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互联网以后,大家都会发现信息的获取越来越方便,但同时也会发现,信息过载的问题更加严重。人接受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信息不管理,越来越多只是噪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作者从自身实践出发,总结分享了相关方法,希望对你有用。

今年我发现我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儿,是拿手机看微信,被手机“绑架”的更厉害了;第二是觉得公众号上的文章越来越没营养,刷完1个小时后,觉得脑海中好像什么都没留下,尤其是一个热点爆出来,连翻两三页都在讲一件事儿,比如大火的《三十而已》或者谁出轨了、离婚了。

两种都是不太好的体验,我一下子取关了不少公众号,也退了不少群,让我的微信变“瘦一点”,让它离外界更遥远一点。

这个时代,获取信息太容易了。每一天,我们都被无数信息轰炸,微博、微信、知乎、各种门户网站……一天下来,看似我们读了很多文章,了解很多”知识“,但是静下心来问问自己,真正记得和掌握的东西能有多少?让你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或者与人交谈脱口而出的又还剩多少?

面对这种场景,不自主变得信息焦虑,它还给我一种错觉,如果我了解信息少一些,我就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和感知不到时事。一切让我混乱的、我无法掌控的人、事情或者生活容易让我烦躁。

相反的,按照我的期望有条不紊的进行,会让我心情大好。大家都说我自律啥的,我一天的生活节奏非常固定,6点40起床,7点半吃早餐,9点30下班回家等等,内核原因是我喜欢有节奏的生活,我希望我的生活被我掌控,而不是生活匆匆忙忙追赶着我。

有点扯远了。话说回来,前面提到的信息焦虑,我是通过写作来解决的。在我看来,信息不管理,越来越多只是噪音,并没有让我觉得我拥有了很多知识的感觉。通过写作,让我很好的把接收的过载信息内化成为了自己的“本领”。

过载信息如何内化成自身的本领?我们来看看信息-知识-能力-分享的过程。

漏斗图分为四层,自上而下,人脑思考程度由浅入深。

一、信息

信息就是你从互联网上、生活中四面八方主动或者被动接受到的声音。有些人其实是区分不了第一层的信息和第二层的知识的。

举个例子,你的领导告诉你,你哪个地方做的不好,你应该要提升什么,或者你欣赏的一个产品大佬在一篇文章中说应该怎样做产品……在过去,我第一反应是知识,是真理。尤其是对我领导说的话不加思考的深信不疑,会马上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但是现在,我把此类列为信息环节。

信息和知识最大的区别是受众群体的不同。信息可以传达到任何一个用户身上,但是知识的具备却只能因人而异,同样的东西放在你身上是你的知识,但是换个人对他来说就不是,甚至是负担。比如做C端产品思路就不太适用在B端产品上,比如你所在公司的环境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可能不太适用在另外一个人的公司环境。

二、知识

知识具备可应用性、可体系化、可描述性、可复制性等特点。

从信息到知识的过程,我称之为内化,指我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使知识成为人内在素质的一部分。用大白话来讲,就是把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自己是可以拿来应用的,可以解决自己实际问题的。如果对自己的实际问题没有帮助,那还是称为信息,不属于知识。

所以从信息到知识的过程中,有一项关键的素质——批判性思维。具备批判性思维,更能有效把信息内化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有更深的洞察力,否则,过载的信息只会让你越来越焦虑,让你听了很多道理,依然没法过好这一生。

三、写作

写作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是很有效的一种途径解决信息内化为知识的过程

我每天上班会提前1小时左右到公司,晚上一般也会预留半小时左右来整理一天获取到的信息,叫做当天碎片化知识的整理。到周末大多数时候,也会预留一天把一个星期接收的信息,如领导的建议、微信里收藏的文章、工作上的感悟或者生活上的情绪,整理输出一篇公众号文章,是把一周接收到的信息内化。

这个过程并不轻松,反而很痛苦,因为脑海里信息太多了。

我要去伪存真,我要归纳总结,我要从零散的血肉到组成骨架再提炼中心论点,我要把内心看不见的情绪变得可视化被展示。

信息内化为知识其实成本很高,不仅仅是时间和专注力的问题,写作的人会懂得,越好的文字越耗损身心,因为是进入到了内心的里层,去聆听自己心流的过程,需要绝对安静和孤独的环境。

