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运营行业门槛低,天花板高,所以吸引了各行各界的人踏入运营这个行业。同样也有人因为对运营未来的发展状况感到迷茫而劝退。所以运营人的未来到底是什么?下面这篇文章作者为我们分析了运营这个岗位究竟是什么样的?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浅聊一下运营人的出路或者换个说法,运营的未来是什么?

“我做过活动策划、写过文案、搞过社群、做过直播……,但干了三五年下来我仍然感觉不知所措。最近去求职,似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案例。简历投出去没回应,面试又等不来结果,已经躺了三个月,我好焦虑。”

这是目前在“大裁员”环境下,不少人的生存状况写照。作为一个失业许久的,自诩自由职业的人来说去谈这个话题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那就展开说说吧……

一、运营岗位生存现状如何?

虽然我的观点是,无论哪种岗位哪种职位,其实都是在打杂,只不过打杂的范围不太一样。

对于技术性的工种如程序员、UI设计师、插画师这些岗位,他们的产出是一种很具象的,可以被称为“作品”的存在,如APP、如一整套设计全案等等。而对于非技术工种,典型如运营,运营的产出实际上是来自于一套系统运转的效率提升,通常是过程指标与结果指标的产出。

大部分运营所做的事情,几乎都是在维持这套商业系统的运转,只有在系统结构中找到杠杆点,做出一两件大幅增长的事情才可被称为案例。只要这个没有出现,那么运营的价值就不会被看见和认可,这个就是特别残酷的现实。

运营很重要,但也不重要,这个是我认为比较悲哀的地方。因为当系统优化到来时,作为老板肯定优先考虑的是,以最小的成本维持住即可,如果不能大幅增长,那么就一定要进行瘦身。所以裁员名单里运营永远排在前头。“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产出四个人的成果”,这是对运营要求的真实写照。

二、运营岗位会长期存在吗?

我记得前几个月韩叙说过“运营就是人工干预”,这句话我觉得说的特别在理。

此前我也有思考过这件事,我得出的结论就更粗暴一些:

当一个系统趋于稳定,能够拥有足够高的运转效率,就是运营被标准化,运营岗位被淘汰的时候。说人话就是,当某部分需要人工去运作的流程能够被机器、被算法取代的时候,就是在这个流程里的运营岗位被干掉的时候。

运营岗位最吃香的时候,就是各大公司开始跑马圈地需要开疆扩土的阶段,其次是构建企业运转系统的时候。

也就是我作为老板,我要人带兵打仗管控粮草,我需要初步建立体系的时候,于是我就会把厉害的人招进来,把他的能力尽可能的sop化,然后让这个人把团队带出来,最后实现稳定运营阶段的时候,再把这个贵的人干掉。也就是“一将换三兵”,或者把这个人再放到新项目去开疆扩土,循环往复。

举个最直接的例子,某最出名的在线出行公司在跑马圈地的时候,招聘了大量的运营,当他们搞定了一个区域的运营,使用机器系统之后,就会取消掉地方运营中心,逐步收归回总部,这个时候就会大量裁撤运营。不仅仅是打车行业,买菜团购的行业也是如此。

所以理论上只要不断诞生新公司新业务新行业新产业,需要人工的地方,就会有运营的一席之地。

三、运营天花板究竟怎样?

我曾在朋友圈里吐槽过那些专门干培训的人,动不动就是运营门槛低天花板高。但他们只说天花板高低,却不说同个位置的比例。我随便瞎说一下哈,根据我的了解。如果说同样月薪20K以上,产品的数量可能是3个人,而运营可能只有1个人。虽然这个比例不是很准确,但是根据我身边了解下来的情况差不多是这样。

然后在我与张亮的直播对话中,我也问过一个问题,“你见过年薪千万的运营吗?”我得到的回答是“没有”。如果说已经到了年薪千万这个程度,基本上不能再以我们常规理解的“运营”去定义这个人了。

四、运营人未来有几种走向?

目前来说,但凡做运营到一定程度的,最后都比较容易走向创业。相比产品经理,运营人对生意这件事的理解会更全面一点,因为自己打杂的时候基本都接触过。但做成一门生意,和做大一门生意这件事上,产品经理会更好一点。当然这只是我片面的观点哈。除了做一门小生意,运营人另外的一部分人就比较容易跑去做自媒体、个人IP等等。

五、自由职业、超级个体户、商业自由人真的是一个出路吗?

