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能够进行产品推广,促进用户使用,提供用户对产品认知的一切手段,都叫运营。”
那么,好问题来了,理论都懂,我们到底要如何从0-1搭建初创公司/新产品的运营呢?
结合自身几年运营职场,多个从0-1打造产品用户运营线的项目经历,今天为大家来做拆分,从0到1搭建运营体系的那些事儿!
一、确定当下要什么
背景:18年我所在的K12初创团队,不加公用的研发人员,产品运营教研总计15人团队,脱胎于原上市公司(toB业务),新成立的C端学业测评业务。
即:除了人员,产品、流量一切都是0的状态。
需求:卖客单价399的学业测评。
产品形式:纯线上老师对学生进行,1V1语音/视频指导分析。
比如:拿到学生的数学试卷后,会进行专业的测评分析,得出:你哪些环节薄弱,后期需要怎样增加练习,进行提升……
面对这样的一个运营需求,进行粗略分析后,果断拒绝。
没有用户,没有背书,啥都没有直接上399的产品,这个阶段很明显是从1到10,目前更主要的是从0到1的搭建。
用产品发展阶段图分析来看,市场的目标用户对整个学业测评产品还不了解,是处于引入期的前期,而不是直接进入到成长期。
同时我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明确自己的目标人群,不仅是要做到真正的“明确和清晰”,为了防止从 0 到 1 的过程中,没抵达 1,刚到 0.5 就歇菜了,我们还要做到顶层设计,做到预设不同时间、不同阶段的目标人群应该是什么样的。这句话什么意思?
要知道,要想保持一个长期的、从 0 到 1 的增长,在不同的阶段,你定位的“目标”用户理应也有不同。
这一方面是因为单一用户画像,你获取流量很快就会到达一个瓶颈期,第二是因为当你的服务边际随着业务和企业的发展,能够拓展的越来越宽时,你的用户就会相应变化,换成具体的行为是:你会拓 sku。
所以,要想保持从 0 到 1 的增长,而不是从 0 到 0.5 就歇菜了,我们就需要做一个指挥家,做到在合适的时间阶段做合适的人群,依靠对应策略,做到跨越本来业务的增长天赋上限。
当然,这个过程很可能并不是一开始顶层设计就规划好的,也是很可能在你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用户反馈、用户行为,反向驱动你拓展品类,拓展你的目标用户。
你如果想要做长期的增长,那这根弦脑子里是一定要绷紧的,要多思考。
用户是谁?用户在哪里?也就是要找到目标用户,挖掘种子用户群。
1. 流量还是产品
和产品、总监确定完当下的情况后,达成共识,优先搭建自己的用户池子,并通过用户调研打造用户当下需要的产品,再转化为我们想要售卖的学业测评。
于是,在一个平平无奇的周六下午,我随手用学姐夸夸群的噱头,在一个app的社区发送“夸夸招募贴”,配合wetool(当时还能使用),自动完成app社区—个人号—-发暗号—入群,成功在2个小时内,完成第一波初始流量池的搭建。
数据:
- 2小时搭建2个社群,每群350左右;
- 个人号:引流
渠道:高考倒计时app
目标用户:高一到高三学生
流程拆解:打造高考陪伴的学姐IP(750学姐)—-发帖—夸夸群噱头—-扫码加个人号—发送暗号,自动给用户发送群邀请入群。
社群玩法:每周一小时的夸夸群服务,无论群里说什么,都必须夸。
借用高中生的压力需要释放这一个点,结合当时火爆全网的夸夸群服务,成功精准引流700+用户,在两个社群进行夸夸服务。
整个过程中,通过个人号、社群的建立,有了精准的一波用户,加上后期不断地夸夸以及私聊,整个链接更深,使得夸夸服务过程中,同样开启1V1私聊,与学生用户建立更深的链接。这也就是我们的种子用户。
由此,聊出了我们的第一个免费产品:资料包。
其实还有备选的7天单词训练营。
