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微信用户越来越多,微信也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交流工具。以消息为外交,以朋友圈为堡垒,看似平和,但其实到处是“雷区”,让我们走得“步步惊心”。

作者:木棉959

来源:微信公众号“S-Tech(ID:S-Tech1014)”


 

怎么联系朋友?发条微信。

想念家人了?打个微信电话。

排队的时候干啥?刷刷微信公众号。

吃了好吃的东西、去了好玩的地方?发个微信朋友圈。

自从2011年推出以来,微信已经如此深入地渗透在了我们的生活中,成为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必然会用到的工具。

不过,随着微信用户越来越多,微信也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交流工具,而是悄悄变成了无声的“战场”,以消息为外交,以朋友圈为堡垒,看似平和,但其实到处是“雷区”,让我们走得“步步惊心”。

2019的新工作季开启前,先回顾复盘一下:8102年,我们在微信上都见过哪些“踩雷”的社交事件?

3月 “帮我的小游戏复活一下”

8102年,一部微信社交雷区编年史 | SmartThought

相关事件:微信小程序游戏爆发式增长,由于许多游戏可以通过分享至微信群来获取“复活”机会,一时间,众多微信群被小游戏刷屏攻占,用户纷纷指责这样的行为淹没了群里的有用信息。

雷区引爆点:我凭什么帮助你?

请人帮忙复活的人会想:只是随手一点,我就能获得复活机会,也不耽误你什么事嘛。

然而,群里的其他人可能并不是这样想的。

帮对方复活这样“对他人有益的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但我们并不会在所有情境下都愿意帮助别人,愿意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决策。在思考是否帮点复活的过程中,我们会想:

(1)我要付出什么代价,又能收获什么利益?思考代价和利益会激起我们的情感反应,并进一步促进或回避亲社会行为,如果认为“这样的消息又臭又长,点一下对我不仅完全没有好处,万一还让你得寸进尺”,那就会引起我们的烦躁,并很可能不会帮忙了。

(2)帮他点复活是符合道德准则的吗?不帮呢?在决定是否、如何帮助别人时,我们会根据道德标准和价值观来评价行为选择,在微信上点复活这样的帮助行为,相比于扶老奶奶过马路,道德色彩要弱得多,即便不帮似乎也没违反什么道德准则。

(3)我是个乐于助人的人吗?自己的自我意识也会影响亲社会行为,如果认为自己是个乐于助人的人,就更可能做出帮助别人的行为,但如果认为自己在微信上一直是高冷的,那也就很可能完全不理会这样的求助信息。

6月 “我x!!!!!”

8102年,一部微信社交雷区编年史 | SmartThought

相关事件:骑士勇士对战,一个“球迷互骂对喷群”的出现,带火了微信互骂群,一时间各种对立观点互骂群火遍微信。

雷区引爆点:跟你不一样就要挨骂,你还是小孩吗?

我们在生活中与人交往相处,肯定不只有互帮互助、友善关爱和商业互吹,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当一方的观念或行为不被另一方接受时,产生的不和谐就是冲突。

骑勇对骂群的出现,就是因为支持方不同,观念产生了冲突。但对骂互喷再怎么猛烈,喷也不是目的,而是让对方同意自己观点或承认自己才是强者的手段。所以,它其实是一种冲突解决策略——强制(coercive)。采用强制策略的人只会关注自己的利益——让对方同意自己的观点,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去牺牲他人利益——骂对方让对方自尊受损。

影响冲突解决策略的原因有很多,从个人特征方面来说,年龄、性别、社交地位、人格因素等都有影响。

综合来看,小朋友更多采用强制策略,青少年更多使用折衷策略,到了成年早期就会更多佛系回避。而且,随着年龄增长,人们会采用的解决策略越来越多。如果有人遇到冲突只会拉群互喷,可能是ta心理年龄还太不成熟吧。

8月 “在吗?”

8102年,一部微信社交雷区编年史 | SmartThought

相关事件:总有人在微信上问“在吗”,问完却又没有了下文,让人不知该如何回复。8月,知乎问题“在微信上被问「在吗」,该如何回答?”登上热榜,再次将这个现象推到了舆论高潮点。

雷区引爆点:跟你说话怎么一点信息含量都没有呢?

在对话中,最经济实用的方法就是彼此合作,双方都保证自己语言中传达的信息量真实、恰当、相关、清晰——这就是语言应用学中最基本的四条合作原则(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1)量的准则(The Maxim of Quantity):所说的话应该满足交际所需的信息量,而不应超出交际所需的信息量。

(2)质的准则(The Maxim of Quality):不说假话、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关联准则(The Maxim of Relation):说的话要相关 。

(4)方式准则(The Maxim of Manner):说话要清楚、明了、简洁、有条理,避免晦涩、歧义。

遵循这四条合作原则,我们就可以花最少的力气,达到最好的沟通效果;然而“在吗”这句开场,连最基础的信息量都没有,被认为是不利于对话进行的。

9月(下班时间)“这个活你帮忙做一下”

8102年,一部微信社交雷区编年史 | SmartThought

相关事件:浙江宁波一职工王女士因为在下班时间未及时在微信工作群内汇报工作而遭到辞退,《工人日报》发文认为“单位无权要求职工下班后有事必回微信”,引发上班族们强烈共鸣。

雷区引爆点:工作凭什么侵占我的生活?

