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体酒水市场低迷的大背景下,三得利威士忌却实现了逆势增长,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策略密码?本文通过真实案例拆解,从品类选择、用户教育到渠道布局,深入剖析品牌如何在不利周期中找到突破口。

都在说酒水行业凉了?消费降级,年轻人喝啤酒不碰白酒,3000亿库存卖不动,怎么办?

有个日本酒企,同样在消费降级、年轻人不消费时,却靠一套组合拳不仅让威士忌逆势增长,还让日威走向世界,今天直接抄作业!

经济下行期,如何实现了逆势增长?

通过日本实地考察+实战经验,万字深度解读日本三得利威士忌的逆势增长解法!

大家好,这里是大渔策划—莹姐商业洞察100个逆势增长案例,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关于酒水的商业案例。

它在面临消费降级、年轻人逃离、税收增加、品类老化、品类规模下滑40%等一系列问题下,不仅实现了自身的逆势增长,还带领了国内威士忌整个品类的增长,成为仅次于啤酒的第二大酒水品类。除此之外,更是研发出山崎、白州、响等产品,带领日本威士忌反超苏格兰威士忌,走向世界。它就是日本威士忌巨头——三得利。

其实当前中国白酒市场正面临与威士忌类似的问题,消费降级、品类增长见顶、禁酒令、年轻群体逃离、出海遇冷等问题,也让白酒陷入一场巨大的库存危机中。

根据华夏酒报数据显示:2024年,19家白酒上市企业总计396.12万吨库存酒,其中,成品酒49.13万吨,半成品346.99万吨,按照2024年白酒行业平均吨位价19.21万元计算,库存价值约7609.47亿元。

若包含未上市企业库存及经销商、零售商库存,行业估算社会库存总量可能超过3000亿元。

万亿库存重压下,白酒行业将走向何方?三得利威士忌的逆袭,又能给中国白酒困局带来哪些启示?

01 背景

首先,我们看一下,当时三得利面临的具体困境:

时间来到1988年,日本GDP增速6.8%快速跌至1993年的0%。经济泡沫的破灭,导致消费者消费力大大下降,大家开始寻求价格更低的酒类产品。

与此同时,日本人口结构也在剧烈变化,老龄化加剧,日本年轻一代逐渐成为主流消费群体,但他们更喜欢喝低度酒,如烧酒、啤酒,认为威士忌是老年人喝的酒。1985 – 2000 年期间,20 – 35 岁人群对威士忌的饮用率从 52% 降至 18%。

更要命的是1989年,进入经济泡沫期的日本政府为了补充财政收入,对税收体系进行调整,酒税由从价税,改为从量税。从价税是越贵的酒税越重;从量税是酒精含量越高税越贵。

举个例子,如果按照从价税,原来一瓶40度、700ml、售价1000日元的威士忌,可能只需要交税100日元的税。如果按照从量税,则不看你的售价,而是按酒容量和度数收税,37度及以下威士忌每升征税370日元,每增加1度,每升加收10日元。同样一瓶40度、700ml售价1000日元的威士忌,则要征收289日元的税,相比原来,税几乎是原来的100日元的3倍,企业的运营成本大幅度增加。

但如果降低价格,虽然可能吸引部分消费者,但会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导致企业亏损;而提高价格,则会使产品在市场上失去竞争力,销量进一步下滑。

也就是说,经济泡沫、品类老化,酒税改革是当时三得利的三座大山,这些原因让三得利陷入了 “降价失血、涨价失市” 的两难境地。也导致了自1980年开始,日本当时的威士忌市场迅速下跌。

据统计日本威士忌自1983年达到33万千升,达到历史顶峰,之后便进入长达20年的下滑期,2000年,日本威士忌消费量较1983年下降约40%。

看到这里,有没有感觉很像中国的酒水市场?太阳底下无新事,下面具体给大家分享一下三得利应对困局实现逆势增长的核心策略?

一起来看,三得利当时是怎么实现逆势增长的呢?

我们总结出来三得利的核心策略分两块,平价稳盘+高端增盘两手抓。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其实,三得利威士忌找到这个破局之道,用了近20年。

02 平价稳盘策略

时间来到2007年,这时候威士忌市场已经萎缩了25年,销量下降到峰值的六分之一左右。三得利威士忌业务也迎来最艰难的时期,艰难到什么地步呢?

