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已经结束了,填志愿这件大事也来了,想要给出科学的建议并不容易,这一批年轻用户来了,app们接不接得住却是另外一回事。我去观察了下市面上做了高考填志愿策划的主流互联网产品。

又是一个六月,第一批00后在这两年陆续参加高考,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高考结束对于大多数人都不意味真正的“解放”。

无数过来人回头去看,高考可能会是最简单、最单纯的一件事,因为它只有一个既定目标——向标准答案看齐。

往后的人生会面临无数种选择,很多时候无法去判定它的对错好坏,但我们都希望得到最优解,填报志愿其实就是做选择的第一步。

80后报志愿的时候,互联网企业都还在萌芽期;95前的一批年轻人大多也没赶上移动互联网的好时光;95后以及00后这一群高考考生,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原住民。

无论是出于社会价值考量,还是试图在红利到顶的环境中赢得新一波年轻流量,互联网企业都应该抓住这次增长机会。

各路app自然都是做了不少策划的,尽管看起来都是在为考生提供学校、专业、就业信息的建议,实则却都带着各家独具特色的产品基因与内容调性。

一、选择

想要给出科学的建议并不容易,这一批年轻用户来了,app们接不接得住却是另外一回事。

我去观察了下市面上做了高考填志愿策划的主流互联网产品。

1. 百度和今日头条

作为工具资讯类app或者说信息流产品,百度和今日头条的逻辑基本一致,都试图利用大数据为考生提供信息服务,除了与第三方合作之外,甚至会导向第三方app,但这里我们只讨论各家app主战场。

在客户端,百度和头条都选择与高校官方合作,主推内容以视频为主,兼有文章和问答。

百度app在首页给到高考专题的入口,下列分为选院校、专业库、智能志愿和高考真题四个部分,其中院校信息抓取自百度百科,专业库中能够查看薪资甚至是男女比例的排序。

在今日头条需要主动搜索“高考”,出来的tab包括专业解读、大学排名、分数选大学等,同样提供智能志愿填报。

百度的做法是与高校官方、学科任课老师合作,甚至请到自家专家、工程师,推出一系列介绍学校和专业的视频。

百度一系列视频是具备一定干货的,高校老师倾向介绍学科本身和研究方向,而在百度工作的专家更侧重讲学科应用。两方面视频结合起来看,有助于考生从整体来了解专业全貌。

但视频有它的缺点所在:百度每一个视频的长度都在1小时左右,对于面临人生关键决策的考生来说,不能说花费1小时不值得,但本科志愿填报正式时间往往只有4-5天,这样来看,观看1小时视频就是相当高的时间成本了。

相比之下,头条的视频推荐相对优化,能看出这是与第三方合作的结果,时长大概在10分钟左右,观看成本较低。

但两家的视频都有一些问题,缺乏关键信息指引,没有概括重点和标注时间节点,不利于考生快速查阅和记录笔记。

如果时间充裕,从高考结束后立马开始进行志愿准备,视频其实都是不错的选择,但如果本着效率第一的原则,毫无疑问首选文字。

在内容方面,百度利用百度知道,提供一些专业性问答,但百度知道是一个全靠百度流量制成的问答产品了,其回答质量并不够高。而头条则利用强大的推荐算法,给考生推荐内容,但这种基于算法的推荐,有时会出来一些噱头十足、情绪导向、过于片面的内容。

让百度和头条官方主导去做内容,并不是他们的优势所在,这些策划更多做到了“形”,但没有“神”。

2. 知乎

反观内容类社区,则是另一种思路。这里我以知乎为例来聊一聊。

作为问答类社区,知乎各种领域的答主经年累月的知识、经验以及认知分享,共同撑起来了庞大的虚拟资产,就这一点来看,不是一蹴而就的热度策划所能比拟的。

从底子来看,知乎优质内容够多、够有价值。对于高考生而言,用户有身份标志,比如工作经历和身份认证,另外,根据内容贡献标记出的优秀回答者也是官方的一种背书。

产品和内容策划方面,知乎也有一些动作。为了帮助考生填报志愿,知乎在开屏首页给出引导,主动搜索“高考”后,会有高考专题页出现,从选城市、选学校、选专业,甚至到高考失利,都有一系列问答。

