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公开「商品推广短视频」内容推荐机制

微信视频号首次揭开“商品推广短视频”的流量黑箱:好内容不是堆时长,而是“用户喜欢”说了算——商品露出要克制、剧情要真实、种草要顺滑;一旦硬广、搬运、虚假宣传踩雷,算法即刻限流。一句话,想拿微信的免费流量,先学会拍用户愿意看完的“软”广告。
近日,微信发布了一个《商品推广内容创作方向及规则指南》,详细回应了商家关于“视频号商品推广短视频流量分发机制”的集中提问。
该指南能帮商家理解流量推荐机制,规范内容创作,提升商品转化效率。从指南可知,商品推广内容,既包含带商品组件的内容,也包含无商品组件内容,但目的是通过和商品有关的视频内容,或者视频内容带直播icon来进行商品分享、推广、售卖的内容。
指南明确指出,推荐分发的核心标准,始终围绕用户喜好、内容规范和避免违规三大关键。
该指南从「什么样的商品短视频更容易获得推荐分发」到「哪些行为会导致推荐受限甚至违规下架」,全面梳理了商家需要遵守的操作细节,强调内容质量决定流量,违规内容将直接影响分发。
01 流量分发机制:核心用户喜欢的内容会得到更多推荐
受视频号用户喜欢的内容将会得到更多的推荐分发,这些内容有什么特点?
特点一:短视频中「商品内容」的时间占比合适。
商品推广短视频,不能花费过多时间直接介绍商品,应合理安排商品与剧情、教程、生活记录等内容的时间分配,给用户提供足够的观看价值。
商品展示时间过长,容易引起用户反感,影响完播率和互动数据,最终导致推荐减少。
特点二:内容真实原创,符合商品属性。
视频内容应真实、原创,画质清晰,搭配合理配音和字幕,符合商品特性。例如,可以通过真实测评、选购指南、经验心得、行业知识等内容传达商品价值点。
这种形式能自然展示商品价值和卖点,增加用户信任和了解度。
特点三:购买引导自然顺畅。
避免生硬植入购买信息或强行推销,不能出现机械读稿、强行引流或重复贴片LOGO。好的引导路径是自然顺畅的种草式推荐。
官方推荐案例如下,大家可观摩学习。
- 服饰内衣:服装搭配知识+商品展示(案例:海伦张张)。
- 食品饮料、生鲜、酒类:菜品教学+商品穿插(案例:小董教做菜T)。
- 图书:文化解读+作品售卖(案例:十点读书)。
- 家居日用:剧情演绎+商品卖点结合(案例:她城Tacheng)。
02 影响流量的负面内容用户不喜欢,自然推荐减少
平台也列出了容易影响用户体验、导致数据表现不佳的几种内容类型。这类型内容影响用户观看体验,会导致完播、互动等用户数据消费欠佳,难以获得更大的流量推荐。
类型一:商品展示比例过高。
视频绝大部分时间展示商品,单一讲解产地、材质、使用方法,未加入穿搭分享、信息科普、食谱教学、趣味幽默娱乐等有吸引力的内容,用户会感到乏味,影响观看体验。
类型二:非原创/非真实体验的搬运内容。
例如多段明显的网络素材拼接;或使用其他平台视频、直播素材进行剪辑;或把个人形象抠图拼接在其他人售卖商品的视频上来卖货等。
这类内容会降低用户信任,影响观感,难以获得推荐。用户更喜爱通过真实的使用体验对商品进行介绍的内容。
类型三:生硬的购买引导。
例如,强行突出价格、优惠、地址等信息;引导跳转到平台外购买;全程贴片LOGO;逐字读稿售卖商品,语气生硬且缺乏互动。
用户更喜欢生动有趣的知识种草式内容,而非被“强行推销”。
03 十类常见违规行为,严重影响内容发布与推荐
平台对商品推广短视频的违规行为有严格动态审核,以下是最常见的违规场景,商家需高度重视:
场景一:箭头、圈圈、文字强行引导购买。
例如,视频中用箭头/圈圈/感叹号指向商品链接,影响观感;字幕/封面/链接中出现明显诱导点击购买。
场景二:商品与视频内容无关联,强行拼接。
例如,视频内容与商品属性不一致,品牌、外观、规格不符,如讲化妆技巧视频,链接却带饮料或电子产品。
场景三:虚假宣传。
1)销售数据无法证实。
不得使用无法验证真实性的销售数据描述,发布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夸大对商品销量、好评率、回购率的夸大描述。
2)限购限时限量无法证实。
发布内容不得提到商品需在指定时间购买,无法证实真伪、提及具体抢购数量、不得使用“在一定时间内才可享受相关价格或者活动权益”来诱导用户购买商品。例如:最后三天、仅限/只限一天 、免费试喝仅剩一天、限时xx日-xx日购买、前两个小时到手价,最后500件、只有两千单、前100名立减30元等。
3)利用违规身份营销。
如商品介绍中使用了权威人士或权威机构的名义,但无法证实真实性,可能误导用户或侵犯他人权益。
未提供对应资质或授权就以科研单位、学术机构、行业内权威人士、知名学者、专家、主持人、研发人员、医师、药师、临床营养师等名义或形象推广商品等等。
4)宣传价格低于实际价格。
如视频中提到的商品价格与实际链接中的价格不一致,例如:一元购、夺宝、众筹,提及赠品但实际无赠品。
5)效果保证性承诺。
明示或暗示有效果;夸大产品功效;部分行业商品的产品效果对比,存在恶意贬低他人商品。产品前后效果对比包括同一个人和不同受益人之间的对比。直接宣称能治疗某类疾病或以病症暗示治疗疗效的产品,均认定为疗效营销;涉及通过最高级/专业背书来夸大产品功效,均认定为夸大营销。
场景四:内容信息量低,视频制作缺陷、低成本读稿售卖商品。
例如,单张图片或轮播,无解读;字幕遮挡画面;随拍+鸡汤文堆叠;配音对不上口型,画面卡顿、黑屏;粗糙的读稿卖货视频。
场景五:特定场景擦边暗示、猎奇、开头博眼球内容。
例如,视频封面、视频文案、内容出现暗示擦边低俗信息;视频开头出现暴力血腥、违背公序良俗内容,影响用户观看体验。
场景六:引流到视频号外。
例如,视频中出现电话号码、二维码等联系方式;明确引导用户跳转到外部平台购买或关注。
场景七:商品信息不规范。
例如,标题或图片出现限时限购、联系方式;商品图片出现二维码或引人不适画面。
场景八:宣传伪科学、风水迷信。
例如,未被科学证实的风水、命理、运势内容;宣传封建迷信、邪教信息。
场景九:内容引人不适、猎奇。
例如,挤痘痘、去脚皮等视频;展示疑似分泌物/排泄物/代谢物、厨余垃圾等引发生理不适的内容。
场景十:未授权使用公众人物形象。
例如,未授权情况下用名人肖像卖货;AI合成名人视频进行推广;AI合成影视剧台词用于商品营销等。
最后,商家需遵守内容创作规范,避免违规雷区,发布更优质的商品短视频,才能更好地获得平台推荐,赢得用户喜爱,实现生意增长。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见实】,微信公众号:【见实】,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关注作者很久了,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想到了很多点子其实真的是可以运用在日常工作中
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
道理懂的不少,做的却不好。核心原因还是在于压根就没有听懂和理解对这个道理,以及没有花时间和功夫去验证道理。很多道理都需要验证几次几十次才能成为真理。感谢作者分享。
没有休息,没有节日,没有周末,日日夜夜,希望能不断磨出好内容,对得起自己。
转发朋友圈炸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