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深入探讨了在当前国内数字内容生态下,播客与公众号的发展现状及未来潜力。作者分析了播客的流量困境、受众场景限制以及其与国外市场的差异,同时指出公众号和小红书凭借强大的用户互动与流量分发机制,更适合中腰部创作者积累影响力。文章还强调内容创作应以长期主义为核心,注重低成本与正向反馈,并鼓励创作者在数十年维度上规划个人IP,同时平衡体力、心力与脑力的投入,以实现个人成长与价值创造。

这一篇跟大家做个分享,最近的一些思考。首先想聊一下关于播客和公众号,在这个时间节点要不要做呢?以及它们各自的,如果你去做的话,会遇到什么样的一些问题呢?那反正做个分享吧。

播客没有流量红利,不要期待突然爆发

首先我们说一下播客的市场。播客的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了解,这个东西其实是美国那边最先兴起起来的。然后现阶段他们那边的播客非常火爆,基本上大家都在做播客,各种各样的播客,有音频的、视频的。然后在国内这几年也有所发展,但总归目前还是一个比较小的体量。因为中国的网民大多现在主要可能还是一些短视频的平台,可能抢占了更多的时间吧。然后这里面为什么是说中国的播客没有像国外一样的一些流量红利,包括一些平台,比如说小宇宙,总归目前还是比较小而美,然后也没有发展成为普遍受众的一个平台。

这里面的话我自己分析原因,我会认为在中国抖音、公众号、小红书这些抢占了更多的时间。其实播客更多适合的是上下班的通勤。然后国外的话,年轻人上下班开车可能会比较多,中国的年轻人我觉得压力可能会比较大。30岁之前买车的总体从那个大盘来说,从全国的十几亿的人口里面去看的话,可能不是很多。当然的话有些特殊行业的,就比如说互联网或者是金融,然后在一二线城市的这个另说。但是它其实是一个社会的组成。我觉得中国30岁之前,年轻人其实能买车的其实还是比较少数。

然后这个可能就会决定了播客的一个受众场景,它可能相比国外会有所限制。中国年轻人可能上班坐公交或者是说坐地铁。这个时候其实他是可以去刷短视频的,他的眼睛,他的手都可以用起来。播客它其实更适合的就是说你的眼睛,你的手,你其实是要干别的事情,比如方向盘,但是你的耳朵是可以用的。所以通过耳朵去听一些节目,然后了解一些新闻资讯,或者是吸收一些知识,这个是非常不错的。总体来说它还是一个效率非常高的途径。就像我去年到今年的话,其实听的播客不算很多。但是我也有的时候会通过听播客,听几集播客会觉得还是能够学到不少的东西,或者至少提供一些情绪价值,感觉跟这个世界有更多的连接。

那么现在要不要、应不应该做自己的播客呢?我可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给到你,但是我想分享一下,就播客的这个生态,目前的它的一个流量上面的现状。目前播客的话,它其实也是有不少的一些头部的播客节目。然后这些平台它的一个内容分发的一个机制,他有少量的一些流量会给到新的播客内容。但是他大量的流量其实还是给到比较头部的一些节目。然后它的总体的一个播客的受众群体可能也没有那么多。这就会导致虽然他比较注重说有更多的一些节目能够产生,但是这个存在一个鸡和蛋的问题。就是如果是说它的一个流量不是很多的情况下,那么到底是把流量给到少数的品质比较高的头部的内容,让这些人能够持续进行下去,能够把这个生态维持,还是说给很多的一些刚刚开始做的一些创作者,然后去把这个内容的供给的数量提上来。

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我的理解,此刻中国的国内的播客的一些平台,主要他可能还是流量要照顾比较大的一些节目。所以的话他给但是他给新节目给一些小的也会给一些机会。但是还是前面说的那个问题,如果他的一个总体大盘的量就这么多,然后你按一定的比例,其实它这个比例可能更高一些。它其实剩下来,那总体上来说,也得不到多少的量给到新的内容创作者。这个是我认为播客目前比较尴尬的一个情况。