当时一个威士忌经理奈良匠说:当时,即使是一家每天供应100杯啤酒的居酒屋,一个月也只能卖出一两杯威士忌”。

就在日本三得利陷入绝境之时,新的掌门人佐治信忠登上舞台,成功带领三得利度过难关。

佐治信忠是一个极具创新精神的人,以勇于突破现状著称,在任期间始终向团队传递:“方向既明,则果敢行动,试后即使失败也无妨”的“战略试错”理念。

刚接棒三得利的佐治信忠,深知在品类见顶的情况下,企业要么扩大产品的消费人群和消费场景,要么转向更大的品类。

佐治信忠认为威士忌是三得利赖以生存的基本盘,当前应该先稳住企业的基本盘,扩大威士忌的消费人群和消费场景,让威士忌品类重获新生。

怎么稳盘呢?

2008年,佐治信忠在走访市场时,销售人员告诉他们,有些居酒屋里,酒精度接近啤酒的Highball很受欢迎。“Highball”是三得利在1960年将威士忌从小众品类打造成大众品类时,开创的一种喝法,通过威士忌+苏打水、威士忌+柠檬等方式降低酒精度数,提高易饮度。

同时他听一个员工反馈,如果让人们像喝啤酒一样用马克杯喝威士忌会怎么样?当时,用马克杯喝威士忌的想法在业内尚还没有人说过。

这一句看似简单的话恰好启发了佐治信忠,他发现了Highball的潜力,同时一个宏伟的威士忌复兴计划随之产生,这个机会的核心是让威士忌对标啤酒,切啤酒的市场。

为什么三得利会选择对标啤酒呢?

从发展历史看,威士忌和啤酒同为西方舶来品,是随着欧美文化的渗透,在日本生根发芽,到了21世纪,啤酒已经成为日本最受欢迎的酒精饮料,其成功路径值得威士忌学习。

其次,相比威士忌,啤酒消费人群更广泛,消费场景丰富,适配渠道更多元,三得利企图通过模仿啤酒、扩大威士忌的消费人群、消费场景、适配渠道。

正常情况下威士忌和啤酒,完全是两个物种,他们酒精度不同、人场不同、场景不同、价格也不同,根本不可能有交集,三得利怎么像卖啤酒一样来卖威士忌的?

核心是在产品、价格、渠道、营销四个维度,全面对标啤酒。

1. 产品对标:从“烈酒纯饮”到“低度即饮”的产品改良

在日本啤酒之所以广受欢迎,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清爽的特性。再看威士忌,较高的酒精度和相对浓烈的口感,成为了不少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最大的障碍。

于是,三得利针对日本市场推出了“Highball复兴计划”,成为威士忌复兴的关键动作。

其实1999年三得利也曾提出过“D High”的创意,将国产威士忌和碳酸水以1:3的比例混合,盛入大杯的饮品。也采用了类似啤酒的大规模广告宣传和其他营销手段,但D High当时并不为人所知,消费者也并不买账。

后来当烧酒流行起来后,三得利还提出了“半冰”的理念,将威士忌和水以1:1的比例混合,酒精度接近烧酒,但这种酒的酒精度太高,不太受欢迎。

那为什么08年这次“Highball复兴计划”成功了呢?

首先,三得利使用的威士忌品牌是“角瓶”(Kakubin),三得利的成名最高的代表产品,来扩大目标客户群。

同时三得利还解决了度数太高的问题,为了确保威士忌不会太烈,三得利重新研发配方:柠檬汁挤入杯中,加入一堆冰块,确保每1份威士忌倒入4份冰镇碳酸水,同时饮用方式上,直接采用啤酒杯,能够大口饮用的大众饮用方式受到了欢迎,这就是知名的“Kaku Highball”。

2008年左右,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上班族们涌向站着喝酒的酒吧,寻找便宜的酒水,推动了酒吧的繁荣。便宜的Kaku Highball迅速受到欢迎,成为热门商品,每天在酒吧售出100杯以上。