上班时要时刻注意“收到请回复”的通知,注意boss随时召集开会的消息,还要在朋友圈与同事斗智斗勇……而下班后,不再需要担心这些的时间,才是自己的。这样在精神上脱离工作的状态被称为心理脱离(psychological detachment),即下班后就不再考虑与工作有关的问题。

研究表明,每天紧张的工作会让员工感到疲惫、焦虑,而下班后能在心理上脱离工作的员工,则能从疲惫焦虑中更好地脱身,对自己的生活有着更高的满意度,更少出现心理压力症状,还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表现得更好。

然而,老板在下班时间发来的微信,打破了这一状态,侵占生活、无法脱离的工作会让员工感到反感。

10月 “开跑车接孩子的家长 已被移出群聊”

8102年,一部微信社交雷区编年史 | SmartThought

相关事件:家长开跑车接送孩子上学,在班级群里被老师和其他家长教育一番,回怼反被踢出群。

雷区引爆点:有钱就要承受你的愤怒吗?

我们总是希望工资越高越好,经常参与转发抽现金红包的活动,偶尔幻想一夜暴富,总之是想成为富人;但当我们面对“我们想成为的人”时,我们却不由自主地变身柠檬精:习惯性地对富人的言论感到不满,甚至有毁坏富人奢侈品的冲动——这就是仇富心理。

面对富人时,人们会不自觉地进行上行社会比较,从而感到挫败;心理动力学的“替代攻击”理论认为,挫败感会使人们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有能力,但又无力迅速改变这一现状,只好将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发泄到另外的替代物——富有的人身上,哪怕富人们什么也没做错。

整个8102年 “语音消息:59s”

8102年,一部微信社交雷区编年史 | SmartThought

相关事件:微信语音功能拯救了不方便打字的情境,可是有些人对语音功能过分依赖,动辄连续几条50s语音的轰炸,让接收者抓狂,甚至希望微信推出“一键拒收语音”功能。

雷区引爆点:我听不清!也不想听!

原本是为了方便而设计的语音功能,却成了饱受非议的槽点,原因一方面在于语音消息并没有那么好用,一方面在于发语音这样的行为没有考虑到接收者的感受。

当我们看不到说话者的嘴唇运动时,我们就更容易听错或听不清声音的内容,从而导致信息传达不清;但语音又没有快进/定位开始点的功能,一旦某处听不清,只能从头再听,实在不能说是好用。

另外,不问接收者是否方便听语音,就直接甩一堆长语音过去,其实是没能为对方考虑的体现。只顾及自己的方便而没考虑让对方接收到足够清晰信息,也违反了对话的合作原则。

其实,以上这么多雷区总结起来,原因似乎都能归结到没能真正地理解和共情手机那头人

理解是一件很难的事。在我们从未见过某事时,我们很难想象这件事会真实发生,也就是“无知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但类似的是,我们一旦知道了某事,就很难想象这件事在未知者眼中的样子,“知识诅咒了我们”。有时,需要理解对方的成长背景生活习惯等等,才能真正理解和共情对方。

如果一时半会难以做到,那我们可以尝试不去臆测断言对方的动机,不强迫对方认同自己,而是只说自己的感受,并给对方更多可选项

比如,把“你不帮我点复活就是看不起我”换成“我希望你帮我点一下复活但是不帮也没关系啦”;

把“不喜欢A的人都是异端”换成“我喜欢A但是我不会强迫别人也喜欢”;

把“在吗”换成有话直说,把“(下班时间)收到请回复”换成“下班时间打扰真是不好意思(附上红包)”;

把“你开跑车会引起孩子的攀比心理,你换车吧”换成“我担心孩子看到跑车会有攀比心理,希望讨论一下怎样教育引导”;

在发长语音前先问是否方便、并在语音结束后给出一两句的总结……

是不是感觉好多了?

希望我们都付出真诚和理解,希望这些雷不会继续被引爆,微信不再成为雷区、战场。

参考文献:

Sonnentag, S. (2012). Psychological detachment from work during leisure time: the benefits of mentally disengaging from work.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2), 114-118.

鞠亮, 邹泓, 李一茗. (2004). 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 84-88.

谢雪贤. (2012). 大学生社会公正感、对富人的偏见及相关变量的关系研究. (学位论文, 广州大学).

金立. (2005). 合作与会话——合作原则及其应用研究. (学位论文, 浙江大学).

俞国良. (1999). 社会认知视野中的亲社会行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20-25.

Boston, D. (1977). Hearing lips and seeing voices. BritishJournal of Audiology, 11(3), 86

 

作者:木棉959

来源:微信公众号“S-Tech(ID:S-Tech1014)”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收藏
评论
返回
营销日历04月19日 更多
1882年英国学家达尔文逝世
2009年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举行
谷雨
加入圈子
全栈运营交流群
加入
抖音运营交流群
加入
小红书运营交流群
加入
视频号运营交流群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