有个观点认为播客相比于前些年更早些年的一些知乎。但是实际上你对比这两个形态,其实差别非常大的。因为以前的一个知乎的话,它有个特点,就是你的素人,你创作的内容,如果你的观点比较能够打动人,然后你的一个信息比较详实。他会通过点赞各种东西帮你把排名推到前面去。如果这个问题又是一个比较热门的问题,那么就会给你带来很多的一些跟你这个账号的量级不成比例的流量。导致只要你去创作比较好的一些答案,你能够你是有机会比较短的,比较快的,从一个没有什么关注量积累的,然后涨到一个比较高的,迅速积累用户的这样的一个机制在里面。

但是播客今天有没有这种机制呢?我认为是没有的。因为这个里面的话,首先一个用户的互动,其实它是很不足的,就是钱。因为我们刚刚讲他播客的一个受众场景,其实是在开车上下班通勤会比较多,或者是说有些也是居家的场景。比如说搞搞卫生,或者是看看书之类的,或者别的。它其实你的手和你的眼睛这些你是没办法去综合利用到你只有耳朵,耳朵的话更多的是一个输入。

导致有可能我其实我觉得这期节目是不错的。但是你让我去做个什么互动或者是什么的,这个对他来说也是成本比较高的。所以就会导致他可能听了也就听了。我们所谓的播客的完听率或者完播率比较高。但是有可能他对这个的一个期望其实也没那么高,主要是说能够帮助我去打发时间,他也不会给他去点赞,即使他点赞可能对于他的一个内容的一个推荐或者是别的,他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一个加权。

所以的话以我的经验来说,目前来说你去做播客,特别是你没有什么自己的一些流量池,那可能它就是一个缓慢的增长,每天给你涨个几个。如果你持续,但你还要持续去更新。如果你持续去更新的话,每天有可能会有些播放的流量。然后整个几个订阅类似这样慢慢去积累。但是很难说出现一个一期节目突然很高的一个播放量或者是什么的。

这种情况一般可能需要主播或者小编去进行一些平台上的推荐。那么想要平台的小编推荐,要么就是说你的内容确实质量特别好,要么就是你的名气特别大。比如说你访谈雷军或者是什么的,这种其实从别的地方你可能都接触不到这种信息,这种会比较稀缺;或者你本来就是一个比较大的IP,然后你有很多公众号的粉丝,那你到播客这边来,那平台可能也知道你有这个势能,所以它会比较放心地给你做一些推荐。这种情况其实是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如果你是一个纯素人的状态,然后刚开始积累去做这个,还是一个挺不好做的状态。

干货、知识型IP,公众号+小红书才是主战场

反而我其实有个观点,现在有个观点就是对于一些偏干货或者知识型的IP,有可能公众号和小红书,你应该把它们作为主战场。为什么这两个会比较推荐呢?

作为一名产品经理,我想聊聊内容平台的一些底层逻辑。主要是说它的流量分发和创作者的阶段,或者说它的特点。我们可以把创作者分为头部创作者和中腰部创作者。头部创作者其实要么就是前面说的名气很大,要么就是它的内容确实数据表现会很好。中腰部可能就是它的势能没有那么强,它还在比如说内容创作的个体户阶段。

因为很多头部账号发展到今天的话,它其实已经不是一个人在做这件事情。可能甚至他背后的团队是几十个,甚至更多的人在做这个事情。从选题策划到最后的脚本撰写,到最后的录制,是啊各种各样的,那其实每句话甚至每句话都要考虑它里面起到的价值是什么。那是不是一定要还是说这个措辞怎么去讲?其实已经是一个集团军作战的方式了。普通人去做这个,其实你很难去跟他们竞争,所以普通人更多的是一些中腰部创作者。但是怎么去理解平台和创作者的关系呢?我是认为如果一个平台的头部越集中,它的生态可能就会受到限制。社区特别是做社区类的,它其实可能就会缺少活力,因为它的内容不是那么的多元化,然后完全被头部绑架的话,其实不利于整个社区有长久的生命力。

