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流浪大师”沈巍吗?那个穿着破衣却出口成章的男人,一度刷爆全网。如今,他怎么样了?这篇文章带你回到那个喧嚣的春天,也带你看看热度退去后,他的生活是否真的“回归平静”。

最近,沈巍因为参观陆俨少艺术馆,被馆方当成小偷一样防备而发飙成了热点。

这个以流浪大师身份走红的文化传播者,再次进入我们的视线。

图片源自抖音

关于沈巍,有说不完的话题,在他的身上,集合了很多的矛盾,他就像个谜一样,总是让人猜不透。

6年前的上海街边,这个蓬头垢面的流浪汉坐在马路牙子上,脚边是红色塑料桶,桶里塞满矿泉水瓶。

图片源自抖音

他翻开《左传》,对着镜头说:“你说?孔子为什么这么说?”

视频爆了,网友炸了。

之后“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刷屏全网,比任何营销文案都有杀伤力。

从流浪大师到流量大师,沈巍只用了6年。

这个曾经睡桥洞、捡垃圾、被单位送进精神病院的审计局员工,如今有101.7万粉丝,甚至开始了直播带货。

图片源自抖音

有人说他是知识分子的清流,有人骂他四处敛财辜负期待。

今年沈巍再次被拍到仍在街头翻找垃圾桶,但更多人想知道:当年那个宁愿流浪也要读书的沈巍,怎么就端起了直播的饭碗?

卷入红尘才知道红尘滚滚

2019年3月,上海高科西路,变成了一个流量战场。

这是沈巍人生的新起点。

在那之前,他是徘徊在这一带的流浪汉,蓬头垢面,一身狼藉,无人问津。

52岁的他,在上海流浪了26年。直到某天,路人跟他闲聊,问他对稻盛和夫的看法,他讲了几句《左传》回应。

他强调《左传》的实用价值,如“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等观点,倡导节俭、环保的理念。

对话被拍下来发到社交平台上,火了。一夜之间,沈巍从无名之辈,变成“流浪大师”。

图片源自抖音

衣衫褴褛、居无定所、嗜书如命,这些元素放在同一个人身上是有冲击性的,正中大众的猎奇心理,于是大家开始了解沈巍的身世。

上海人,竟然还是公务员。他的家庭状况不差,但他竟然只能睡桥洞和地铁站。他谈吐得体正常,却因为爱捡垃圾,被家人和单位认定为患有精神病。

他火了。围观的人群与日俱增地包围他,镜头对准他,只要发布关于他的视频,粉丝数就会以万为单位上涨。

图片源自抖音

一对兄弟在沈巍身边直播一天,收到上万元打赏。

旁边开水果店的大姐拍了几个视频,当晚涨粉9000+。附近的街坊纷纷加入,连开宾馆的房东都把沈巍拉进正在装修的宾馆。

派出所天天接到电话,要求维护秩序。附近地铁的保安也被抽调过来。

更魔幻的是那些“金主”们。

有人提出给他一个演播基地,让他坐在里面讲国学。沈巍回绝:“我这个人书生气,是不可能接受约束的。”

有人声称“背后有大财团”,跟我一年挣个一百万轻轻松松。沈巍感到奇怪,怎么没有财团来直接找自己呢?

还有人教他“能量疗法”,说只要想象手指头会发光,念着一些词语,就能消除不愉快的记忆。

沈巍全都拒绝了。

直到干儿子刘小飞出现,他教沈巍开直播。主讲历史文化,每天晚上八点半直播。

从此,流浪汉沈巍消失了,主播沈巍上线了。

他的直播间中,粉丝如潮水般汹涌而入,打赏源源不断,一场直播的收入轻松破万。

沈巍也伸手抓了这次机会。

他理了发,换上干净衣服,按时刷牙洗澡。然后离开桥洞和地站口,住进明亮整洁的酒店。

图片源自抖音

他甚至改变了自己多年的坚持,不再去翻垃圾桶。看到很多被扔掉的有用的东西,他遗憾地走开,因为大家说“那样不太好,你已经是个公众人物了”。

在走红后的几个月,他成为一个熟练的主播,也因此得到了更多前所未有的关注、陌生人的体贴、网友们的尊重和崇拜。

不是一个人的新“流浪”

当沈巍意识到,互联网不仅能让自己被更多人看见,甚至还能为他人创造赚钱的机会时,他对流量的认知,也从最初的排斥,转变为了实现社会价值的工具。

直播礼物收入的冲击,更让他直观感受到红尘的诱惑:原来读书积累的文化资本,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影响力。

