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似乎是网红爆款的既定路线:从颇受追捧到被嫌弃避雷。从前火极一时的网红路牌也逃不过了,这意味着什么?又要如何摆脱旅游景点短暂的网红命运,长久维持其独特的魅力呢?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解读与分析吧。

「网友们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注在网红路牌上,将原本用作打卡的景点扭转成表达生活态度的中介。」

随着特种兵式旅游席卷当下,越来越多的旅游城市也使出浑身解数,希望创造出更多值得“到此一游”的地标打卡点,以此吸引一波又一波的游客。

其中,以“我在XX很想你”为代表性的旅游路牌在越来越多的城市生根发芽,甚至衍生出一系列新的特色路牌。像是“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上海”亦或是“想你的风还是吹到广州”,一时不禁让人怀疑,想你的风是不是踏上了筋斗云,吹遍了祖国神州大地。

在嫌弃网红路牌后,和旅途中的城市对望

而自带反骨属性的年轻人们,也通过自己的方式对这种“土味路牌”进行二次加工,于是乎便出现了“我在XX很想死”的揶揄场面。旅游景点究竟有没有特别想念某人不得而知,但众人对遍地皆是的土味路牌,却是忍无可忍。

在嫌弃网红路牌后,和旅途中的城市对望

(对我在XX很想你路牌的二创)

从一开始受到众人追捧,到如今遭到众人嫌弃,网红路牌终究没有突破网络爆款大多薄命短存的命运结局。面对着如雨后春笋般的新式网红打卡点,人们一边迫切地想要成为网络弄潮儿;另一边又在过度曝光中渐渐生出厌恶的情绪,奔向下一个“新的路牌”。

更迭的爆款景点与重复的营销手段让人不禁感叹,现在很多的旅游都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每座城市都打着很想你的名号,却画着同样的妆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我们又是否真正体验过这座城市的温度?

一、从被跟风到被嫌弃:网红路牌的短暂一生

早在2022年,便有网友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发布自己在重庆鹅岭二厂拍摄的“我在重庆很想你”的路牌照片。简约的配色加上顺口的文艺短句,使其迅速在互联网一路生花。随后,凭借着灵活多变的短句模板,各大城市争先开始出现“想你”路牌的身影。

原本的钢铁丛林因为一块别样的路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不少网友表示,想你一词有着别样的亲近感和氛围感。尤其在经过网友们精彩各异的拍照打卡后,想你路牌便从原本地域性的标志演变成了一种时尚的文化符号。

在嫌弃网红路牌后,和旅途中的城市对望

(各地不同的我在XX很想你路牌)

在各种要素的组合下,网红路牌营造了一种朦胧而失真的浪漫感。那些原本无法直接言说的告白和思念,通过一个具体的地标传递出了共识下的温暖和情绪。

相较于在朋友圈直接标识出自己所处位置的刻意,路牌将原本死板的文字表达转换成具有观赏价值的分享图片,还为当下所处的地理环境增添了一份别样的仪式感,从而满足了人们对于旅游打卡和社交分享的双重需求。

网红路牌的内容也正好契合当时疫情期间不易流动的现实情况,身处各地的人们用生动的图片表达出最直接的思念。加之社交平台的推波助澜,网红路牌随后向全国各个角落延伸,从城市到高校,最终形成了全方位的“想你”潮流。

在嫌弃网红路牌后,和旅途中的城市对望

(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想你路牌)

但好景不长,过于同质化的网红路牌犹如夏夜烟火,在短暂的绚烂后开始遭到各方质疑和嫌弃。很多网红路牌并没有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设置标志内容,同时也没有发挥路牌本身的指引功能,沦为纯粹的“花瓶”景点。

无处不在的网红路牌更是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审美疲劳。原本创意新奇的网红路牌在不断的复制粘贴后失去了最初的吸引力。随着打卡热潮褪去,人们对网红路牌的态度也急转直下。

原本简约温馨的氛围感沦为人们眼中的土味感。部分网友对路牌进行改造,于是便出现了我们所看见的“我在XX没人疼”等具有戏谑气质的反骨路牌。这种对原本爆款的重塑引发了另外一场情绪的共鸣,从而让网红路牌从原本的旅游地标变成了人们吐槽和表情包里面的常客。

人们用娱乐去参与对网红路牌的反思和批判。就这样一次又一次深度参与着新的一轮媒体奇观,上演了一出赫胥黎式的文化荒诞戏:没有人会拿起武器去反对娱乐,人们逐渐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文化而无法自拔。

在嫌弃网红路牌后,和旅途中的城市对望

(网友们二创的“反骨路牌”)

用荒谬的路牌取代矫情土味的路牌,用看似滑稽的语句取代原本温馨的氛围,网友们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注在网红路牌上,将原本用作打卡的景点扭转成表达生活态度的中介

“我在XX很想死”的路牌是反叛,更是对自己生活的揶揄和无奈。从备受追捧到人人嫌弃,网红路牌短暂的一生却折射出了当前很多人去热门城市旅游的共同感受:感觉去的每个地方都大差不差。

