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调整定位,原「生活指南」成过去时!

小红书正式告别“生活指南”时代,全面升级为“生活兴趣社区”。这不仅是slogan的焕新,更是平台底层逻辑的战略重塑:从单向信息获取转向兴趣驱动的社交网络,强化内容深度与关系链构建,释放更大的商业化潜力。本文深度解析这一变化背后的用户洞察与平台野心。
今天,据小红书官方消息,小红书slogan正式从 「生活指南」升级为「生活兴趣社区」。更新到最新版本后,即可在App首页看到最新slogan。
在官方给出的解释里,「兴趣」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人类文明与热点的生成,到用户之间的跨时空共鸣,兴趣不再是点缀生活的「小事」,而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核心纽带。小红书强调,无论是大众兴趣,还是小众热爱,都可以在这里被发现、被讨论、被认同。
这次slogan 升级看似只是六个字的变化,却透露出平台底层逻辑的一次战略重塑。从过去帮助用户找到「该吃什么、怎么买、去哪玩」的生活指南角色,转向了以兴趣为原点、构建多维社交关系和内容共鸣的新社区定位。
这次更新升级后,有网友纷纷评论表示:
“小红书的新定位很棒,每个人的兴趣都能被尊重和认可。”
“换了定位后,感觉我的小众爱好有人看了。”
“兴趣社区里,可以碰撞出千万种兴趣火花。”
“现在打开小红书首页,感觉懂我的人变多了。”
另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几天前,小红书在内测一个「长文功能」,允许部分创作者发布上千字的深度笔记内容,这一细节的更新或与本次「生活兴趣社区」升级相关。小红书希望用更大的创作容器,承载更深的兴趣表达,让兴趣从点变成面,最终形成网。
在过去的「生活指南」阶段,小红书更偏向于短笔记、种草、图文分享,强调快速消费的信息流和实用性场景;而当平台要承载更细分的兴趣社区时,就需要给创作者更大的空间去输出知识、观点、故事和深度讨论,形成从浅层种草到深度共鸣的内容闭环。
长文功能的出现,恰恰是平台支持「兴趣圈层」沉淀和扩大的基础工具。通过长文,用户不仅是看「哪里好吃」,更能看到「为什么好吃」「背后的人与故事」。从而在话题里延展出更多讨论和关系链。
回到本次更新,对于小红书来说,从「生活指南」到「生活兴趣社区」意味着从单向的信息获取,走向了兴趣驱动的社交网络,这背后有几个更深层的信号:
第一,内容生态升级:从碎片化到系统化,笔记、短文、长文多形态共存,支持社区里的深度讨论和知识沉淀。
第二,关系链重构:兴趣成为连接器,让同好者有理由相互关注、互动,打破过去以单向信息消费为主的弱连接。
第三,商业化潜力外溢:兴趣社群一旦稳定,广告、电商、线下活动都能围绕细分兴趣圈精准展开,实现更高效的转化。
如有见实会员认为,这次升级意味着,未来本地生活、旅行、探店、城市周边、周末活动,都会是小红书上能长出来的第二曲线。
第四,平台护城河加固:在面对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强劲对手时,小红书需要一个更差异化、不可替代的价值——「你在这里能找到真正理解你的人」。
过去几年,小红书在内容社区赛道不断调整,从「种草平台」到「生活方式社区」,再到今天的「生活兴趣社区」。本质上,这背后是对用户需求的更精准洞察——年轻人需要的不只是消费建议,更是一种身份认同和兴趣归属感。
这次升级不仅是一次slogan 的焕新,更是一次底层用户心智和关系链的重新编织。对小红书来说,这场「兴趣革命」,才刚刚开始。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见实】,微信公众号:【见实】,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对于大家都热衷的热点话题,总会去分析别人背后的行为
分析得太全面了,值得反复阅读并实践
文章写得很精彩,作者的文笔很好
以前吧,觉得行动力很重要,但后来觉得呢,意识更重要,毕竟你连意识都没有,往哪行动呢?后来呢,又觉得认知更重要,你认知不到位,怎么会有意识呢?后来呢,又觉得阅读和吸收很重要,因为可以提高认知;后来呢,又觉得,要想通过阅读和吸收提高认知,那行动力又很重要……算了,还是当咸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