但是反过来,如果没有头部也会有问题。因为商业化基本上主要还是靠头部,我理解因为中腰部创作者的转化率相对来说本来就是比较低的。如果只有一些中腰部,或者说全部都是中腰部的创作者的话,对平台其实是不利的。所以作为一个内容平台,基本上都要既要扶持头部,但同时也要限制头部。因为如果头部过大了之后就会绑架平台。然后平台的话它其实还是需要去怎么样去扶持一个类似于金字塔的结构。有句话说,流水的主播铁打的平台,确实是这样子。

然后之所以说现在公众号和小红书还比较适合素人或者刚起步去做积累的内容创作者,我是认为一个是这两个平台的总体流量会比较大。这个决定虽然是有可能分给一些刚刚做这个事情的一些创作者的流量比例不会很高,但是因为它的总流量其实大,所以导致最后得到的流量也不少。

这两个平台(公众号和小红书)因为需要用户用眼观看并手动操作,所以用户互动程度和内容认可度会比播客强很多。同样的关注量下,比如你在小红书或公众号有5万粉丝,其商业价值实际上远大于播客平台的5万订阅量。因为播客本质上建立的是一种弱连接关系。

虽然很多人强调播客的用户收听时长较长,但其使用场景仍然相对受限。你可能需要做到几十万订阅量,才能达到勉强维持生计的状态,而且也很难支撑大型团队运作。相比之下,公众号几十万粉丝就足以维持一个小型团队的正常运转。

内容IP的核心在于持续创作,持续创作的核心在于低成本和正向反馈

关于内容创作,我想分享一些最新思考:当前内容IP的核心在于持续创作,而非追求爆款。很多头部IP会建议”一定要做爆款,每周或每月至少要有一条爆款内容”,但这种策略更适合已经具备稳定创作框架、固定受众群体和完整团队支撑的成熟阶段。这时为了争夺平台最顶部的流量推荐位,确实需要打造爆款内容。

但对于新人创作者来说,做出爆款的可能性很低。现在各平台机制已经相当成熟,不像早期草莽阶段那样谁都有机会突围。平台都设计了一套创作者成长曲线:初期很难快速成长,需要持续输出优质内容才能从中腰部逐步上升。

现在的流量分发逻辑可以概括为”按存量配增量”:假设两个账号内容质量相同,一个有1万订阅,另一个只有1000订阅,平台在初始流量分配时就会给前者更多曝光。如果数据表现良好,平台会按一定比例追加流量,而这个追加量也是基于基础流量池的大小。这意味着即使内容质量相同,低等级账号能获得的流量也十分有限。只有通过日积月累,当账号成长到一定量级后,这种放大效应才会显现出来。

所以我认为在最早期的时候,最核心的事情可能还是在于持续创作。持续创作的核心在于低成本和正向反馈。因为只有低成本这件事情才可以持续。拿我自己来举例子,我现在的文章有一部分是来源日常的随手记录的、比较短的一些思考,再定期给它汇总起来,这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即兴录制的,然后转成文字稿。这样有个好处是大大缩短了创作时间不累。

因为我们口头的表达速度,其实是比我们码字的速度要快很多的。有可能说十分钟就能够有一千多字的一个篇幅。如果你要去写的话,有可能是需要半小时,甚至1个小时更久这样。当然也会有一些深度的长文,那个是要花比较多的一个时间,有可能一天是要几个小时。但是需要你有创作的激情,如果创作激情被抑制了,可能就写不了长文。所以我觉得可能大家还是要结合自己的一个特点,怎么样去找到你的定位以及你的创作的方式,然后节奏怎么样让这个事情成为一个习惯,然后可以持续。