我记得老黄来上海找我的时候我有聊过这个事情,我说我忘记在哪里看过一个数据,也就是美国的自由职业者,占所有打工群体的30%,国内大概在5%左右,未来会有比较大的增量空间。虽然想不起来哪里看到的,但这个增长趋势是可以感知到的。

但我认为,自由职业、超级个体、商业自由人这些的增长,离不开一个基本前提。也就是产业的丰富程度、以及市面上有足够多的个性化需求。因为只有足够多的企业需求,才比较容易支撑一个人持续往下走。虽然做C端可以赚粉丝的钱,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个太难了。首先是内容的持续产出能力,以及流量变现的路子就足以打退很多人。

所以我的观点是,这块的确会有增量,但不会成为主流

六、运营人说的沉淀究竟指什么?

如果你过去做过了很多事情,那么其实就是找到你为什么这么做的“参照依据”,比如典型的写一篇公众号要用几号字体,是为了XXX。比如我选择以“数字+对比”来起标题,是因为这样写能提高打开率,过去的几篇都验证了这个结论。

类似于这些,包括你的工作流,判断标准,最新的认知,更新后的结论,这些都是你的沉淀。有的人不是没有沉淀,而是没意识到自己有,然后加以整理,看不见就等于没有。而另一些人,从来都是领导告诉我这么做,所以我这么做,这些人就是真的没啥沉淀。

七、对当下运营人有什么建议?

之前直播的时候,有不少同学感慨自己好像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或者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我提到了“游戏规则”这个词。那今天我想详细一点讨论这个事情。

1. 要客观地认识到,大部分人是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

也许你会说,我想要钱,想要名气,想要有知识体系这些的。这些是我们想要的结果,但并不算我们想做的事情,有的人终其一生也可能找不到,这个是很现实的。

2. 更多人的状态是,刚好有一份工作,刚好这份工作雇佣了你。

也许我们最开始可能在毕业之前都有幻想过,我毕业后找到的工作就是和我的专业相匹配,这份工作又恰巧是我喜欢的,然而这个概率太低了。但我们被时间推着走,有一份差不多能做的就先做着,做着做着就入了行。然后就变成了所谓的市场、所谓的运营、所谓的商务等等等。

3. 你开始接触了大量的工作,里面有你喜欢的,也有不少讨厌的。

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是打杂,打杂的过程里你逐步清楚了哪些事是有套路的,哪些事情是可以优化的,你也知道了这个岗位的升级路线。比如从专员到主管,主管到经理,经理到总监等等等。也许你可能还有其他想尝试的岗位,想要切换。于是我们就去各种疯狂学习,锻炼自己。

4. 你开始迷茫,想要向上突破。

除了前面提到的晋升路线是明确的,但是还是有很多规则不会明明白白的告诉你,没有人去总结,没有告诉你怎么做是对的。

这个时候我们很可能就卡在同个阶段里,反复挣扎,反复痛苦。如果我们不以第三方视角审视自己,那么换一份工作,还是会遇到相同的问题和卡点。

5. 知道自己在玩一个什么游戏

有的人止步于此,有的人先遵守规则取得话语权,再去修改规则,有的人则直接换一个游戏。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辞职创业,有的人自由职业,也有的人成为高管。

用一个详细的例子来说明吧:

比如当下我在从事运营,那么这条路径就很清楚,运营专员-运营主管-运营经理—运营总监—COO—CEO。如果这条路我实在卡在了运营总监这里,再怎么努力也赚不到更多钱,那么我就走横向策略,比如从教育行业切换到电商行业,从电商行业切换到新能源行业,只要能搞的定就走看看。

那么运营这条路子实在玩不动了怎么办?那就转行进入一个新游戏。

总的来说:我认为在职场的修炼,喜欢什么很重要,可以一直去寻找。但当下你处在游戏规则里,那么请先成为王者,让自己有切换赛道做选择的能力。所以如果迷茫的话,就把当下这个游戏先玩好。

 

作者:志忠

来源:微信公众号:“我和志忠是朋友(ID:yydszhizhong)”

本文由 @事现运营志忠 原创发布于运营派,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1. 说的很详细,涨知识了

  2. 作者其实可以写的更细致一些,这样落地性会更强,对读者帮助会更大。

  3. 顶! :cry:

  4. 营销服务型项目的创业最大的痛苦就是要当苦力,还要当着一群苦力的包工头。但好处就是腾挪性比较大,不行了就迅速调转方向,很灵活,不会有任何产品的拖累。如果我要是开局就做互联网产品比如小程序,APP,估计现在只剩骨灰了。

    受教了! :???:

收藏
评论
返回
营销日历12月06日 更多
圣·尼古拉斯日
2009年麦当劳叔叔麦克·波拉科夫斯逝世
加入圈子
全栈运营交流群
加入
抖音运营交流群
加入
小红书运营交流群
加入
视频号运营交流群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