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社交产品还有戏吗?

来源:运营公举小磊磊(ID:gongjulei)


1月15日,字节跳动举办了一场在社交产品发布会,宣布推出和抖音关系紧密的社交APP“多闪”。

据“多闪”的产品负责人介绍,“多闪”的意义在于:在帮助用户没有压力的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在她看来,多闪的价值是让用户可以无压力的记录分享生活,不错过任何一条关心的人的动态,以及与亲密的人的互动更加丰富。

国内的社交产品还有戏吗?

目前,用户可以通过官网下载APP。

值得一提的是,在多闪的发布会现场,项目经理在公开官方下载地址时,现场观众发现。多闪的下载链接被微信官方屏蔽,页面显示“因网页包含不安全内容,被多人投诉,已停止访问该网页。”

国内的社交产品还有戏吗?

国内的社交产品还有戏吗?

对此,今日头条CEO陈林回应:我们跟微信不是一类产品,他们做基础设施,我们仅仅是将“亲密朋友”这一类单独拎出来,做亲密好友之间的社交。“(微信)没必要一上来就这个样子。”

前有抖音,后有微闪。

“多闪”的定位就是熟人视频社交产品,今日头条这次是全面和腾讯杠上了

打开多闪后,可选的登录方式只有通过抖音登录一种。首屏下方有三个主tab,分别是消息、拍摄和世界

国内的社交产品还有戏吗?

消息栏目前来看主要有三个功能:

1、画面上方的随拍功能

这里将显示你所有好友的近期小视频,类似Instagram的story。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随拍都会在72小时消失。

之所以不是24小时,是因为对中国用户来说,以24小时作为时间尺度有些过短,而消失后的内容会变成仅自己可见的个人相册。

随拍没有设计公开的评论和点赞。之所以这么设计是为了减少用户发布信息的社交压力。

取而代之的是,用户可以在每条随拍里看到谁看了你的多闪,并可以通过直接点击头像进入私聊。

2、消息栏的剩余功能区被分成了对话窗口和系统推荐好友两块

从推荐好友处不仅可以看到通讯好友,还能看到包括微信好友及附近的人等多个维度的用户关系。

3、世界tab则有点类似广场,它使用了类似快手的信息流展示方式

一屏大概能展示4-5个短视频,内容包括抖音热门视频及根据地理位置信息和通讯录为基准的推荐视频等。

随着“多闪”的亮相,引发了网络热议:

1、中国社交领域已经到了终局吗?

2、未来,社交领域可能会有哪些发展和创新?

国内的社交产品还有戏吗?

头条 CEO 陈林关于社交的动态

其实,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很明确

社交没有终局,因为没有一款产品能满足所有用户的使用需求,并且用户的需求是不断增长变化的。

从QQ、人人网、校内网、51、飞信、潮信、爱聊、米聊,到陌陌、微信、探探、子弹短信、薄荷、苏打等,社会在变,环境在变,人性的诉求在变,社交产品自然也会变。

第二个问题,则是我们今天探讨的重点:

一、社交产品的大背景

既然讨论社交领域的发展,我们先来看看当前社交产品的大背景:

1、国外社交产品

国外的社交产品非常丰富,但受限于网络,大多人朋友可能无法体验。

比如:“Facebook脸书”、“YouTube油管”、“Instagram照片墙”、“Twitter推特”、“Reddit红迪网”等。

2、国内社交产品

国内的社交产品同样非常丰富,主要有:

公共社交:微博

熟人社交:微信、QQ

陌生社交:陌陌、探探

国内的社交产品还有戏吗?

▲ 国内部分社交产品(图片来源于猎豹全球智库)

尽管中国社交领域远没走到终点,但中国社交领域产品的板结化现状却是分外明显。

2018年第三季度各家公布的财报数据显示:微信月活跃账户已经超过10亿,QQ月活跃账户数超过8亿,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了4.46亿

微信、QQ、微博三大玩家牢牢占据着当下中国的私域社交和公域社交领域。

二、新社交产品有哪些困境?

近年来,不满腾讯一直把持着社交流量红利,有不少互联网公司都曾尝试过做社交产品,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比如,小米推出的米聊、中国移动的飞信、网易的易信、阿里巴巴的来往、锤子的子弹短信。

其实,我们再往前看,真正成功的纯社交产品也仅仅两个,分别是:腾讯旗下的“QQ”取代 msn”、“微信”取代“飞信”。

此后,腾讯坐稳了中国社交的第一把交椅。

新社交产品的困境究竟在哪里呢?