三得利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1月份时,只有31%的人知道Highball,4%的人尝试过,但到了年底,这一数字分别上升到78%和26%,表明在短短一年内,人们对高球酒的认知度已有显著提高。

Kaku Highbal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但真正推动这一热潮的是2009年推出的“Kaku Highball Can”。

因为,很多居酒屋老板觉得Highball的制作太麻烦了,还是卖啤酒好,同时对于不去酒吧的普通消费者来说,在家准备冰块和碳酸水非常麻烦。而且由于还是采用原来的包装,消费者并不会将其于啤酒对比,仍然购买啤酒,而不会选择威士忌。

这让三得利意识到,如果要对标啤酒,那你看上去就要像啤酒。

于是,2009年三得利推出罐装威士忌,就是在工厂把威士忌和苏打水混合,本质上就是通过手工产品的工业化,在工厂预调好highball,然后再装进易拉罐里,这款产品一推出就大受欢迎。

首先产品规避了居酒屋老板现场制作麻烦的痛点。又因为易拉罐的包装和啤酒类似,消费者顺着消费惯性购买频次明显比玻璃瓶威士忌高了很多倍,这款酷似啤酒的威士忌,既保持了威士忌的独特风味,又能满足年轻消费者对低度酒的需求,迅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这款产品是不是和国内的RIO有点类似。

最后三得利公司通过电视广告等方式宣传“在家也能喝的Highball”的理念,迅速在千家万户中流行起来。

2. 价格对标:从“高价酒”到“高质低价酒”的降维打击

三得利发现价格亲民,是啤酒能在大众市场畅销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得利“Highball复兴计划”的系列产品,由于度数低,首先解决了酒税的问题,使得产品成本远低于传统威士忌,而且三得利发现把高度威士忌加水以后,做成highball的成本,相比传统啤酒企业更有优势。

于是三得利将产品压至 150 日元 / 罐,远低于主流啤酒180-250日元,成功的通过“高质低价”策略抢占了很大一部分啤酒市场。

3. 渠道对标:从“单一渠道”到“全渠道覆盖”的贴身肉搏

三得利原来都是采用700ml的玻璃瓶装,导致产品只存在于商超、酒吧渠道,而罐装威士忌的开发,让三得利适配餐饮、便利、自动售卖机等多个渠道,新渠道的开拓,成功带动了威士忌的增长。除此之外、三得利通过与不同渠道不同场景、深度绑定,抢占啤酒市场。

比如:在餐饮渠道与日本餐饮品牌合作,推出“炸鸡+Highball”“关东煮+Highball”套餐,将威士忌打造成佐餐必备。在便利店渠道与全家、7-11合作推出“Highball+便当”组合。

通过在零售渠道的全方位布局,三得利确保了消费者在各种场景下都能方便地购买到产品,提高了产品的市场覆盖率和消费者的购买便利性。

4. 营销对标:从“老年人的饭后酒”到为“饭前干杯酒”

三得利通过增强线上线下宣传的方式,重点打造适合佐餐的消费场景,以及居家消费场景,让威士忌融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线下:张贴巨型海报,宣传“饭前干杯酒”

公司在居酒屋张贴巨型海报,引导鼓励居酒屋推出“食物+Highball”的组合套餐,推出初期提出“食物+Highball”套餐里的Highball由三得利买单,同时改用扎啤杯来盛放酒液,因Highball味道没有啤酒苦涩且饮用后没有类似于啤酒的饱腹感,更适合“佐餐”场景,推动威士忌认知从“老年人的饭后酒”转变为“饭前干杯酒”。

线上:邀请当红女星代言种草,扩大消费群体

三得利意识到,要想真正突破市场困境,必须扩大消费人群。曾经威士忌的受众群一直是成年男性,并不包含青年和女性。

于是选择在日本各年龄段都具有人气的加藤小雪、菅野美穗、井川遥来代言,在广告里宣传 Highball 和各类食物的适配性,传递其作为餐中酒的魅力。

因经过改良后的Highball与啤酒相似,大家对于威士忌的印象从“老年人的饭后酒”变成了“饭前干杯酒”。通过这些线上营销活动,成功吸引了年轻消费者和女性消费者的关注,扩大了品牌的受众群体。

简单总结一下,三得利的平价稳盘策略,通过从产品、价格、渠道、推广全方位对标啤酒,不仅化解了市场危机,还为日威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

说完三得利的低价稳盘策略,我们再来看三得利逆势增长的第二个关键策略,高端增盘策略。

03 高端增盘策略

如果说低价Highball策略的侧重点是基于三得利的基本盘,稳住国内市场,核心渠道,和市场份额;那么高端增盘策略的侧重点,就是在寻找新的增量市场,增量渠道,增量人群。

三得利是怎么做增量呢?