有些问题其实几年前就有,但现在来看回答质量依旧很高。

在这件事情上,知乎区别于所有平台——不是紧追热门,而是展现过去八年的内容积累。

另外,知乎也在利用强运营的方式,推出高考志愿主题的知乎圆桌,利用精选的方式推荐给考生和家长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和回答。

知乎的高考专题视频主打“过来人”的概念,比起百度和头条与高校官方的强合作,知乎更注重真实经历和经验的分享。

但有一点可能是知乎自己也没有想到的,这里不仅是过来人怎么说,还包括客观的第三方怎么看。比如说,对热门专业的追逐真的那么重要吗?这里会有专业hr的看法。

作为一个内容社区,知乎真正做到多形式,回答、文章、live、付费咨询应有尽有。拿live来说,以音频为主的live似乎没有视频那么洋气,但主讲人的身份背景介绍、讲座简介、内容大纲等信息都非常完备,这是其他平台都很难做到的一点。

道理不难想,为了追赶热点,势必时间仓促,几乎只能完全寄希望于主讲人,平台花在前期沟通和后期审核提炼上的时间将大大缩短。

但别忘了,知乎live早在16年就推出,关于志愿填报的live并不是今年才有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后来者能看到评分信息,这是最能降低筛选成本的方式之一。

应该说,工具入口和内容社区各有优劣。就像旅行一样,你可能得去一个城市的制高点俯瞰,窥一下全貌,但要了解一个城市的文化和肌理,还是得去和这个城市里的人交流。

综合来看,工具类型或信息流App做高考策划有形,再借助内容类社区进一步答疑解惑,也许是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一个整体路径。

二、探究

归根结底,填报志愿这件事情还是要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根本痛点说起。

或许有人认为,年轻一代比80后们掌握更多信息,大城市长大的孩子会比小城市掌握更多的信息。整体来说的确如此,但要具体到人生规划和专业选择,倒也不见得有多么大的优势。

有上海的朋友在08年歪打误撞进入一所名校的计算机专业,在世俗眼光中这是命运眷顾开了金手指。三四年后开启的互联网热招,几乎每个人都能拿到其它专业羡慕到眼红的多个offer,起薪动辄达到20w-30w。

但事实却是,那时计算机专业生源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学科竞赛的佼佼者,二是被调剂的考生。大神们无需老师来教,自己开始写代码,这位朋友陷入了绝望,最终选择转专业,毕业后投身文化艺术界。

那么信息互联网时代能够让00后们进步吗?第一批90后大概是在小学或初中拥有家庭电脑,上了大学才有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相比之下,00后几乎是在电子设备陪伴下长大,似乎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他们理应有更多个人意志,但事实也并非如此。

这怪不得他们。18岁以前,几乎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三点一线,学校、家、补习班(可以任意替换成宿舍、食堂)。为考生们提供咨询时,常常得到的回答是“我不知道想做什么”以及一句反问”有什么推荐的专业吗”。

此前,出于兴趣,我做过一份小规模、有225人参与的调查问卷,包括107名应届高考生、118名本科以上以及已经工作的群体。

有97人主动提出对高考填报志愿的建议,其中最为代表性的是,26人提到兴趣很重要,具体一点则表示高中就应该去思考这个问题,早点明白自己喜欢什么并合理进行规划,这样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会简单很多。

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个人意志比单纯的追求热门更加重要,但这需要家庭有意识地引导,不仅是从小对兴趣爱好的培养,还包括对整个世界的有意识探索了解。

可这一点对普通家庭来说太难,就算工作后进入社会,30岁左右的人也未必知道自己真的想要什么。

因此,对于填报志愿而言,在短时间内做一些测试、寻找最大程度发挥自己优点的专业,同时考虑就业前景,就是一种稳妥的选择。但明智的选择来之不易,报志愿比高考本身更加艰难,也更为重要。

