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莲保卫战:“发乎于情”的故事,被找寻的自己

编者导语:近日“雪糕刺客”频频被骂上热搜,也连带着出现了雪糕护卫者——雪莲受到众多好评。雪莲为何成功?让我们跟着小编来看看这篇文章吧!
一、其实不必要求事事都能产生深远的意义,何况没有暴力的短暂欢乐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种意义
被雪糕刺客折磨多日后,人们决定“做回自己的英雄”。十三年不涨价,一包只卖5毛钱的雪莲雪糕成为雪糕界的国民新宠,一场“雪莲保卫战”就此拉开。
人们不仅纷纷从便利店的冰柜里取出了这份结着霜花的童年记忆,更将时下流行的文艺作品都裁剪为“雪莲文学”的外衣。
图:网友自创“我不是糕神”
“当昂贵成为主流,廉价便是犯罪。”“你保护雪莲,我保护你。”
这场声势浩大的“保卫战”并非一帆风顺。出师未捷,一则雪莲雪糕疑似塌房的传闻便引发了一阵轻微的动荡,视频中一个卫生条件堪忧的生产车间被猜测是雪莲出生的地方。
不过,这场疑似塌房几乎无人“伤亡”。
图:雪莲雪糕面对“塌房”传闻的回应“它都不嫌弃我们穷,我们怎么会嫌弃它脏。”网友们坚定不移,誓要将这场雪莲保卫战进行到底。
一块爆红的雪糕背后是面对“雪糕刺客”入侵时的绝地反击,积压已久的不满情绪终于找到了爆发的契机,也是怀旧浪潮下一次记忆的拾荒,撕开包装袋的人们重温着凉意勾起的童年的点滴。
而这并非全部。
在雪莲雪糕保卫战的背后,有一则被全民书写的理想故事。关于抗争,关于帮助,更关于自己。
二、“同是天涯沦落人”:雪莲文学背后的全民故事
人们爱听故事,也爱写故事。在一场雪莲保卫战中,我们可以读出两则不同的故事。当雪莲雪糕成为主角时,这是一个被市场边缘化的品牌力挽狂澜逆天改命的故事。
而当你我成为主角,每一份声援都成为了参与的见证。就好像人们爱养成系偶像,一定程度上也在爱见证成长的参与感,随着投票数字一点点增长的,还有参与者们的成就感。在雪莲保卫战中,人们扮演着扶危济困的英雄角色,仿佛自己的力量正在改写着他人的命运。
仔细观察那些被纳入“雪莲文学”改编队列的文艺作品就会发现,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与雪莲保卫战的主旨有着极大程度的相似:具有抗争性,具有正义感。
比如,《我不是药神》中是小人物与命运的抗争。《让子弹飞》中有与恶霸斗争的英雄故事。《孤勇者》虽被戏谑为“儿歌”,可词句之间依旧是那“站在黑夜之中的英雄”。
截图自抖音博主“楠歌一梦”视频
短视频平台上,在雪莲雪糕的bgm中,一首《起风了》将与生活对峙的氛围感拉满:纵使感叹世界之大,依旧沉醉儿时情话。无论是雪莲保卫战,亦或是被借用的经典作品,故事之间都有一种对小人物力量的赞颂。而对故事的偏爱背后往往是一种移情,无论是写故事还是听故事都是为了填补生活中的空缺。
比如,小人物并非时时刻刻都能被关照。没有被大众想起的雪莲雪糕,大概率会被逐渐挤到悬崖的一角。荧幕上,流量只会关注少数人,功成名就有时只是幸存者效应笼罩下的繁荣幻象。生活中,也并非每一份努力都能被看到。
就像你我只记得《水浒传》中的108位好汉,可那万人组成的梁山军里又有多少人是无名英雄。
因而,雪莲保卫战也是一次自我保卫战,其中的你我都不再是小人物,雪莲雪糕也不是。
再比如,当今社会,“老实”已经成为“任人欺负”的代名词。“你这不是欺负老实糕吗?”雪莲文学中,这句话的出镜率很高。在电影《让子弹飞》中,被质疑吃了两碗粉的六子只有剖腹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
生活中,没那么圆滑的老实人,常常在突如其来的诘问下手足无措。
图:电影《让子弹飞》截图
生活中,未必万事圆满,于是故事里人们便想创造一个好结局。在雪莲保卫战的故事中,雪莲雪糕就是这样一个被雪糕刺客击杀的老实人,在满是溢价的雪糕市场中坚守着自己的秩序。
坚守是有代价的,5毛一包的雪莲由于微薄的收益,非但无法成为小卖部里的座上宾,甚至还在逐渐丧失着一席之地。可坚守也是有意义的,没有被溢价规则拽着走的雪莲终于被人们发现。
在这场雪莲保卫战里,“老实人”雪莲终于受到了眷顾。
三、细水长流还是戛然而止:发乎于情的消费故事
受到眷顾是一回事,可我们很难说雪莲保卫战一定会有个圆满的结局。毕竟,被大众短暂而猛烈地支持的国产品牌,雪莲并不是第一个。去年七月,人们对鸿星尔克的野性消费犹在眼前。冬奥期间,对白象方便面的狂热采购也不过半年。如今,都已归于平静,无人问津此后的故事。
起初,引发野性消费的,是对鸿星尔克的感动与心疼。感动于河南暴雨期间的5000万元物资,心疼于“你都快要倒闭了还捐那么多。”一种莫可名状的心酸,将激荡起的情绪精准转换为实实在在的购买力。
而白象方便面与之亦有相似之处。这家为将近1/3的残障人士提供工作岗位的国产品牌,同样被“感动”的潮水推进了大众的视野。
图:某网友评论
前有鸿星尔克,后有白象方便面,它们的相同之处就在于:国产品牌、公益事业、价廉质优。支持国产品牌是一种“支持自己人”的对内帮助;公益事业则带来品牌形象的优化,而价廉质优不仅符合大众对高性价比的期待,更成为如今商品溢价大势之下的一股清流。
雪莲雪糕也是如此。不久前,雪糕刺客的出现就已经为雪莲的翻红埋下了伏笔。仔细想来,为那些被雪糕刺客折磨得苦不堪言的消费者们保留一丝不会变味的清甜,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公益?