核心是:高端化布局!

但已经在低端市场做的风生水起的三得利“日威”,为什么会在经济下行期做高端化呢?

1. 找增量空间

更高端是国内的增量市场,满足了有钱人对威士忌的需求。

1990年,日本经济泡沫使日本社会结构,开始呈现M型社会。简单来说,就是富人更富、穷人变多,中间的中产阶层被挤压,社会像字母“M”一样两极分化。

这一背景下日本消费开始分层,穷人想要更便宜的威士忌麻痹自己,而富人想要更贵更高端的威士忌体现身份象征。

2. 稳定成本

1989年,日本政府对本土威士忌品牌加税,相比原来,税高了一倍,企业的运营成本大幅度增加,必须提高价格才能维持公司运营,于是三得利想通过开发高端产品,实现成本回收。

3. 战略出海

高端化是“日威”出海的敲门砖。

90年代,日本因为国内市场的饱和,各个行业都纷纷掀起出海潮,“日威”也一样。

随着日本国内威士忌市场的逐渐饱和,打开国外市场就成为了威士忌企业增长的重要手段。

但当时的全球威士忌市场主要由传统欧美品牌主导,如苏格兰、美国波本,但他们在本土市场几乎垄断了高端和中低端市场;

同时品牌出海需承担高物流、渠道和营销成本,只有高端产品的溢价能力才有可能覆盖成本并保障利润。于是高端化就成为了日本威士忌的出海敲门砖。

04 应对国外威士忌品牌的冲击

日本在签订广岛协议后,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威士忌关税从每升2,000日元降至1,200日元以下,降幅达40%。进口苏格兰威士忌的价格,与日本国内威士忌价格持平。国外品牌靠着正宗的光环,快速蚕食本土威士忌市场。1989-1995年,苏格兰威士忌在日销量年均增长56%,市场占有率从20%飙升至60%。

这就像lv和国内高仿lv的关系,当花同样的钱可以买到正宗的lv,大家自然更愿意买正品lv。于是三得利便想通过打造日本高端威士忌品牌,与国外品牌抗衡。

但是日本威士忌要想打造高端化品牌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强大的品牌都需要具有极高的品牌势能,在消费者心智中享有优越感,在市场竞争中拥有主动权。

然而在品牌势能中,最难以打破、最强大的就是国家势能。

白酒属于中国,伏特加属于俄罗斯,世界上最好的威士忌来自苏格兰和爱尔兰。如果有哪个欧美国家声称自己造出了最好的白酒,中国人一定会觉得很好笑。

同样的,如果日本宣称打造了高端的威士忌,大家一定会觉得好笑。但三得利偏偏打破了这一惯例。不仅成功打造出日式高端威士忌,他的势能甚至压了苏格兰威士忌一头,之后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反向收割苏格兰威士忌的市场。

那么,三得利是如何打破苏格兰威士忌正宗血统的认知,实现弯道超车的呢?

核心是开创新品类,赢得解释权。

用一套完整的“稀缺性”话语体系,开创日式威士忌品类,重新定义高端威士忌。

大渔认为,品牌之间的竞争不仅是产品力的比拼,更是行业标准与文化话语权的争夺。

举个例子,如果你在可口可乐的叙事里,你是无论如何都打不赢它的,因为它无论是从品牌、产品、供应链、渠道还是什么,都是非常强的。怎么跟他竞争呢?