结合问卷的几个问题来看,往后对学校、专业的满意程度与填报志愿时了解到的信息量和准确性呈绝对的正相关:

  • 18.64%的人对学校、专业的满意程度超过 85%,因为他们认为学校专业基本符合预期;
  • 另外18.64%的人认为自己的学校、专业与预期差距非常大,他们对学校、专业的满意程度为31%;
  • 此外,还有10.17%的人在填报志愿时基本没有了解过学校、专业情况,他们对大学的预期是空白的,因此他们对学校、专业的满意程度只有25%。

这几年,”城市、学校和专业没有想象中重要“的言论似乎变成了政治正确,实际上是一碗毒鸡汤。

一句没有说出来的前提是,如果选择、决策错误,那就尽力通过个人努力力挽狂澜,可这其中的沉没成本并非每个人都能承受。

从填报志愿起作出相对更合理的选择,难道不是一种更好的方式吗?

三、思考

不过,即便有这么多App,他们或许擅长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但人生选择不是由大数据和机器算法决定的。

填入分数、名次,然后获得智能院校推荐,甚至还能看到各行各业的薪资排序、男女比例……

听起来很智能,但这真的明智吗?

在填报志愿或者说人生选择这件事上,大数据并不能够提供个性化指导,或者说,大数据不会告诉你薪资高的行业,代价是什么,可能是没日没夜的加班甚至通宵,可能是看起来高大上的银行需要坐三年前台。

城市、学校、专业、科研、就业……每个考生和家长看重的东西不一样,重要性也有先后之分,落到解决方案上,还是在于人。

一种说法是,长辈的人生阅历和见识已经不足以指导这一代人,对于非一二线城市来说尤其如此。

那种传统的熟人之间的连接,在互联网时代的2019年的确已经不再奏效。父母、亲戚以及他们的同辈人大多会出现信息过时、对新兴行业不信任的问题。

换句话说,父母自身的知识储备,哪怕再加上他们的关系脉络,都不足以支撑起为这一代00后填报志愿、出谋划策的诉求。

与其依靠父母长辈,不如选择同辈的信息渠道,校友群就是一种提供信息的方式

不过,这类群会出现活跃成员年龄偏低的问题,大多是大三以下的在校生比较活跃,可他们缺乏工作经验,只能提供学校和专业信息。

在这种群中,获取信息的方式是群内或一对一的聊天,时间成本过高。同时,志愿群需要经营管理,一旦核心成员毕业、工作,整个群就会缺乏引导。校友之间通过高中作为纽带,但无义务提供不间断、持续、具体的点对点帮助,更何况每年高考志愿填报都会与大学考试周重合。

由此反观,知乎提供的信息更加全面,它不只在做一个高考专题,而是能够提供全路径的解决方案。高考填报志愿只是一个切入点,但从城市、学校、专业选择,到就读体验、实习、校招、工作,你可能只有在知乎才能够找到相关联的一切。

高考志愿的填报、选择没有对错和高下之分,针对同一个问题,每个人给出的回答和解释也有所不同,知乎从来不会提供一家之言,而是多家思辨,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标准答案。

先通过学校、老师了解志愿填报规则和技巧,利用百度、今日头条等工具或资讯类app了解概况,再通过知乎这样的内容社区听取一些个性化建议,也许是比较科学的组合。

对于这一代00后而言,重要的是他们在多年后回头,能够说自己填报志愿,是在了解充分信息的情况下作出的第一个人生重大选择。也许并非最好、最正确,但这是18、19岁的他们尽力做出的最优抉择。

 

作者:吴怼怼,微信公众号:吴怼怼(esnql520)。资深媒体人,专注互联网内容、品牌与公关领域个性解读。

本文由@吴怼怼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收藏
评论
返回
营销日历03月28日 更多
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加入圈子
全栈运营交流群
加入
抖音运营交流群
加入
小红书运营交流群
加入
视频号运营交流群
加入
公众号运营交流群
加入
APP网站运营交流群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