1、产品的技术革新

腾讯作为中国社交产品的大哥,前面提到的其他国产社交软件,几乎是以腾讯旗下的QQ、微信为模板复制的,顶多在功能/界面上做了优化,或者说是山寨。

试问,山寨版的微信你会拿出来用吗?能撬翻腾讯吗?

所以,所有的社交产品在创立之初就应该考虑自己在技术、体验上是否具备腾讯无法攻破的壁垒?

坦诚来讲,在当前环境下,似乎不存在腾讯在社交领域无法攻破的体验与技术壁垒。

无论是语音识别技术还是人工智能技术,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几乎都是走在最前沿的。

当然,如果谁真掌握了这样的技术,想必早就和腾讯开战了。

2、用户的迁移成本

相对于技术革新的壁垒而言,用户的迁移成本才是影响新的社交产品能否成功挑战腾讯的核心。

要从一款关系链沉淀已经成熟的产品,迁移到另一款新生的社交 App,这意味着用户在某一平台上所建立起的原有关系圈需要全部转移。

一切要从零开始。

或许你自己愿意转移到新的社交应用上去,但你的朋友们却未必愿意跟随你转移。

另外,一款产品的兴起往往是需要KOL或大V起带头作用,他们能够起到一呼百应的效果。

例如微博、抖音的崛起但是KOL或大V的迁移成本显然比普通人要高得多。

他们的主要影响力,来源于在平台上的持续耕耘以及平台的支持。

如果自己转到其他平台,如何保证自己的粉丝、影响力能完完整整地复制迁移过?具体可以自行了解斗鱼主播的跳槽案例。

所以大多数社交产品刚出来时,都是仅仅依靠新奇的功能设计和宣传噱头吸引吸引了部分用户。

等到用户的新鲜劲一过,发觉拿着产品却找不到人聊天,只能又返回了微信,锤子的子弹短信就是很好的案例。

三、微信的软肋在哪里

如果要谈中国的社交产品,那就一定绕不开微信。据说中国只有两款社交产品:微信和其他。但是现在的微信完美吗?

1、 完美,拥有10亿月活用户

2、不完美,每天5亿人吐槽,1亿人想教张小龙怎么做产品。

那微信究竟有哪些软肋呢?或许会给其他社交产品留有可乘之机?

我翻阅总结了上百条知乎、头条的问答,总结了以下两点,其中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编撰而成:

1、熟人社交的封闭圈

想当年,我上初中时,整天拿着我的诺基亚使用 QQ 疯狂添加陌生人和其聊天,渴求见见更广阔的世界。但是现在呢?

你有多久没主动添加新的好友了?

你日常聊天最多的是群还是人?

朋友圈是不是设置了三天可见?

屏蔽了多少微信群和好友朋友圈?

微信已更新至7.0版本,功能可以说是越来越完善了,但是大家却被微信封闭的圈子锁死了,除了微商和广告商,很少有人愿意主动添加陌生人了吧。

可能有人会说的娱乐方式太多了,有游戏,有短视频,聊天相比之下有点无聊,大家就不爱聊天了。

乍一看很正确,但娱乐方式其实能创造更多的交流话题,比如“在豆瓣发表一段评论”,“男生讨论LOL比赛”等

问题其实是出在微信的“熟人封闭式社交圈”上。

我们先来看下微信的好友构成:

  • 朋友:联系频繁、一般、极少
  • 领导和同事:联系频繁、一般、极少
  • 亲属:关系亲密、关系一般
  • 其他利益相关:合作伙伴、微商、广告商等

在这样一个社交圈子里,人与人之间是靠亲情、友情、利益构成的,并始终在里面徘徊,没有真正满足社交的需求。

在QQ里我们还能不断添加陌生人、兴趣群,可现在不知道微信号就无法添加好友,没有邀请你也进不了微信群。

微信在熟人间承担的更多是通讯功能,而不是其社交功能,微信承载了太多社交之外的功能。

我们先试着拆解一下微信的基本功能构成:

通讯类+微信群/朋友圈+其他

前面两项是社交产品的核心,但很明显,微信发展到现在,承载了除了社交之外太多的功能和期望。

包括社交、小程序、公众号、微信支付、广告、流量推广、小游戏、工具应用等多种复杂交织的功能和模式。

强大的背后,是相应的负担和变化的高昂成本。

从早到晚,从工作到生活,从朋友到亲人,从支付到生活圈,几乎所有的网民已经陷入到被微信支配的强烈负担甚至恐惧中。

对于微信,大家的情感是复杂的,有好感、依赖感、排斥感、厌恶感,最后交缠在一起,形成信息和情绪对人的淹没。

所以,逃离微信,选择新的社交产品也是很多都市白领的需求,这也才给了子弹短信之类产品一丝丝机会。

2. 社交的真正含义

90%以上人心目中的社交,其实就是”聊天”,如果真是这样,熟人之间只需要具备基本通讯功能的产品即可。

有一条关于社交的解释:

人在一定场景和需求下,与综合或部分价值相匹配的他人,基于价值交换,而产生的行为。

总结来说,社交的需求为:

维持原有关系链、拓展新的关系链、资源信息的交换,而社交产品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满足用户的社交需求。

社交产品的核心是搭建媒介、制造场景、同时引导用户入场参与。

另外现在新社交产品多是以结果为导向,为了结果/内容而产生了用户关系,这只能成为社区,而社交是为了关系消费内容。

注意:UI风格、邮件整合、文件传输、好友分组等功能设计其实不算是问题,这只是个人喜好不同罢了。

四、社交领域的发展与创新

回到头条CEO陈林提到的第二个问题:未来,社交领域可能会有哪些发展和创新?

互联网时代变化太快了,未来的方向谁也不敢说绝对,以下是我的个人猜测:

1、垂直细分领域

现在的微信,像是一个综合体或者说最大公约数,能满足绝大部分用户的基本需求。

但是具体到细分领域,微信还远远不够,所以也造就了一批另类的带社交基因的泛社交产品。

游戏社交(狼人杀)、音乐社交(网易云音乐)、短视频社交(抖音)、商品社交(小红书)、知识社交(知乎)、电商社交(拼多多)、工作社交(钉钉)、职场社交(领英)、电影社交(豆瓣)等。

但这些垂直细分领域的泛社交产品,都还没有达到一定体量,不过未来还有发展的空间。

2、内容/交互形式

传统的社交产品传递内容/信息的载体主要有:文字、语音、图片、音频、视频;交互方式基本也还是以手戳为主,口述为辅。

去年的两个新产品或许提供了一定的方向:

  • ZEPETO捏脸:内容形式
  • 锤子手机的无限屏:交互方式

3、技术革新升级

微信的快速崛起除了QQ的导流,还在于抓住了移动互联网兴起的大好时机,PC端向移动端转移。

最近几年的技术升级频率的也不低,5G、VR、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技术、数字加密技术一波接一波,或许新的社交机遇/红利就藏着其中。

4、基于兴趣理念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陌生人社交的性质是找交集,我和某人同属一个行业,同属一个地方,同样喜欢某部电影,同样是某明星的粉丝等。

有共同兴趣,有共同需求是陌生人社交的基础。

假设某社交产品能通过资讯、短视频等渠道不断通过算法提供内容,去试探用户的画像。

得出用户的足够精准细分的标签,涉及一个人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再通过数据匹配人群。

基于兴趣理念的社交,在这种情况下,你收到一个好友推荐提醒,这个好友和你的兴趣爱好重叠达到 99%。

试问你和他聊一聊的冲动会达到几成?

5、国际化

如果仔细观察腾讯近几年的数据报告,你会发觉微信的用户增长速度已极为缓慢了,原因很简单,触碰到人口天花板了。

简单来说,中国13亿人,10亿人是微信的用户。

但是放眼世界,海外市场还足够大,所以向外走出去也是一个好的方向,这方面华为是一个值得借鉴的企业。

五、头条系的社交

前面提到了新社交产品的种种困境,我们现在静下心来头条系做社交的优势:

1、今日头条是目前国内做”属性匹配”做的最好的一家公司

2、头条系所有产品本质上都是”轻娱乐”,目的都是让用户更好的打发时间

总结成一句话:有机会,有难度。

最后,相信除了我们在关注,腾讯的眼神一刻也没离开过今日头条。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收藏
评论
返回
营销日历03月29日 更多
中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纪念日
1904年中国第一个官办银行批准设立
1950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制成三色电视
1974年秦始王兵马俑被发现(待)
1997年摇滚乐队五月天成立
加入圈子
全栈运营交流群
加入
抖音运营交流群
加入
小红书运营交流群
加入
视频号运营交流群
加入
公众号运营交流群
加入
APP网站运营交流群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