元气森林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我不在可乐的叙事里跟你打,我开创一个新品类,气泡水,虽然产品本质上都是碳酸饮料,但对外我是一套全新的东西,从口味,包装,颜色,都是新的,并且打在了它的痛点之上,将“肥宅快乐水”打造成“健康快乐水”,顺势反压可乐一头,这样元气森林才能在碳酸饮料品类里,跟可乐有一战之力。

而三得利就是通过开创日式威士忌品类,才打破西方威士忌的话语垄断,实现从跟随者到品类开创者、规则制定者的身份转化。

我们以三得利的“响”为例,看三得利是如何通过稀缺性打造日威新品类,走向全世界的?

首先,三得利洞察到苏格兰作为威士忌的发源地,有500年的历史,于是苏格兰威士忌通常用原产地来体现稀缺,但随着打原产地概念的品牌越来越多,让苏威面临一个问题,大家逐渐感知不到原产地稀缺的价值。

稀缺成就高端!

于是,1989年起,三得利就开始布局,围绕“稀缺”这一价值,推出“日威三剑客”山崎、响、白州,并从水源地、酿造工艺、包装设计等方面重新定义品类,打造与“苏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1. 稀缺的日本水源

苏威在品牌宣传中,更注重产区,很少直接强调水源。既然高端产区被苏威垄断,三得利便从水源入手。

于是对外宣称“响”采用的是日本天王山系水,天王山系水在日本被誉为“离宫之水”,是日本最纯净、优质的水源之一。曾被日本茶道开山祖师,千利休,用于制茶,在日本人心中是高品质的象征。

2. 稀缺的日本木桶

正宗的苏威,都强调采用橡木桶酿制,但是在日本大家对橡木桶并没有太多认知,也不清楚橡木桶的价值。三得利看到这一点,便对外宣称“响”全部采用被称为树中大熊猫的水楢木桶酿造,借助水楢木建立稀缺的形象。

我们在三得利威士忌第一期的时候讲到,水楢木在日本原来是一个很普通的树种,由于二战时橡木桶进口限制,导致成本增高,三得利为了降低制作成本,采用大量的水楢木来制作容器,而随着大肆的砍伐,水楢木在日本开始成为珍惜树种,日本政府都开始出台政策保护水楢木,一时间水楢木成了日本的树中大熊猫,而年份高的水楢桶就如同白酒中的老窖一样变的奇货可居。

3. 稀缺的日本酿造师

苏威通常以酒厂的历史底蕴和百年配方,来凸显稀缺,而非个人。比如尊尼获加、高原骑士,他们更强调“百年配方”酒厂底蕴、橡木桶选择等等,但很少宣传某位酿造师。三得利不管是历史底蕴还是技术等都比不过苏威,于是三得利另辟蹊径,利借助日本的匠人文化,强调酿造师的稀缺。比如在推出响时,强调由第五代调配师福與伸二的技艺和制作,将产品与”匠人”深度绑定。

4. 稀缺的日本口味

苏威的口味有很明确的特点,就是带有浓厚的烟熏味和泥煤渣味。但是经过水楢木酿造的威士忌,带有浓重的树香,苏威很难模仿。于是三得利便将这种香味定义为“东方沉香”。借助沉香的高端认知,建立稀缺性。

5. 稀缺的日本设计

苏威习惯用瓶型来凸显产品的高端大气,很少在瓶标上做文章,于是三得利便从瓶标上做文章,通过与日本侘寂美学与汉字书法领域的书法家合作,将威士忌从饮品变为书法艺术品,这一设计不仅与苏威形成差异,强化了品牌的文化辨识度,更是借助大家对书法的认知,成为拍卖市场的收藏符号。

除了在产品上制造“日式稀缺性”,三得利还通过营销策略,在传播和售卖方式制造稀缺性。

1)通过拍卖市场运作制造稀缺性

在响推出之前威士忌是由“年份决定价格”,年份越久的威士忌越贵,越高端,但三得利成立一共才几十年,根本无法撼动苏威的百年底蕴,于是三得利在威士忌行业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借助拍卖会的打法,提高产品溢价和稀缺性。