无论是雪莲雪糕还是鸿星尔克、白象方便面,它们的走红归根到底是在依靠一种猛烈的大众情绪。其中,有自我情感的投入,有对逆袭故事的期待,更有对“好人有好报”这一信仰的维系。
于是,感动、同情、心疼这些以“泪”为形的情绪来得浩浩汤汤,水雾朦胧之间难免将这些食物、衣物的消费品本质遮蔽。可当悬浮于物质之上的情感泡沫退去,美满的故事也只剩下了一地鸡毛。
图:在媒体的后续报道中鸿星尔克被大规模取关
曾经,品牌通过贩卖故事收割购买力,如今,人们通过自创故事主动转化购买力。动机变了,消费者的地位变了,可事情的本质没变。这并非是说不能为了情感消费,可若只因为感动而购入不合脚的鞋,此后无论是退款还是放着不穿都是一种浪费。
若只是因为同情而强行塞满自己的冰箱,难保它们不会在关注度消退后化为一滩甜水。
发乎于情的消费热潮当然是有意义的,它不止是消费者的一次发声,不止是与消费主义的对抗,从热潮之中我们还可以触碰到集体的温暖的力量。
可我们不希望被“全民保护”的品牌最终也不过是被短暂提及的狂欢工具,更不希望拨开情绪外衣的平民英雄最终沦为流量的牵线木偶。
如果情绪驱使下的消费必然存在,我们期望它不要成为一种“潮”而是成为涓涓细流。当英雄不会抽身离去,故事便不再戛然而止。
狂欢虽有价值,可更值得被期待的是细水长流的平静的意义。
四、“未成曲调先有情”:发乎于情的故事中被看见的主体性
雪莲保卫战是一场发乎于情的故事。情感的巨大魔力,一直是网络现象中的“潜规则”。持续不衰的复古潮,依靠的是一种情怀。而对国产品牌的支持则是一种情感的援助。让情感产生如此巨大能量的,难道仅仅只是群体力量的加码吗?
最近一段时间,不少情感驱动下的行为,在本质上都在以挑战某种规则和秩序的方式表达个人主体性。
比如,在复古潮中掀起全民记忆的王心凌,不仅为《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三季赚足了目光,甚至还引得平台方股价逆势上涨。有人说:“别人投票,王心凌男孩们投钱。”
这绝不仅仅是在为情怀买单,为心中复苏的青春记忆付费。表面看,人们是在为儿时偶像争取成团席位,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主体性争夺席位。方式是:对娱乐圈“咖位决定一切”的规则发起挑战。
在网友们的努力下,一开始并未受到重视的王心凌不仅登上了节目海报,还出现在了前两季冠军那英和宁静的中间,成为实实在在的C位。
图:王心凌成为海报c位
改变节目组的决策,打破“咖位决定站位”的规则,依靠的是群体力量,可对于参与者而言,重点却不是“大家一起”,而是“我的参与”。如此,个体价值得以凸显。
而对雪莲等国产品牌的支持和购买,既是一种对既定规则的抗争—谁说昂贵才值得成为身份的符码?也是一次对消费市场话语权的争夺—谁说消费者只能在买与不买上做选择?
毕竟,人们对雪糕刺客的不满,不仅仅在于高昂的价格,还在于它的横行背后是一种消费者话语权缺失的无能为力。
“你买或者不买,雪糕刺客就在那里不来不去。”当过度溢价的雪糕肆无忌惮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冰柜里,这仿佛是一种对消费者的挑衅。
图:人们苦雪糕刺客久矣
从这一角度讲,雪莲雪糕更像是一个符码,借由它,人们试图用自己的力量影响市场的既有秩序。归根到底,雪莲保卫战并非是关于雪莲的故事,而是关于你我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主角。
雪莲保卫战或许是不够完美的,它以娱乐居多,“笑”的浓度或许会大于反思,它不一定是长久的,谁也无法保证它不会倏忽而逝。可那又如何?
我们不必要求事事都能产生深远的意义,何况没有暴力的短暂欢乐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种意义。
作者:沐沐
来源:知著网
本文由 @知著网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说的太对了,对我太贴切了
优秀,值得我敲下键盘留个言!
读起来有点吃力的问题,但是很有价值。苦逼的我看完文章又要开始写策划方案了。。
吾日三省吾身: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