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再曝光私域直播四大骗术

当私域直播被奉为“转化神器”,一些不法商家却将其变成收割老年人的“信任镰刀”。从“干女儿”亲情套路到“神药”虚假背书,从低价引流陷阱到售后“蒸发”,“银发私域直播”骗局正引起官媒关注。当信任被滥用,私域生态的信任根基也摇摇欲坠,行业亟待反思与规范。
近日,舟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普陀分局公布了一批“银发私域直播”典型骗局,并引起了中国消费者报等多家官媒关注。
该骗局中总结了诸多不法商家设下的直播陷阱,目标直指老年人的信任和钱包。从“干女儿”的甜言蜜语,到“健康讲堂”的伪科学营销,背后早已不是卖货,而是赤裸裸的信任操控与精密设计的“精准收割”。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私域直播多被行业誉为“转化神器”,凭借人设打造、话术亲和和群聊陪伴,跑出一条高转化、高复购的新路径。然而,当这种“信任经济”逐渐渗透进老年人群体,一些私域主播却打起了歪主意,把“亲情”变成了“圈套”,把“陪伴”演成了“剧本”。
这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行业病灶。当“信任”成为割韭菜的工具,整个私域直播生态也将陷入信任崩塌的危机。银发骗局的警示,为从业者敲响了私域生态健康发展的警钟。
01 私域直播四大骗局揭晓,一场披着温情外衣的精准收割
在官方通报中,一些专门面向老年人的私域直播间正悄然形成一套“话术剧本”和“信任收割机制”,通过伪专家、情感陪伴、赠礼诱饵、售后消失等多重手段,将一场场虚假销售演变成对老年人“钱包与信任”的双重掠夺。
骗局一:把普通产品吹成“包治百病”的神药。
这类骗局瞄准的是老年人对健康的天然焦虑。在一些直播间里,普通蛋白粉被夸成“降三高神器”,普通按摩仪成了“延年益寿圣品”,甚至出现“不用吃药就能康复”的荒唐说法。而为增强信服力,骗子们会请“退休名医”或“养生大师”坐镇直播,一边“望闻问切”,一边“顺势推销”。
更可怕的是,很多“康复患者”其实是安排好的演员,用煽情的哭诉和编造的疗效故事操纵情绪。这种假医生、假患者、假背书的“组合拳”,让不少老人深信不疑,一掷千金。
骗局二:打情感牌,假“干女儿”套牢真信任。
骗子主播深知,很多老年人缺乏情感陪伴,于是自称“干女儿”“老战友”,在直播中拉家常、讲述父母离世的故事,博取老人同情。社群中,他们通过日常问候、生日祝福等细节营造“家人氛围”,一步步拉近心理距离。
当老人信任建立后,一些“限量福利”“特价名额”就紧随而来,而每一次“福利提示”的背后,都有高价商品的捆绑销售。
骗局三:一块钱的鸡蛋,钓出更多高价花费。
“一毛钱买颗白菜”、“一块钱领十个鸡蛋”这些熟悉的场景正在公园、菜场、社区不断重演。低价商品成了引流利器,一旦老人扫码添加微信,便被引导进私域社群,开启“促销轰炸”模式。
9.9元开会员,承诺可以“免费体检、领保健品”;直播时一声“只剩最后3件”,制造紧迫感,促使老人快速下单;“免费旅游”“健康讲座”背后则安排着“专家讲座”与“一对一推销”,而很多老人碍于情面无法拒绝。
这些“利诱陷阱”通过“先让利后强推”的方式,套牢了很多老年人的钱包。
骗局四:售后断联,钱到手后就“翻脸不认人”。
最可怕的是,“私域直播骗局”的售后如同“蒸发式”消失。一旦老人发现被骗,商家可能已经“人去楼空”:
客服、主播互相推诿,消息不回,甚至直接拉黑;聊天记录、交易凭证被商家删除;线下门店多注册为个体工商户,租赁地址,一出事就跑路;直播没有回放,证据难以保存。
最终,很多老人因缺乏有效证据,无法举报维权。
02 监管靴子落地,私域直播进入“合规为王”时代
过去,部门监管多聚焦在抖音、淘宝、快手等“公域直播平台”上的带货行为。
但如今,私域直播正成为新的“高发区”,相关政策也悄然转向“对私域灰产直播的新一轮系统治理”。
此前,见实就曾关注过2家私域直播头部团队被查事件(延展阅读:传有私域直播头部团队被查)。
就在这个月,即7月2日,市场监管总局与中国消费者协会正式发布《关于防范私域直播间老年人药品保健品消费风险提示》,这份提醒直指私域直播面临的几大沉疴:虚假引流、话术欺诈、资质造假、平台规避、售后失责。
这其实已经向私域直播企业发出了“整改预警”:合规边界已划清,侥幸心理行不通。
紧接其后,7月15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直播电商专项整治推进会,全面部署直播电商领域乱象整治。
会议明确提出几大治理路径:健全制度规则(落实直播电商行业各参与主体法律责任);强化穿透监管(提高对直播电商“人防+物防+技防”监管能力);丰富监管工具箱(着力破解直播电商监管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难题)等。
此外,上海等多地,已经对于私域直播开展了“专项整治”,加速构建监管合力,削弱套路商家“跑马灯”换号手段。
从政策可见,私域直播不再是监管盲区,而是进入了“合规为王”的时代。
03 私域直播的深层思考,信任变现的边界与底线
“银发直播骗局”之所以令人痛心,不仅是因为钱被骗了,更因为信任被操控了。而这背后,恰恰击中了“私域直播”最核心的本质:
它是建立在情感、关系、陪伴之上的销售机制。
但信任,一旦被滥用,不仅伤人更伤行业。
在过去的商品社会中,销售靠功能和广告。但在私域,销售靠“人设与信任”。这本该是消费者的一种福音——可以获得更多个性化推荐与持续服务。但现在,一些主播把它变成了一种“情绪勒索工具”:
假亲情式人设,将“关心你”异化为“要你买”;长期的弱关系经营,演变成“心理依赖与消费捆绑”;温情陪伴沦为“消费洗脑”的手段。
如果不加控制,未来“信任”将沦为“割韭菜”的工具。最终,整个私域生态都可能陷入信任危机。
在健康的私域直播中,真正的转化逻辑应建立在:
– 长期价值输出:提供持续的知识、内容、服务支持;
– 合理的情感连接:建立真实可验证的主播身份与品牌关系;
– 清晰的产品边界:不能承诺超越品类功能的疗效或奇效;
– 透明的交易机制:有售后、有证据、有可投诉通道。
真正想长期做私域的品牌,应该抵制“短期收割”的打法,拒绝“保健品式直播”,建立基于真实价值的客户关系。
银发骗局不是偶然,它是当下私域直播过度追求转化率、忽视用户体验、缺乏底线管控的集中体现。未来,如何在保护好“银发群体”的同时,重新构建一个“透明、真实”的私域直播生态,已经成为全行业无法回避的命题。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见实】,微信公众号:【见实】,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作者的观点很独特
我刚进职场的时候,按照领导安排的任务完成,持续几个月后发现和同行差距很大,这个时候我意识到自己可能是青蛙效应的那只青蛙,把青蛙丢进油锅,青蛙是会跳出来的,而把青蛙放温水,青蛙是会被煮,所以我开始给自己寻求工作外的目标,尝试跳出舒适区,最终自己得到了积累。
看了这篇文章,下周的培训会素材有了,哈哈哈哈哈
没有休息,没有节日,没有周末,日日夜夜,希望能不断磨出好内容,对得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