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游戏:京东美团撕逼之战

京东与美团这场商战无终局,只有阶段性成果,双方在拉锯中重塑市场格局,也折射出商业世界的无限可能。
京东入局外卖,盯着美团一顿薅
事实层面我就不分析了,反正舆论一边倒,对于外卖的各方参与者来说,都是好事。还是回到哈耶克的自由市场,自由竞争总是给用户,给社会带来更好的解题方法。商战是认知、资源的博弈,今天说下,京东美团外卖给我带来的启示。
01 美团的护城河是什么
外卖业务香不香?
按照美团最新的财报显示,中国外卖骑手日均配送的订单量8000万单以上,美团外卖的日均订单在 6000 万单以上。
根据美团财报显示,但是外卖业务本身并非是一块肥肉,而是美团其他业务的“发动机”,也是美团的护城河。
大场景高频业务作为美团本地生活的驱动引擎,在 2022 年的时候我跟美团一个高管吃饭聊起了美团的数据:
1、美团外卖的净利润大概在 2.5% 左右,并不是很赚钱,综合财报来看,外卖的净利润贡献应该不足 20%。
2、美团酒店的流量,在早期 90% 以上都是由外卖订单导流转化,酒店作为高客单产品,美团综合抽佣高达 15%-25%。
3、美团闪购,作为美团从本店生活平台转型到科技+零售的先锋部队,大部分流量都是来自外卖用户。
所以,外卖是美团的增长引擎,也是美团绝对不能丢失的阵地。
外卖这么香,为什么这么多大厂想进入,基本都搞不起来呢?外卖这个业务的护城河是什么?
外卖,是三方撮合的即时零售。
绝大部分平台业务,是两方撮合,而且对时效要求比较低,我们日常在淘宝京东下单,就是这个逻辑。
但是外卖有 5 个超级变量:商家、用户、骑手、30 分钟内、集中爆发。
这个难度非常大,“抛开良心”去谈这个业务:如果没有美团极致化的“压榨”商家与骑手,中国的外卖订单根本达不到这个数量级。
商家、骑手如果没有被算法集约化管理,用户体验就很差,点单的习惯就无法养成。
另外,外卖订单密集度达不到,那骑手的成本分摊下来就会更高,最终会转移到用户身上,进一步提升了下单的门槛。
它是一个巨大的闭环,美团补贴了几百亿,用这么多年时间才换来的市场,这是一个地狱级别的业务,护城河极高。
所以任何一个外卖平台,如果早期无法补贴到市场份额的 20% 以上,基本上模型是打不正的。
京东也是如此。
所以京东官方公开开怼之后,股市的反应是京东美团股价双杀,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这两家公司都会很难过。
京东需要长时间补贴才能切一块市场,而作为老大的美团却不得不应战,被抢市场份额,或者降低毛利去抢回来。
比如,因为京东搅局,美团被迫为骑手缴纳社保(2025Q2启动),仅这一项就会增加10%-15%人力成本。
从财务数据上看,这两家公司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太好看。
02 早在10年前,他们就注定会有一战
美团在很早之前就把定位从本地生活,放在了科技+零售。
借由外卖建立起来的庞大外卖骑手,成为美团的核心资产,除了流量本身,更重要的是提供了零售的杀手锏:
即时配送能力。
30 分钟内送到家,这个体验可以秒杀一切电商配送。
京东自营仓,最快可以做到半日达,大部分次日达,而且其他无前置仓的电商则需要更长时间。
但是30 分钟内送达,是电商物流无法挑战的极限。
但从用户角度看,同样一个产品,价格一样,能 30 分钟收到,我为什么需要等一两天呢?
所以美团闪购,优先从数码产品开始(标准品),日订单超过 1800 万单,数据说明,这个业务是完全成立的。
这就直接杀到了京东的心脏:数码产品+送的更快。
美团如果把这个业务做起来,京东赖以生存的核心品类与京东物流,将优势全无。
京东,是被迫卷入了这场战争。
而从美团的角度看,作为核心资产的骑手业务,随着人口红利消失,人力成本一定会逐年增加,而全职社保的压力也会提升。
所以这部分资产也需要新业务的激活,不然它 2.5% 的利润全扔出去,也养不活这个业务。
他们必须提升配送的订单密度,以保证平台流量与骑手的收益。那即时零售、即时电商也就成不得不做的新业务。
同理,京东做外卖也绝非仅为了反击,而是京东作为电商平台太缺流量了。
每年几百亿买流量的费用,仍旧是无底洞,而外卖则是一个超级流量入口。
从投产比看,即便是每年贴几百亿,京东仍旧是划算的。
所以京东进入外卖,即便是作为“购买流量”的费用也是超值的,看上去短时间内是很难退出的。
为了生存,两方必须拔刀,命运的安排,两个公司的撕逼战,冥冥中无法躲避。
03 没有终局的无限游戏
作为吃瓜消费者,我们乐见撕逼与补贴。
同时,分享几个我的商业认知思考:
1、商业做好的状态是战国七雄,而非一统天下。
商家骑手对美团的控诉勿用多提,但造成这种局面的本质还是因为一家独大的垄断导致的。
垄断一定会导致伤害,与商业道德无关。
我还是说回到哈耶克的自由市场理论,跟自然生态一样,只有自由竞争的压力在,各个角色才会善待其他相关参与方。
京东来了挺好,最好再来几家。
2、很长的“灰度拉锯”时间。
一个防守,一个进攻,除了重大的外力介入,这种商战需要比较长的拉锯战,最终会打成一种份额上的默契,很难说谁弄死谁。
就像是ai、机器人,一开始都是傻逼的,过一段时间再看,也许完全不一样了。
3、无限游戏。
看故事总有一个结局,但现实却都是无限游戏,也就是它不会有一种“大结局”的状态存在。
或者说,它永远都是阶段性的一个结果,商业随着技术与用户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人生何尝不是一样无限游戏呢?
game over,其实只存在于我们死亡之时。
燥起来吧,继续折腾。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大鱼知道】,微信公众号:【大鱼知道】,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唉,做运营真的不容易
优秀,值得我敲下键盘留个言!
顶!
看了这篇文章,下周的培训会素材有了,哈哈哈哈哈
写得很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