当每一座城市都近乎相同时,我们究竟是在不同的城市探寻同样的风景,还是在相同的风景里感受不同的城市?路牌是城市的缩影,城市却画上千人一面的妆容,让人好不得滋味。

二、从一次成功到无数复刻:现代旅游的千城一面

网红路牌的一生反映出,各地旅游景点的爆火往往意味着成功经验的无脑复刻。从一开始重庆打造网红城市,到随后大同小异的网红城市;从一开始文创公园的风靡到各地建造如出一辙的文艺景点。

地理学家雷尔夫曾提出“无地方性”的概念,他认为当代地方的多样化体验和认同感日益受到无地方性的威胁。各地的景点都呈现出一种“迪士尼化”,原本风格各异的地方正在被一种商业的复制、单调的借鉴所取代。

所以,当网红路牌一股脑出现在各地时,它的单调取代了各地原本的特色,让人觉得无聊透顶。

而近日大火的山东淄博,乘着疫情过后的旅游大浪潮,加之淄博烧烤的地域特色,更重要的是当地人淳朴的民风,使得淄博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成为了最新的网红城市。

事实上,成为网红城市确实造福了一些原本面临产业转型压力的城市,为其开辟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城市因为人的介入而产生意义,但城市又必须肩负供养的责任,想在保持初心和获得收入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并不容易。

与此同时,打卡网红景点的方式也为游客们提供了一种参与式文化的选择。从线上观看和聆听他人的经历,再到线下续写自己的感受,多重感官形成了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新式体验。

这突破了游客传统上只能欣赏、观看乃至于凝视城市的可能性,使得个体在城市旅行中的获得了更多的主动权。

当不同的游客在自己的社交平台发布与旅游城市相关的图文时,游客便被赋予了一重新的身份——我们都是某个城市的介绍者。尽管未曾像当地人一般土生土长,但同样体会了一种宣传城市所带来的自豪感。

像之前不少游客打卡“西安城墙”,人们用各种各样的媒介组合让这个网红空间不再是沉默的历史景点,从而转换成充满个人叙事特点和差异化的公共空间。外来的游客用宣传的方式使得这座城市与个人联系在一起,通过媒介实现了一场现代文明与古代遗物的对话。

这也意味着当代游客不再仅仅是一次性的消费者,更是全方位的参与者,如果旅游城市用真心相待游客,必然也会得到游客们真心的喜爱。但城市出圈所带来的流量往往也会暴露出当地更多的问题。

例如上海外滩的巨型玫瑰由于网图与实物遭到吐槽;云南大理之前凭借着慢节奏、古朴小镇的设定风靡一时,但随后屡屡爆出的坑骗游客现象也使得越来越多人对这座城市发出质疑;而像凤凰古镇、重庆磁器口这类打着“古镇”名号的旅游景点,更是逃不过雷同结局。

全国古镇千千万,清吧文创占一半。

目前风头正盛的山东淄博也正面临着游客量暴增所带来一系列挑战。这座城市究竟能不能保持初心,守住淳朴的当地特色,我们难以预知。

但可预见的是,各地必然又会刮起一股烧烤夜市的潮流之风,当淄博烧烤变成“网红”烧烤时,类似网红路牌的短暂一生是否又会重蹈覆辙?

想要维持住一个城市独特的魅力,这不仅需要城市管理者反思发展路径,也需要当地的经营者守住良心的底线,更需要每一位游客放下频繁“咔嚓”的照相机去更多感受每座城市鲜活的温度。

我在XX很想你的路牌已成历史,当我们背上行囊前往下一个短暂相遇的旅游景点时,或许去认识当地的人、经历与当地相关的事,试图去感受城市和个人的合拍,才能真正剥下网红的外衣,实现旅行的意义。

趁着春光正好,不如去和久未相见的地方再次重逢吧。

别光打卡的那种。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1]曾一果,凡婷婷.重识“地方”:网红空间与媒介地方感的形成——以短视频打卡“西安城墙”为考察中心[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29(11):71-89+128.

 

作者:驯暮

来源: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本文由@知著网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ixabay,基于CCO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1. 这一看,心里好受多了。

  2. 说的很详细,涨知识了

  3. 看完后感觉上了一堂课

  4. 写的可以说非常详细了,这些坑我也踩过。

  5. 几年前看过一篇文章,和这篇类似。当时没收藏,后来一直没找到。没想到今天又看到了。温故而知新。

  6. 作者的观点很有深度,文章的结构也很清晰,是一篇值得推荐的好文。

  7. 半个运营,欢迎点评 产品研发期:沟通能力,理解能力,用户画像,造势 产品迭代期:规划能力,用户分析,数据分析,行业趋势,关注利用热点,突发情况处理能力,数据变化应对策略

收藏
评论
返回
营销日历04月30日 更多
国际爵士乐日
国际不打儿童日
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
加入圈子
全栈运营交流群
加入
抖音运营交流群
加入
小红书运营交流群
加入
视频号运营交流群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