你其实也需要一些正向反馈。比如说你做了一个事情,有几周的一个时间,然后你可以评估一下这事情效果怎么样,是不是要继续去做。但这个地方我觉得有一个很关键的是,大家可能要控制好自己的一个期望,预期不要太高。最好是说我做这件事情本身,即使没有多少的一个受众,那我也觉得挺开心。但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一个状态,我觉得人还是会有一些人性上面的一些需求的。比如说受到认可,受到关注,或者是说做一件事情影响力比较大对吧?当然的话我觉得可能还是要拉长去看,自己的目标到底是什么,然后有比较强的一个信念。这个我后面会再去讲一下,就是所谓的关于相信和看见的一个思考。

选择定位可能需要拉到几十年的维度

然后还有一个是说关于那种做账号的一个定位。我现在的一个想法,可能我们的账号如果你要去做,可能要去拉到几十年的一个维度,而不是说一两年。然后这里面我最近的思考的一个问题,因为有一些科技类的博主,其实他是比较火的,那我就会去想,20年之后这些人还会火爆吗?我觉得可能大概率是不会的。因为科技类的天然它可能是适合年轻人的,没有谁会永远年轻,但是总有人年轻。

那么今天的一些科技博主,比如说何同学,现在他们受关注,一方面他确实脑洞开的比较大,然后也比较稀奇。但是我觉得有一部分是属于他有一部分年轻人的属性在他们身上就体现出来。好像年轻人我的一个观点或者是思路就很创新对吧?但是和同学40岁50岁的时候,他再来做这件事情,你能够跟他同频吗?或者是说他的受众群体能够跟他同频吗?恐怕不会。

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认为反而是像俞敏洪的这种,你说他有什么主题吗?他其实好像也没有什么主题,但是他是一个真正的IP。所谓真正的IP就是他无论说什么都可以,好像都不违和。他可以从20岁、60岁、70岁也可以。那这个时候这种它就有比较长久的能量。所以我会觉得此刻可能已经不存在那种突然一两年爆火,然后成为大网红的这样的一些机会。对普通人来说跟中彩票其实没什么区别。但是我们其实还是应该去积累一些自己的影响力,或者是你的输出表达的途径。这个东西可能不能让你马上赚钱,但是它的影响力可能会在五年后、十年后甚至20年后。

有一天有可能我们年纪大了,没有办法在公司里面当牛马。那我们还是可以通过自己的一些方式,对这个社会产生价值,也拿到一些回报。但我不确定会不会很多,但是这个东西其实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然后其他人是没办法拿走的。所以我其实还是会鼓励大家去做一些个人IP的东西。当然了放低期望,放平心态,长期主义。就是你选择的定位,我建议还是不要去选那种竞争非常激烈,或者是说它的时效性很短的这种,其实它可能没有太多的长期复利。

我曾经想过去做一些偏AI方面的一些内容。但是一方面是我自己可能对于这种纯技术上的东西,兴趣不是那么高,但有时候可能也会关注,但是我更多的还是比较关注一些能长期价值的东西。我也尝试去写了一些AI方面的。但是这个东西你最后会发现,如果你要坚持下来其实是比较难的。如果你只是去做一些什么新闻的解读,这种的话可能也比较浅,你可能是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去做收集整理,然后最后会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但这个思考其实也很难说得上是什么,就是你怎么去评价它,你这个思考质量很高,它未来的一个东西你能说准吗?不一定,因为技术上的东西,除非你扎得很深,要不然的话你可能都是在外面去看这种东西。然后你的一个创作成本也会比较高,然后你也不一定会得到比较大的反馈,是吧?所以的话反而会适合那些有一定积累的,然后他们只要做这件事情就会得到一些新反馈的这种是比较不错的。或者是说我就是铁了一条心,我就是要做这个事情,反正我相信我肯定能做成。就有一些比较年轻的人确实是这样子的。

但当然的话这个可能也看个人的阶段。

重新排序3.0:人最重要的是体力,其次是心力,然后是脑力

这个就说这么多,再说说最近思考的关于几种力的重要性。这就是我们把一个人他有几种力,一个是体力,一个是心力,然后是脑力。我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我会比较认为脑力是最重要的。就是人是思维决定的,就是想法决定行动。你先有想法,你先有比较好的一些点子?那么你把东西规划好,你再去实现脑力大于心力,然后大于体力。

