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喊“降本增效”就只会砍人头?那是把手术刀当斧头用!真正的高手,用数据把营销、产品、供应链的“隐形浪费”揪出来:砍掉重复投放、滞销SKU和无效补贴,省下的钱可能比裁掉1000人还多。跟着陈老师,用三张图、一套拆解套路,把“降本”变成“提效”,让老板看见利润,而不是简历。

“降本增效”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然而,却是做经营分析最怕的话题:

  1. 不知道怎么提可落地的业务建议
  2. 只会罗列收入,成本数据然后喊“要提效!”
  3. 看似做了一堆,收入还是不涨,成本依然高

其实,这都是平时习惯了割裂看数据,缺少系统思维的后遗症。打通业务/财务数据,很容易找到机会点。

📖 一、解题思路

第一:降本增效,增效远比降本重要!营销方式不对,几千万上亿费用泼水一样就出去了;产品选款不对,几千万上亿的货就积压在仓库卖不出去。这些才是真成本大头!但凡提效一点,比裁员1000人都管用!

第二:降本增效,销售端远比生产端重要!有清晰的产品定位,才好配置相关的材料/设计,不然盲目砍成本,质量下降/退货/积压在后边等着呢。

第三:降本增效,重点砍的是重复投入,是掩盖在“常规投入”“习惯动作”下的冗余成本,这些部分挖出来能极大释放资源。

所以,看数据要细,“整体”“平均值”不如“细分”“重新分类”管用。

📖 二、营销提效

营销费用是很多企业的费用大头。站在业务角度:有些营销就是赔钱换吆喝,有些必须考核投产比,因此需要细化费用类型,理清投产关系。

所有赔钱换吆喝的,都纳入“品牌推广”。这部分投入,经常和产品推广/活动推广重复投入,因此需市场部提供明细计划,如下图,具体看钱去了哪里:

这样好钢用在刀刃上,也能彻底解决“做品牌一半的钱都浪费了,但不知道浪费在哪里的问题”。

考核效果的推广,都纳入“效果推广”。这部分投入,也经常有浪费。常常是渠道,运营、产品部门各自投各自的优惠券,结果部分用户拼命薅羊毛,真正要流失的客户反而没领到券……

可以由经营分析部门牵头,建立统一的用户标签,梳理清楚各个部门投多少券

  1. 投了一堆活动,但用户不响应的,及时整改
  2. 同一客群,占了大量营销资源以至于毛利极低的,及时调整
  3. 被所有人遗忘,没有足够资源,同时还在下降的,及时补位

该控制就控制,该补就补,才是提效!(如下图)

📖 三、产品提效

上一款卖不动的烂产品,就是最大的低效。相应的库存积压、推广费损失、清货成本,都是结结实实的损失。当然,不可能保证每一款产品都大卖,但是提高新品成功率,避免盲目铺摊子,控制产品线宽度与深度,都是经营分析可以做的事。

比如,通过对产品品类、价格带、毛利高低做维度拆解,发现:

  1. 铺的SKU太多,动销率低
  2. 铺的SKU集中在某一价格带,自己抢自己生意
  3. 铺的SKU之间没有清晰的搭配关系,连带率很低
  4. 铺的SKU卖不动就打折,导致高毛利产品缺失。

这些都是典型“铺摊子”行为,会导致产品滞销与积压。

比如,针对新品,建立产品生命周期模型,监控:

  1. 上市后走势是否达成预期
  2. 与预定目标相比,偏离多少
  3. 与同期/同款相比,偏离多少
  4. 铺货/推广是否执行到位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新品,早期介入避免库存积压。同时总结不同商品经理,不同价格带/款式的新品成功率,及时发现有问题的商品赛道,压缩在问题赛道上的投入,才能真正降低无效投入,实现提效。

📖 四、供应提效

本质上看,供给端提效靠的是:

1、更大的产线+产品 → 摊平设备/软件成本

2、更大的采购量→ 向上游要让利

3、标准化/通用化部件 → 减少加工/管理成本

4、成本替代→ 砍掉客户不重视的材料功能

5、新技术/数字化技术 → 提高人工效率

所以,作为经营分析必须自己心里清楚:如果营销/产品侧依然是盲目铺摊子,需求随时变动,不集中打造爆款,那么供给侧无论如何都搞不掂。

执果索因,先做好营销/产品侧的分析,在减少需求变动率,提高爆款比例的背景下,再看供给侧:

1、生产计划完成率、及时率、合格率

2、标准成本的制定、执行

3、发货路线优化与低成本替代

就很容易推动项目落地。

综上可见,作为经营分析,如果只停留在收入、成本等结果指标和最粗的产品名称/客户名称维度,是无法深入业务细节,找到降本增效机会的,对销售、营销、产品、制造过程的了解非常重要。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接地气的陈老师】,微信公众号:【接地气的陈老师】,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1. 文章写得很有见地,作者的思考很深入,值得学习。

  2. 想要成为优秀运营人,太难了。 :roll:

  3. 顶! :cry:

  4. 看完这篇文章,我对这个话题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的分析很有逻辑,很有说服力。

  5. 作者的观点很独特

收藏
评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