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帅”式快餐电影中,寻一个对话的出口
在“三分钟带你看完xxx”的电影解说宇宙中,这样的解说仿佛料理包预制菜,味道雷同不说,还有种说不出的怪味。但当我们的生活被纷至沓来的信息流搅得天翻地覆时,突然发现,这样的“料理包”也未尝不可?接下来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电影解说的世界吧。
「人性的思考在语义简化中弥散,审美的表达在剪辑拼凑中失语。」
“注意看,这个男孩叫小帅,他正在对蟒蛇发牢骚”。
如果没有画面的配合,很难猜到这是在短视频解说中,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开场。
(某音中对《哈利波特》的解说)
在“三分钟带你看完xxx”的电影解说宇宙中,没有拗口的外国名字,也没有渐进的铺垫与悬念。
第一秒,你被魔咒般的“注意看”强行捆绑住视线;接下来的十秒,你准备上滑的手指便会被这部电影中最吸睛的场景牵绊;而剩下的169秒,“小帅”便会将这部饕餮盛宴光速灌进你的胃里——不论你能否消化。
对于电影爱好者而言,这样的解说仿佛料理包预制菜,味道雷同不说,还有种说不出的怪味。
(网友对影视解说的评论)
但当我们的生活被一趟趟通勤、一条条“收到请回复”切割成碎片,被纷至沓来的信息流搅得天翻地覆时,突然发现,这样的“料理包”也未尝不可?当碎片化的江河滚滚而来,谁又可以保证自己独善其身呢?
一、“小帅”除的是“最大公约数”
如何将一部长达两三个小时的电影浓缩成三分钟,很简单,除以“最大公约数”。
就像小学算术题一样,在对分数进行计算之前,首先要做的便是“约分”。
电影的叙事手法在三分钟解说面前变得无足轻重,去掉一切的修辞,砍去干扰主线的“细枝末节”,最后剩下的只有“主谓宾”式的故事情节串联。
与以往的电影解说不同,在“小帅”式解说中,“个性化解读”成了累赘。他们既不需要像B站知名影视解说“谷阿莫”一样,用独特的台湾腔和无厘头的比喻来彰显独特性,也无需和影视解说up主“小片片说大片”一般,在情节中融入网梗与笑点。
(up主“谷阿莫”对影视的评论)
千人一面的“小帅”不评论电影,他们只是故事情节的搬运工,用最为“白描”的手法,解说最主干的剧情内容。在这180秒中,仿佛掺杂进一句个人化的评论,都是对时间的亵渎,就连声音也是如出一辙的AI合成。
(电影解说配音的“秘密”)
“小帅”们对电影叙事解构,打碎电影艺术的氛围,呈现“平铺直叙”的流水账。
不论是扣人心弦的悬念,还是精心穿插的铺垫,都被一股脑地倒进绞肉机里,轰鸣过后倒进相同的模具。
解说者往往会先抓取电影中最具刺激性的画面,用于招揽眼球。“妇人们拖出一个金发女人,疯狂地撕扯她的衣服,只因她长得太美”,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解说的开场;“女孩打开手提箱,发现里面摆满了各种武器”,是对《这个杀手不太冷》进行解说的起始。
(影视解说中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接着,便紧紧围绕开场画面中的“主角”,快速梳理剧情。在单一的线性叙事中,事件的起因、开端、发展、结尾都赤裸裸地依序出现。
最后一个步骤,也就是提取灵魂的一步——对人物进行“编码”。角色标签化的过程十分直截了当,女主角统称“小美”,男主角则是“小帅”,小打手是“卡米拉”,反派女是“大漂亮”。
而已经习惯这种叙述方式的观众,可以很默契地解码“小帅出去给小美过生日,和同伴大壮先偷袭了一个佛播勒,小卡米拉瞬间饮恨西北”。
(网友对影视解说代号的“玩梗”)
在语义的流通中,“高效”是三分钟看电影的最高追求。但作为“文本盗猎者”的影视解说,仅仅掠走对观众而言“有用”或“愉悦”的东西,自然难免造成电影文本的浅薄化。
在这种观影模式下,看不到鲜活立体的人物,也品不出场面调度的审美意趣,只余狼吞虎咽后的机械饱腹感。
二、用最低的门槛“试吃”影视盛宴
嗦别人吃剩的骨头,还有营养吗?