一开始是这样的排序,这个叫1.0的排序。2.0的排序会变成心力大于体力。因为所谓的创业者其实比拼的是心力。但是现在回过来一想,其实有可能这排序不对,有可能是体力才是最优先的,体力大于心力大于脑力。

因为我们毕竟是生物,它底层有些逻辑,就是你的体力不是很充沛的时候。比如说我现在如果白天的办公时间比较长,那其实到晚上的时候就会比较累。这个时候你也谈不上什么心力和脑力,你只想休息,然后第二天早上的时候,可能你的精力就比较充沛。这个时候干什么事情好像都比较有兴趣。所以的话我现在的一个发现,可能还是要照顾好自己的体力。

怎么照顾好自己的体力呢?也不是说我天天要去健身干嘛的,其实还是一个比较良好的作息。比如说睡觉不要太晚,然后睡眠要充足,然后多喝水这些,怎么样去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这个的话所谓的长期价值,我觉得最重要一条是你能够有这么长的时间。像巴菲特,他们这些早些年的时候,其实他的名气可能也没有那么大。但是他越到后来他名气越大。因为他做这个事情,它就是一个随年龄增长,然后它是一个逐渐放大的过程,跟我前面讲的那个有点像,就是你从事的这个东西是不是真正有长期价值。我把它放到十年、20年的这个周期去看,它是不是必然是一个放大的。然后这种事情,其实它的一个短期不确定性可能比较大,但是长期的确定性也比较大。

所以首先照顾好你自己的身体,不然的话有可能你想做一些什么事情,或者是享受生活,你有没有这个能力了。然后如果我们照顾好我们自己的身体,可能70岁80岁的时候还是比较精力充沛。然后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这个事情很重要。然后心力这个事情的话,就是在有体力的情况下,有心力就是你需要对一些事情有很强的好奇心,然后你需要去付出行动。

然后脑力更多的其实是去解决一个落地执行的问题,就是你想往哪去,你朝这方向去试,中间遇到什么问题,你再想办法去解决。这个是我此时此刻的一个重新的排序。

聊聊“相信”和“看见”

最后聊一聊所谓的相信和看见。然后马云曾经有个论断,就大部分的人是首先看见然后相信,没有看到就不会相信。少部分人因为相信所以看见。所谓的创业者和创业型的团队更需要是后一种。

这个观点看起来是虚头巴脑的,感觉上是挺哲学,会哲学,味道挺浓的。随着一个人所经历的事情的增多,然后会有很多的不一样的积累沉淀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信仰也好,人生经验。孔子讲了30而立,四十而不惑。在30岁以后,大部分人应该都会有一些新的人生体会。然后分析原因,大概是说到了这个阶段,身体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反应,或者是说精力没有以前好了。表现在跑路也跑不了多远,一到晚上就想睡觉,然后中午休息可能也不需要太长的一个时间,十分钟也能睡着了。脑子反应也没有以前快了,记忆也没有以前好了。

二十来岁所谓的梦想,到这个时候,很多可能都已经是遥不可及,或多或少需要去接受妥协一部分。接受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我不是那么的一个出类拔萃。接受这个世界的复杂度太高了。我们不能是小镇做题家的一个思维。所谓小镇做题家的思维就是99加1一定等于100。今天得到10,那么持续十天肯定得到100。但是其实真实事件不是这样的这是最简单的约束条件的问题。而人生往往都是一些非标准的,没有约束条件的开放式的命题。

