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没醉,文案醉了

导语:有急事时打车总是等不到,相信这是许多人日常生活的痛点。作者针对高德地图最近的放出的广告营销看到的改革成果发出感叹,又根据自己的经验切实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
最近,群里发出的几个高德打车海报,让人又重新关注起它。
为什么是重新呢,当然是之前有过体验,但是在与别家的比价中,动心的次数不多,所以慢慢就没怎么再打开。
那几天也是有急事,而且都是高峰时段。一直打不着别家的车,打着的又挺肉痛。正好看到群里说高德,就再次光顾了,没想到体验反转了。
就是这三张海报,群里人七嘴八舌。
有人说确实快;有人说特定时段是真便宜。
细细看了下海报,这「快人一步」的广告语,是一直都是还是现在调整的?
然后,「人人有折节」,好像是个活动吧?
主诉的文案,说了三个打车族的痛点。市中心是一处;下雨天是一处;早起床是一处。文案的用词都很排比,「快来打我呀」也很谐趣。
这三大痛点够吗?还是还有的没看到?
也是,挤到市中心想回时;一下雨车就集体慢一拍时;好不容易起来时,打车族都有感触。
可是,高德这两年,对内对外自己做了些什么功课呢?和别的平台竞争中,做了哪些调整呢?避了对手哪些锋芒,抢了对手哪些风头呢?如何营造出的快人一步的优势呢?这些深层次的内功,不扒拉出来高屋建瓴的说道说道,只靠这几个表象诉求点,是不是还是不能搏取核心优势认知呢?
就像我们玩游戏一样,只有多轮体验了,才能发现哪有Bug,才能提出用家意见。只是内部设计呢,内部人总看不到有些情境;只是外部抓取呢,外部人又只看表面,对你的平台上位并无助益。
所以呢,高德肯定是进步了。但是只靠这几个海报文案,和某个阶段的活动,还是不能直击头部竞争面,不能长久的植入人心。
这里,本号也深思了一下自己的用车体会,度量了一些高德的策略出发点,做了如下几个创作诉求:
常叫的车,一到高峰都不见了
不叫的时候不觉得,急叫的时刻才懂得:每分每秒无应答,是不是以前都错付了!
没人接单,再加价也白搭
它也问你:要不要再加一车型;你以为,加了就会来,可最后,放弃的还是你!
一键三连,总有一辆在附近
高德有梯价,一波又一波;但价差都无意外,关键是,它不负所望!
折扣再大,也抵不过下车计价
签到天天没拉下,红包领了一个又一个,可你还是没料到,三折后还有刺客!
行程越远,越显高德调度本色
近的都好说,远一点就磨叽;白挂了一堆平台,来的都没高德快!
作者:斯蒂文程
来源:微信公众号“文案包邮”
本文由@文案包邮 原创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O协议。
文章的结构也很清晰,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
讲的很透彻,例比通俗易懂,果然是高手
小时候

以为长大了
就可以不用看成绩了
没想到……长大了
要看业绩……
做运营太难了。
我刚进职场的时候,按照领导安排的任务完成,持续几个月后发现和同行差距很大,这个时候我意识到自己可能是青蛙效应的那只青蛙,把青蛙丢进油锅,青蛙是会跳出来的,而把青蛙放温水,青蛙是会被煮,所以我开始给自己寻求工作外的目标,尝试跳出舒适区,最终自己得到了积累。
作者是不是在大厂待过?
看完这篇文章,我对这个话题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作者的分析很有逻辑,很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