资料包是学生最喜欢的内容,不管多大是否使用,但就是喜欢屯粮……仿佛看到买了好多课,但都不学的我们……
这一步就是在找用户需要的产品,开启裂变,
资料包,设计裂变环节:
第三方渠道—服务号–关注–邀请好友(满6人)—获得资料包链接。
因为产品是用户需要的,所以最终效果很不错,简单的数据,1晚上服务号新增3K+。
啰嗦一下,总结整个过程,我们就是在熟悉用户,然后围绕用户进行产品定位,可以大致定位到目标群体的所需产品。
再从网上找到了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平台运营拆解史:uber。uber是一个车的共享平台,我们会很容易定位到司机和乘客。
初步的宽泛定位往往很容易,难得是真正找到他们来使用你的产品,你的产品确实解决了他们的痛点,他们会持续使用下去,并不断反馈他们的需求,这批用户就是种子用户。
就像这句话所说:
用户不会因为你是分享经济的领军企业而用你的产品,用户只在乎你给我带来什么价值。用户或许会被你的概念打动,但是掏钱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所以当时uber中国为了积累种子用户,也花了不少力气。首先共享经济的平台涉及到两端的用户,需要考虑产品是通过哪端驱动,从驱动端出发,开展拉新过程。
uber先要找司机,国内的司机群体大多数在租凭公司中,搞定公司,就事半功倍。而国内租凭公司分为几个类型,国企,港资汽车租凭公司,民营企业,他们的特点如下:
- 国企优势是司机资源丰富,难攻破处:公司已经形成了固化的绩效系统,短期无法激励员工参与到uber中。
- 港资公司的优势是服务质量好,难攻破处:对新生事物的畏手畏脚;对香港总公司汇报流程让大陆管理层宿手宿脚。
- 民营企业优势在于充满活力,敢于尝试,成为了uber中国的主攻对象
二、精准打用户
主攻对象找到了,那如何在主攻对象中如何扩大影响力?也就是进入到成长期!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uber提供的三个很新颖的点:
1. 团建时,把场子里的所有人变成你的用户
通过一遍遍的分析利弊,灌输机遇难得,总会有第一批敢吃螃蟹的人,最笨的方法也许是最有效的方法,随时随地做拉新,做用户调研,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 降低门槛,流程最简,成本最低
从字面上就很容易理解这三点,结合人性,简单易入门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又能解决用户痛点的产品,往往更容易拉近用户。
随便举一个理财方面的项目,说明要如何实践这三点:
产品初始为了维持好的氛围,采取邀请机制,待行业内理财专家对该产品有一定的认知后,转为注册制扩大影响力,去掉理财师自己上传证件,客服审核方式,引进通过姓名和身份证进行职业资格认证方式简化流程,提高用户体验。
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整,用户量也会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3. 便宜永远是做大市场的不二原则、口碑传播的最强动力
从人性角度出发,便宜服务又好的事情,总是让人难以抗拒,所以成为各类产品抢占市场的法宝。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大家会反馈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候如何明辨是非,从而做出有效的决策和判断。明确你的定位,不同的定位,增长的形态也不一致
这里的定位指什么呢?
我们要做大生意,还是要做小而美?