1989 年“响”上市后,开创了拍卖出售的方式,在日式侘寂美学的加持下,以1.2 万日元,一举成为威士忌领域收藏价值最高的产品。成为建立“高端”的心智认知。

2)通过抽签售卖的方式制造稀缺性

在大众市场,响”开创了抽签购买的方式,而且只有消费过三得利威士忌的日本居民才能购买,这一方式吸引了很多投机者,他们把“响”当做投资品购买,并在二级市场进行炒作,强化投资收藏价值。据公开数据,1989年,“响”在二级市场溢价率就达到300%。通过人为的制造稀缺,响很快在日本大众市场成为高端的代名词。

3)通过国际奖项制造稀缺性

三得利非常擅于通过国际奖项,提高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比如2003 年,世界权威的 ISC竞赛中,三得利集团用单一麦芽威士忌「山崎 12 年」 第一次拿下了国际烈酒挑战赛金奖,从此一炮而红,一酒难求。2010年、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四次在英国国际烈酒挑战赛上被授予“年度最佳威士忌蒸馏厂”。

通过拿奖,三得利威士忌在日本本土坐实了高端形象,也融入了西方威士忌的主流叙事,并且用对手看得懂的方式击败了他们,这也是“日威”打开国外市场的关键动作。

就像小米的SU7 ultra在国外受到了很多外国人的关注和喜欢,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小米在纽北赛道让SU7 ultra原型车击败了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等一众车企,拿到了全球第三的成绩,SU7 ultra量产版也获得了全球最快的量产车的成绩。

这个纽北赛道,就是小米汽车走向全球高端品牌的试金石与入场券。外国人看不懂中国新能源汽车没关系,赛道成绩就是所有人都能看懂的指标。

回到正题,三得利的高端增盘,就是通过洞察到“苏威”稀缺性正在丧失的痛点,通过原料、工艺、设计等一系列动作将“日威”与”稀缺”深度绑定,创建“日威”新品类,成功切入高端市场。

1994年三得利通过“日威三剑客”,成功将产品价格带从2000日元级跃升至数万日元级。2024年“日威三剑客”占据日本高端威士忌市场71%份额,成为高端威士忌赛道的绝对霸主。

在这些动作下,让日本威士忌在21世纪以来国际地位迅速攀升,比如,2023年世界其他产区威士忌销量前十名中,日本威士忌登顶4名。

也让威士忌一跃成为日本酒类出口龙头,如2013年威士忌出口金额仅约40亿日元,占所有酒类出口的16%,到2022年出口金额已经增长至561亿日元,成为酒类出口龙头,占所有酒类出口的40%。

反观中国白酒行业,消费量持续下滑,库存压力日益加剧,产量不断缩减,产品价格区间持续走低,国内企业陷入激烈的内卷竞争,中国酒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

中国白酒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拥有众多传统酿造工艺和独特风味的中国白酒,却未能在世界名酒之列占据一席之地,未能充分转化为国际影响力。在高端市场的竞争中,中国白酒常常被苏格兰威士忌、法国干邑等国际品牌所压制,难以突破现有的市场格局。

中国白酒应该如何出海,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不同企业有不同的定制化解法,这个答案需要这个时代下所有中国白酒企业一起书写。

这两年,大家都在说中国白酒迎来“寒冬”,在我们看来这何尝不是一次“淬火重生”的契机?“寒冬”绝非终点,而是蜕变的序章。

三得利,如同一面穿越时光的镜子,映照出中国酒企今日的困境,更揭示了一条破局的路径。它告诉我们,逆势增长并非偶然,而是源于“破”与“立”的智慧抉择:破“品类之茧”,立“价值之巅”。

三得利的“平价稳盘”与“高端增盘”双轨并行,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稳的是当下生存的根基,增的是未来发展的势能;守的是本土市场的城池,攻的是全球价值的王座。

我们既要学三得利“把啤酒杯装满威士忌”的务实创新,更要有将长江水酿成世界语的文明自信。

 

本文由 @莹姐的营销纪实录 原创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1. 降低期望,把手机关掉,焦虑就没有了。

  2. 作者的经验很丰富,文章中提到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3. 万物之中,希望最美,感谢作者分享。

  4. 作者文章写的很好,学习了。

收藏
评论
返回
营销日历08月18日 更多
八卦节
苏宁发烧购物节
中国人力资源日
加入圈子
抖音学习交流群
加入
小红书学习交流群
加入
视频号学习交流群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