技”属于由原子经济构成的物理世界,是以人工智能、基因技术、航空航天、脑科学、光子芯片、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精尖科技,是能对人类产生深远而广泛影响的革命性技术。这种原创技术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才能形成,具有极高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难以被山寨。

以最新的大模型浪潮为例,走出实验室创业的科学家屡见不鲜。虽然很多声音都在“唱衰”科学家创业,认为优秀的科学家不一定能打造优秀的公司,但依然有很多科学家“铤而走险”。

这背后,实则是科学界和产业界双方相互需要的体现。科学家需要产业界让科学成果的社会价值最大化,产业界也需要科学家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理论思想来指导产业变革的方向。

张朝阳曾在与一些合作伙伴交流的过程中也意识到,产品经理对基础方程的理解和计算方法与产品有着密切关系。“在创新和改进的过程中,将前人公式套进来是不够的,只有从根本上理解物理并进行计算才能真正实现创新。”

然而,基础理论的教学以往大多存在于象牙塔中,象牙塔外的人很难触碰。科普,便在高深莫测的科学理论和普罗大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张朝阳、毕导、李永乐等见识博主的底层价值,正是让大众看到千行百业如何从最基础的理论认知向上推进产业升级。

见识博主蔚然成风,也推动整个知识服务行业进入了一个“洞察产业、共建专业”的新周期。

在新的行业周期内,搜狐视频已经成为知识服务领域新的领军者。

早在2019年9月,搜狐视频便推出了一系列知识直播,邀请情感、文化、汽车、法律、母婴、时尚、星座等领域的学者专家,进行知识分享。

近年来,搜狐视频逐渐以《张朝阳的物理课》《星空下的对话》《科学演讲局》等IP为核心,向外延伸出了一系列知识直播内容,专注科学知识内容领域,汇聚了来自宇宙、物理、地质、基因等众多科学研究领域的资深科学专家和大咖,做科技、知识、信息传递的载体。

张朝阳作为搜狐视频的超级主播,也为平台整体内容风格也奠定了务实、接地气的基调。

例如,北京车展期间,张朝阳把物理课搬到了车展现场,用物理解析奇瑞油电混动技术,计算小米SU7车身风阻;在《雪山上的对话》中,张朝阳也从物理角度出发,讲解新能源浪潮下,锂电池的科技优势。

搜狐视频的内容创新已经跳出单一的“科普”层面,并非机械地输送“死知识”,而是深入结合真实的产业案例解读科学原理,这无疑对产业创新形成了更强的启示作用。

搜狐视频这样的产品形态,也能够让专业严谨的各学科知识与硬科技产业相互融合,潜移默化地实现“洞察产业、共建专业”的目标。这也会进一步成为硬科技时代知识服务的新趋势。

三、稀缺IP助推产业与知识共振

今天,短视频、直播已经成为象牙塔外人们学习和传播科学知识的主流渠道之一。

新的时代浪潮下,搜狐视频作为行业引领者,近年来在内容创新上取得的成功并不让人意外。但不可忽视的是,但整个过程中,张朝阳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今天的网络世界,张朝阳作为见证了互联网数十年发展的初代互联网企业家,本身就很稀缺。《张朝阳的物理课》之所以火爆全网,除了内容本身专业,另一重原因,也是因为稀缺性。

在短视频直播发展初期,“网红”更多是草根的代名词,确实也有无数普通人通过当主播改变自身命运,这也导致早期的短视频及直播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但张朝阳、周鸿祎、俞敏洪等企业家IP的出现,给良莠不齐的直播内容生态弥补了互联网上高精尖知识内容的空白。

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学者也开始走到台前当网红。对他们而言,流量只是结果,而非目的。流量背后更深层的社会意义是,撬动企业家身上的影响力杠杆,向社会传递更关注时代、更专注创新、更凝聚产业的价值思考。

当各类高精尖行业的领军者都在网上发表自己对行业趋势的专业解读,科普行业专业知识,就会于无形之中推动产业繁荣、启迪民智。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人开始这样做——张朝阳奔走于各大科学主题发布会现场,不断为基础科学的科普事业发声;雷军弯腰亲手为车主开门,让各大友商看到什么是真正的“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罗翔、戴建业、吴於人等学者也搭建起成熟的IP,分享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

由此可见,企业家以及学者等稀缺IP应当更充分的释放自身影响力,甚至强强联合,将价值最大化。俞敏洪、王石、徐一鸿教授等稀缺IP都已经走进了张朝阳的直播间,相关内容也广受好评。

正如吴声所言:“我们需要借助社会更加专业的分工,将张朝阳这样一路见证互联网创新的稀缺价值IP,变成自己IP的陪伴者和合伙人。”

长期来看,企业家和各界学者们作为社会中拥有各类资源和认知沉淀最多的群体之一,更应该发挥自身不可替代的“人类的创造性”,去产出深度、优质、不具有重复性的内容,为中文网络留下宝贵的数字内容资产。 这或许才是企业家当网红真正的意义所在。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甲子光年】,微信公众号:【甲子光年】,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1. 看完这篇文章,我对这个话题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作者的分析很有逻辑,很有说服力。

  2. 作者的观点很有深度,文章的结构也很清晰,是一篇值得推荐的好文。

  3. 留言催更! :-D

  4. 思路清晰

  5. 必须评论支持一下!!!

收藏
评论
返回
营销日历10月03日 更多
1207年辛弃疾逝世
1949年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北京正式成立
1971年李小龙功夫电影《唐山大师兄》上映
加入圈子
全栈运营交流群
加入
抖音运营交流群
加入
小红书运营交流群
加入
视频号运营交流群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