大生意有大生意的流量做法,小而美有小而美的做法。
大生意往往依靠于规模化的投放。而小而美,可能单个渠道的蓝海流量就足够养活了。
比如在线教育市场,有猿辅导作业帮这种凶猛型的增长形态,也知道有很多在线教育创业者,其做的是小而美,产品、团队都非常硬,也可以做到高速增长。
当我们回头看这二者的增长曲线和策略,其实是完全不一致的。
猿辅导这类是先增长后产品,在增长的过程中迭代产品。其持续增长的引擎是投放,核心其实是资本驱动。而我朋友的小而美,则是先产品后增长,有极高的转介绍率。
同样因为产品好,销转的细节好,转化率极高,其核心是产品驱动。
但是这一种类型则要注意一个点是,要么你就彻彻底底的定位做一个小而美,要么,你需要在小而美的同时,要时刻考虑增长的持续性。这就回到了上面的那个点,你要考虑你的第二目标用户是谁,你的第二曲线在哪里,如何从 0 到 0.5,再从 0.5 到 1 ,如何破圈。此处想到了 B 站,
所以,基于你对自身的定位,就决定了你的业务从 0 到 1 增长的过程中,前期的侧重点是什么,以及流量策略的完全不同。
比如大名鼎鼎的 B 站的注册限制——答题,如果是增长驱动型的,B 站怕是早早的就要去掉这个限制,可见其是产品驱动的,而且很好的找到的第二曲线,目前正在成功破圈的路上,面向更广大的群体。
三、收集消化用户反馈
到这里,其实就是在深度通过用户反馈来迭代我们的产品,Uber中国在推广过程中,也听到了各种声音,例如用户觉得挣不到钱,觉得完全是平台机制原因等。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如下两个内容:
- 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决策。
- 平台原则明确,规则对所有人一致,透明,且每个人要为自己的决定承担后果。
第一点的意思是做产品决策的人需要与用户做最亲密的接触,同时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去做决定。只有深入去了解用户,了解用户使用过程,去听他们怎么说,观察他们怎么做,才能真正了解用户的痛点和需求,才能做出有用户价值的产品。
例如:你想做一款招聘会员产品,当没有接触真实用户时,很容易想当然的认为工资比较高的才会花钱去享受这个服务,实际上经过用户调研你才发现,原来工资没那么高、工种偏简单的求职者更愿意为求职增值服务买单。了解到真实用户群体后,才能有目的的去做推送等运营活动。
第二点意思是出于人性的弱点,会有用户依赖性比较强,或者遇见不好的情况推脱给平台,期待别人帮他承担损失,这时候需要不断明确平台规则,培养用户的规则意识,从规则角度去开拓脑筋,获得更好的收益。
比如我之前看到过的一款移动医疗的产品相关的案例:
会有医生反馈说你这产品没用,效果不好,没有收益,经过沟通和观察发现,医生没有主动去争取用户,总是被动的等着用户上门,即使送上门的用户,也懒得网上交流,直接让用户去他医院,还是偏传统和线上的方式,没有真正借助品牌提升口碑。
这时候产品运营人员得耐心给医生解释,比如跟用户互动的过程,是了解和破冰的过程,通过这种互动,一方面是你跟患者熟悉的过程,互相能大致有个判断是否找对人,另一方面,其他用户可以通过观看相似病症的记录,找到合适的医生咨询,这样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的各种麻烦。
最后,再附上运营中很受青睐的“增长黑客”AARRR中的五个环节,具体含义:
1. 获取用户
比如SEO,广告,媒体曝光。
VS传统商家:在店门口散发传单,开展免费试吃活动,或者邀请当地的美食节目拍摄一期宣传特辑。
注意:不同的推广方式,投入的成本各不相同,吸引到顾客的动机和质量也各有千秋。有的人不远万里慕名而来,有的人纯粹是想换换口味,还有的人刚好被“免费”二字吸引。
2. 激发活跃
获取到用户后下一步是引导用户完成某些“指定动作”,使之成为长期活跃的忠实用户。
比如,发图等任何促使他们正确而高效使用你产品的行为
VS传统商家:通过店内陈设布置和服务员主动引导,让顾客马上明白:哪里有空位可以就坐、从何处获取菜单、如何使用优惠券、怎样办理会员卡,以及跟别人拼桌时如何相处。
3. 提高留存
通常留住一个老用户的成本要远远低于获取一个新用户的成本。因此提高用户留存,是维持产品价值、延长生命周期的重要手段。
4. 增加收入
如直接向用户收费,广告展示、业务分成。
VS传统商家:制定营销策略、拓展外送业务、提高用餐高峰期翻台率等 。
5. 传播推荐(顾客推荐,口碑传播)
这是低成本推广产品的全新方式,运用妥当将可能引发奇妙的链式增长。来自熟人的好评往往比高高在上的权威品鉴更具说服力。
说明:
整个AARRR流量漏斗构成了一条螺旋上升的产品使用周期闭环。
增长黑客的价值正是通过优化产品策略,减少其中的不必要损耗,提高转化效率,扩大用户群体的数量和质量,并让最优质最满意的用户成为病毒传播的新源头。
以上~
说的很详细,涨知识了
也没什么,怎么就被感动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