于是在无数网友的呼吁下,沈巍开始跑遍全国直播带货,做起了文化导游。他陆续去了浙江、江苏、四川、陕西、湖南、新疆各地的文化景点。

图片源自抖音

名义上是“游学”,实际上是新版的“流浪”。只不过这次不是一个人,而是有团队负责食宿。

在博物馆、寺庙、文化名人纪念馆里,沈巍带领一帮人参观,做义务讲解员。历史名人的作品、典故、轶事信手拈来。

他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却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口头表达能力很强,遣词造句准确、得体、规范。

游学最大限度发挥了沈巍的能耐。

沈巍还经常遇到粉丝求字、求画,他也会认真涂上几笔。有粉丝评论:“沈老师就像一本活字典,点到哪里亮到哪里。”

图片源自抖音

如果说昔日街头的拾荒是个体的主动选择,直播的江湖成了一场身不由己的群体流浪。

当直播脚本取代了即兴的古籍讲解,沈巍从文化符号变成了商业IP的核心。

他的每句话、每个表情都被放上流量的天枰,就连与晓晓的感情也成了吸引关注的 “密码”,直到利益裂痕撑破虚假温情。

图片源自抖音

在这场流浪里,没有真正的独行者。

蹭流量的主播、操盘的团队、狂欢的网友,共同构成了这场流量的参与者。

有人骂他 “变了质”,却在直播间里刷着嘉年华;有人惋惜他 “失了真”,却转头消费着他的决裂闹剧。

当那些曾追捧他的人离开后,只剩下“理想主义太强烈”的真相。

至于失落感,从一无所有的平静,到得到了再失去,相信沈巍也能感受到。

这场新流浪比街头更显荒芜。街头尚有书本为伴,而流量的迷宫里,连孤独都成了被消费的素材。

请不要挡住他的阳光

流浪大师沈巍真的变了吗?他还在路上。

今年有网友在垃圾桶旁边偶遇沈巍。他弯腰翻找废品的神情,与当年街头读经时同样专注平静。

图片源自抖音

或许是他终究挣脱了流量的枷锁,回到了自己的生命节奏里。

或许我们早该明白,那个被冠以“大师”的头衔本就不是他的选择。他从未许诺做对抗物质主义的英雄,只是想按照自己的方式读书、生活。

沈巍常说“善始者众,善终者寡”。他拎出来的是他的知识,不是网上搜索出来的答案,而是他咀嚼过的带着自身思辨的烙印着他的学术储备的解释。

今年沈巍在直播中开始了助农带货。

直播间里少了生硬带货,多了《诗经》《论语》的即兴解读,他甚至带着网友看自己塑料布隔出的三平米书房,用26年未断的手抄笔记证明 “文化坚守”。

图片源自抖音

这也是他直播间里令粉丝乐此不疲的互动原因,而正是这种少见的敏锐应答能力,也让更多的人一见如故,不断扩大着他的粉丝圈子。

七夕节他与晓晓同框开播,先用《论语》开场,接着晓晓读一段《诗经》,最后无缝插入助农玉米链接,短短十分钟销量就破万了。

对沈巍而言,直播并非为谋生,而是用这样的方式,去延续他坚信的“读书有用”。

当我们指责他辜负期待,不过是强求他符合想象。

既渴望他特立独行,又不许他自由转变;既追捧他反主流,又要求他活在主流框架里。

请不要挡住他的阳光。无论是街头的暖阳,还是小院的天光,那都是他作为普通人应得的自由。

就像他从未自称“大师”,我们也该放下执念,让他在自己的天地里,安静地读一本书,捡一片废品。

写在最后

从街头读经到直播开讲,沈巍从未放下书本。

那些说他变了的人,或许没看懂,他在拒绝的是商业对文化的消耗,但他也接纳了文化与商业的共生。

就像他在复旦相辉堂说的:“读书是为了与自己和解”,而直播,或许是他与这个浮躁时代和解的方式。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克劳锐】,微信公众号:【TopKlout克劳锐】,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1. 这一看,心里好受多了。

  2. 核心利益共情。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运营针对的是群体,所以每个群体一定有共同的核心利益点,找到这个点去共情延伸的情绪,会帮助在工作中实操的效率性。

  3. 努力就好,做真实的自己,不留遗憾。

  4. 受教了

收藏
评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