比如说我们为什么会存在?将要到哪里去呢?怎么样一个人才会变得开心呢?似乎没有标准答案。

很多人可能会说赚更多的钱就会很开心,可是你问问那些赚钱比较多的人,开心的概率大吗?好像也不是。七八岁的时候看一集动画片可能就会很开心。18岁的时候拿到大学寄来的录取通知书也会很开心。上大学之后和同学去唱K爬山也会很开心。二十多岁刚刚参加工作搞定一项工作任务也会很开心。但是等到30多岁之后,似乎人生可以更多的由自己去掌控,可是人却变得很难找到开心的状态,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庄子梦蝶的故事大家也都熟悉。年纪轻轻的人可能多半是看不上庄子的,觉得还好,神神叨叨的对王阳明也不会有多少的一个认可,对所谓的读圣贤书、立业、有所成就、出人头地比较认可。读书要考第一名,要找到好工作。好工作等于赚钱多的工作,要买房买车、出去旅游等等。上了一定年纪之后,有可能这个追求就变成了有一点自己的一个时间好好的睡一觉,看一本书。

最近有个比较奇怪的想法,就是比较多次的去设想过所谓的人是否是被设定的一种程序。这个程序有个机制叫做贪婪机制,让每个人人去追求他还没有得到的东西,而忽视他已经获得的东西。当然根据经验可能是没有办法去详细的去设计每一个人,也许就是有一种自动组装的一个程序。比如说性别选一个、身高选一个、体重选一个、五官选一个,脑袋是否聪明选一个等等。其实是一个比较大型的社会的观察试验场,每个人都是别人的NPC。

有部电影叫楚门的世界。这个电影讲一个人被设定在一个虚假的世界之中,他所看到的经历的都是由人为所编排的戏剧。初看的时候只是觉得脑洞开的挺大的,好像就是很好笑。人生越是往前走,越是比较去怀疑什么到底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什么是短期的,什么是长期的,我也不知道答案。也研究过一些细分领域的所谓的方法论,研究到后面其实会发现有时候我们会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就是有一种观点其实并不是你的能力决定了你会成为谁,而是你想要成为谁决定了你会成为谁。这个又和马云讲的那个看见和相信给呼应上了。

因为你相信或者愿意去往某个方向,然后投入时间精力去打磨相关的技能,最后你会有机会去实现它。如果你仅仅只是因为你具备某种能力就觉得可以实现它,往往是实现不了的。因为你会缺少持续的动力,或者是说也可以叫做缺心力。而心力的这个来源只能来源于你自己真的想往这个方向走,只有这样的人才不会很累,不然的话确实是会比较累的。比较累的状况下,就很能够持久,就没有长期的积累。在现在的这个社会的发展阶段,是没有办法从人海中脱颖而出的,只能是说平平常常,而人又恰恰是不甘于平常的,这里就矛盾了。所以想来想去,这个破局之道也不是很麻烦,也并不麻烦。

只是说在于自己身上,你要搞清楚自己相信什么,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你就去做吧。这样的话反而你可能会得来一身轻松。如果你现在正在一个过程中,要么你就享受这个过程,要么你就放弃这个过程,要么你就只是接受这个过程。但是不能是说我又不接受,我也不放弃,我也不享受,这样的话是不行的。这样的话就会把自己置于一个非常矛盾的一个境地。一个你没有办法得到快乐的境地,只会内耗和折磨自己。

然后人生其实也说来也十分的短暂,这个其实没有必要。人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想的太多了,要的太多了,对外界太敏感了。这个我认为是烦恼的来源。所以解决办法就是降低期望,放过别人,接受或者是改变,吃好喝好睡好就足够了。所以有几句话送给大家,就是接受一切可能,也接受一切不可能。希望大家都能在平静的生活之中找到自己的快乐吧。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李明Bright】,微信公众号:【李明Bright】,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1. 万物之中,希望最美,感谢作者分享。

  2. 优秀,值得我敲下键盘留个言!

  3. 说的很详细,涨知识了

  4. 棒!这篇写的很通俗易懂

  5. 读过这个楼主很多文章,确实都还不错,感谢,加油。

收藏
评论
返回
营销日历05月20日 更多
520网络情人节
世界陌生人节
全国学生营养日
母乳喂养宣传日
世界计量日
世界蜜蜂日
2006年端午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满
加入圈子
抖音学习交流群
加入
小红书学习交流群
加入
视频号学习交流群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