或许,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三分钟解说电影”并非用于摄入营养的必需品,而是用于佐味的“电子榨菜”。
(用来下饭的“电子榨菜”)
在追求高效的当下,付出最少的时间成本,获取最多的信息资源,成为不少人的共识。
这也印证了施拉姆的“或然率公式”,即媒体选择的概率(P)=可能得到的资讯收益(V)÷需要付出的努力(C)。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受众总是选择最不费力的方式。
而“三分钟解说电影”提供的“试吃”服务,则是降低试错成本的好机会。
对于想看又不敢看恐怖片的人而言,电影解说的方式,稀释了电影中的惊悚元素,而机械的配音则冲淡了影片所塑造的窒息感。如此,既避免了付出情绪成本,又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理。
(网友分享恐怖影视解说)
同理,有时观看经典影片的解说,仅仅是为了唤醒曾经的记忆;或者基于对“烂片”“雷片”的猎奇心理,产生了解剧情的冲动。观众并不愿意为满足对奇葩剧情的好奇心,付出较高的时间成本。由此,“三分钟解说”成了最为经济实惠的选择。
(用于“排雷”“解压”的影视剧解说)
与此同时,在观看解说的过程中,观众满足了自身的代偿心理。白话的解说降低了知识获取的准入门槛,观众亦可沉浸于“这个电影我看过”的自我收获感。
并非所有的观众都有较高的审美素养与理解能力,部分经典电影对其而言难免艰深晦涩。相较于商业片,意识流电影《蝴蝶效应》、历史片《末代皇帝》等,都给人以“可望而不可即”之感。影视解说在其中的辅助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不同的文化语境,有时也会成为理解部分冷门小众影视的门槛。某音热播的印度神话剧,讲述的便是印度宗教故事中,“小象神”“湿婆”“毗湿奴”等等错综复杂的关系。对于鲜少接触宗教文化的观众而言,这样的解说未尝不是接触“冷知识”的一种方式。
(某音中的印度剧解说)
对电影文化的稀释,既是规避风险的精打细算,亦是文化消费降级的替代性满足。
三、碎片化的生活容得下一部完整电影吗
但“低成本”“低门槛”所带来的速食产品,总难以避免囫囵吞枣之嫌。
在加速化的社会中,时间在不断萎缩。只要打开手机,扑面而来的就是高速轮转的信息流。若是几小时没有更新下一部的解说,便会出现催促更新的网友。
“三分钟影视解说”成了工业化时代的一条产业链,同一电影解说MCN旗下坐拥全网成千上万个账号,前仆后继的解说者复制着流量变现的神话。
(影视解说的收益讨论)
“碎片化电影”“碎片化阅读”,如同标准化生产、价格低廉的料理包一般,成了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而高速运转的社会机器,就更难以容下一部完整电影的播放了。
完整的观影体验被各大自媒体APP的消息提示分割,不断辗转的通勤占据私人时间,剧情悬念的揭晓被老板上司的工作电话打断……
这时,“小帅”的出现似乎显得很合时宜。
(无处不在的“碎片化”)
在信息迭代迅速的麦当劳社会,主动迎合短视频的传播模式成了不错的选择。“小帅”们不仅为社畜节省了宝贵的时间成本,还填补了他们生活中的缝隙。
但即使“碎片化”在当今任一领域都成为普遍状态,也并不说明人们就不渴望完整。
流水线式的“小帅”千人一面,尽管剧情各有不同,其内在的价值观却被一再简化。人性的思考在语义简化中弥散,审美的表达在剪辑拼凑中失语。
(三分钟读完《百年孤独》的影视解说)
好的电影永远无法用三分钟来阐释,小帅也没办法与观众产生心灵的沟通。影视艺术本就是“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观众与影视作品应是相互对话,才能生发共鸣。
而对艺术与美葆有期许的我们,仍愿意在夜晚席地而坐,就着星光,细尝电影中的人间烟火味。
作者:蛙蛙日记
来源:微信公众号“知著网(ID:covricuc)“
本文由 @知著网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已经发文章转发到公司微信群了,也让大家学习学习。
道理懂的不少,做的却不好。核心原因还是在于压根就没有听懂和理解对这个道理,以及没有花时间和功夫去验证道理。很多道理都需要验证几次几十次才能成为真理。感谢作者分享。
“你的头怎么像机关枪一样?” “?” “秃秃秃秃秃秃的”
优秀,值得我敲下键盘留个言!
很实用,似乎马上就可以用在工作中了,感谢作者。
唉,做运营真的不容易
刚从产品转运营,我是不是掉坑里了,看了这些文章,感觉做运营比做产品更难。事更多事更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