但我必须要去做这样一件事情,深层次的原因我还没找到,也许是我太懒了,不想活在那么多的声音中,不想活在周围人都告诉我应该怎么做的声音中,只想找到一个我自己认可的观点。

今天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产品经理需要的素质是:创业、求知、联想和擅断。明天我又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产品经理需要的素质是:第一性原理、洞察力、抽象思维、系统思维。那产品经理到底需要的素质是什么?我开始迷茫了,不行不行,我没法接受这样的结果。

那就自己思考总结下吧,根据自己接受到的这些四面八方的信息,认真地、沉下心地结合自己实际工作经历提炼让自己认可的产品经理需要的必备素质到底是什么。有了自己坚定的信念,内心的核稳定了,噪音就不容易侵蚀自己,我其实就想靠那么几个道理过好这一生。

经过多种工序加工得到了自己写的文章,当之无愧是自己的知识,可以实际应用,可以构建知识体系框架,可以向他人陈述自己的观点、沟通和交流。

四、分享

获取到这些知识以后,有两个特别大的作用:能力和分享。你把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变成了你可复制的能力;你把知识分享出去,知识具备了可传播性。

比如我从《腾讯产品法》、《首席产品官2》两本书中习得的项目管理能力,再加上leader 亲自教授的提炼出一份适用于自己的项目管理能力,此后做项目都按照这个套路来,越来越轻松。

我把自己周期性总结的知识写成了公众号文章并发表,知识就具备了可传播性,收获了很多意向不到的好处。

话说回来,互联网每天产生海量的信息,无形中降低了很多人接收信息的门槛,拥有信息-知识-能力-分享的人通过有效识别和长时间积累会越来越轻松;而缺少批判性思维或者没有“头脑分析”的人在海量信息中会越来越焦虑和迷茫,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会产生越来越大的鸿沟。

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的大脑每天都在吸纳和处理各类不同的信息,被各种大大小小的事项所打断,专注感愈加珍贵。

我不需要去做多么宏伟的事情,但是每个星期抽半天写写文章,清空大脑便能让我满血复活。

房子每周需要抽空打扫,大脑也需要定期清理清理。给我们的大脑降降噪,在喧嚣热闹的互联网中;找得一份宁静,在不同性格角色的人群中,找到真实的自我。

 

作者:花开不败,微信公众号:涵小仙女,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文艺女青年一枚,白天工作,晚上码字,爱美、爱跑步、爱旅行,愿我手写我心,余生不将就。

本文由@花开不败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1. 作者文章写的很好,学习了。

  2. 心理学中有个虚假同感偏差,即你的喜好会影响你的估计值,在工作中,团队成员的喜好往往也会导致不同的策划方案的落地。比如我们团队几个成员都喜欢直播,觉得办直播的转化率一定不错,于是做了一个关于直播的策划营销案。但在实际过程中,我们通过数据发现这个直播和我们用户的契合度较低,后续做了试点投放,最终数据也验证了确实存在虚假同感偏差。用心理学知识发现一些陷阱,可以帮助工作有效开展。

  3. 已经发文章转发到公司微信群了,也让大家学习学习。 :???:

  4. 受教了

  5. 搞不清做运营分那么多职位干啥,用户运营、内容运营、渠道运营、新媒体运营、活动运营、用户增长等等。。。都被这各大招聘平台给引导坏了。。。我觉得把,本身做运营就是这些模块都要做的。分工太细反而做的更差,毕竟这是一个系统性的活。 :idea:

  6. 五年运营人,前来报道!

  7. 说到心坎了,在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在这里找到了思路。

收藏
评论
返回
营销日历04月17日 更多
1919年卓别林建立电影公司
世界铁哥们儿日
世界血友病日
1925年武术家黄飞鸿逝世
加入圈子
全栈运营交流群
加入
抖音运营交流群
加入
小红书运营交流群
加入
视频号运营交流群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