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的新品牌在定位上一开口就输了:又想讨好健身党,又舍不得年轻妈妈,结果谁都不记得它是谁。这篇文章把“定位”拆成一道填空题+三张生死关,附赠戴森、泡泡玛特、小罐茶的实战样本和 4 个一踩就爆的雷区。读完自查,你的品牌到底是一眼被记住,还是一眼被划走?

一个新品牌诞生时,资源永远稀缺。钱、人、时间,样样都缺。这时候最怕的就是“什么都想要”。

我曾接触过一个健康零食品牌,创始人既想抓住健身人群,又想打动年轻妈妈,还试图吸引办公室白领。结果产品线混乱,传播信息模糊,消费者完全记不住它到底代表什么。

定位的本质是选择与舍弃。它倒逼你在资源有限时做出决断:服务谁?不服务谁?用什么打动他们?凭什么让用户记住你?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品牌生存的根基。

今天想和你聊聊:新品牌到底如何做定位?我总结了一个实战公式和三个关键步骤。

01

经过多年实践,我提炼出一个可操作的品牌定位公式:

品牌定位 = 针对 [目标用户] 在 [核心需求/场景/痛点] 中,我们提供 [品类/解决方案],凭借 [核心差异化优势],成为 [独特的价值主张/情感连接],从而区别于 [主要竞争对手]。

我们把这个公式拆解一下,它要求你必须直面七个问题:

1、目标用户到底是谁?要尽可能具体,不能试图取悦所有人(人口统计学、心理特征、行为习惯、价值观、未被满足的需求)。如不是泛泛的“年轻人”,而是“月入1.5万以上、注重生活品质却讨厌繁琐家务的25-35岁都市女性”;

2、他们在什么场景下痛到非解决不可?(“加班回家累瘫了还要纠结吃什么” VS “想买份体面礼物却怕茶叶品质参差不齐”);

3、你提供的到底是什么?(是“植物肉汉堡”还是“可持续生活方式”?是“盲盒玩具”还是“社交货币”?)

4、你的护城河在哪里?(是技术专利、极致体验、情感共鸣还是颠覆性的商业模式?);

5、用户用了你会变成谁?获得什么感觉?(是“效率先锋”的成就感,还是“环保先锋”的价值感?);

6、你在和谁竞争? 明确你的主要竞品(直接竞品或替代品),有助于更清晰地界定你的差异化。

7、以上所有要素,能否浓缩成一句让人记得住的人话?

02

公式写得再漂亮,终究是纸上谈兵。这些年我研究过无数案例,发现一个共通点:成功的品牌定位,往往能精准地刺中特定人群在特定场景下的深层渴望,并用一种难以复制的方式去满足它。

下面我们拆解三个风格迥异却都定位精准的案例,看看它们是如何把公式里的“骨骼”填充上“血肉”的。记住,看案例不是照搬,而是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取舍。

戴森——用“硬核创新”重新定义日常

目标用户: 不满足于“够用就好”,愿意为顶尖技术和设计付费的高净值人群。他们买吸尘器不只为清洁,更为体验“科技如何重塑生活”。

核心痛点: 受够了传统家电的笨重、低效和审美平庸。

解决方案: 以数码马达和气旋技术为核心的高端家电。

差异化: 死磕“人无我有”的颠覆性技术(如无叶风扇)和极具未来感的设计。

价值主张: “用极致工程美学,重塑平凡之物”。用户买的不是吸尘器,是“科技先锋”的身份标签和对平庸生活的拒绝。

对手: 所有停留在“功能满足”层面的传统家电巨头。

定位陈述 (提炼): 戴森为追求卓越性能和先锋设计的都市精英,提供颠覆性的高端家电解决方案,凭借革命性的核心技术和标志性设计,成为重新定义日常科技体验的创新标杆,区别于传统家电品牌的平庸。

很多人只看到戴森的高价,却忽略了它定位成功的核心——将一项核心优势(技术)做到了极致,并将其转化为强烈的情感连接(拒绝平庸、先锋身份)。新品牌学戴森,重点不是定价,而是思考如何找到自己可以“死磕”并做到行业顶尖的优势点,并将其深深烙印在目标用户的心智中。

泡泡玛特——把“惊喜感”做成社交货币

目标用户: 追求个性表达、热衷圈层归属、享受收集乐趣的Z世代。

核心需求: 在虚拟社交时代渴望实体情感寄托,通过“小众爱好”寻找身份认同。

解决方案: 以IP为核心的潮流玩具盲盒。

差异化: 构建“IP孵化+盲盒机制+社群运营”的闭环,把“拆盒瞬间的惊喜”打造成核心瘾点。

价值主张: “用未知的惊喜,连接同频的灵魂”。用户收集的不只是玩具,更是社交谈资、圈层门票和情感投射对象。

对手: 一切与年轻人争夺注意力和钱包的娱乐消费。

定位陈述 (提炼): 泡泡玛特为热爱潮流文化和追求惊喜收藏乐趣的年轻一代,提供基于强大IP的潮流玩具盲盒,凭借独特的艺术家合作、盲盒商业模式和社群运营,成为连接潮流艺术与年轻社群的快乐制造者,区别于传统玩具和单一的手办模型。

泡泡玛特早期被诟病“不就是卖玩具”。但它看透了年轻人深层的情感缺口——孤独感与表达欲。盲盒的“随机性”放大了收集的乐趣,而社群运营则把个体行为转化为群体狂欢。

这启发新品牌:你的产品/服务,能否成为用户表达自我、连接他人的一种媒介或符号?能否创造出独特的、可分享的体验瞬间?

小罐茶——给“水深”的行业立标尺

目标用户: 想喝好茶却不懂行、需要体面礼品的中产及商务人群。

核心痛点: 传统茶叶市场信息不透明、品质不稳定、送礼不够“显好”。

解决方案: 小罐茶敢保真公证处背书、统一定价、小罐分装的高端茶品牌。

差异化: 用工业化标准(克重、价格、大师IP)重塑非标农产品,解决信任和效率问题。

价值主张: “小罐茶,敢保真”。用户买的是省心、体面和“不会出错”的安全感。

对手: 分散的传统茶庄、品质良莠不齐的散装茶。

定位陈述 (提炼): 小罐茶为追求品质与便捷、需要体面礼品解决方案的中高端人群,提供公证处敢保真的高端标准化茶叶,凭借统一小罐包装、公证处背书和现代品牌形象,成为简化高端茶叶选择、传递信任与体面的现代茶品牌,区别于传统茶庄的信息不对称和品质不稳定。

小罐茶的案例极具启发性,它展示了如何在一个混乱的市场中,通过标准化、品牌化和信任背书的建立,开辟出新蓝海。

然而,其最初引发的关于“大师是否亲手炒制”的争议,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支撑你定位的核心差异化点,必须是经得起推敲的真实价值,并且需要持续地、不打折扣地去兑现。定位是对用户的庄严承诺,一旦用户感知到“名不副实”,辛苦建立的信任大厦可能瞬间崩塌。

所以务必谨记:差异化优势必须是真实的、可持续的,并且要始终如一地交付。

03

理解了公式,看懂了案例,是不是就能高枕无忧了?远远不是。我见过太多品牌,定位想得挺明白,PPT做得也漂亮,但一落地就七扭八歪,最终黯然收场。从“知道”到“做到”,中间隔着三道凶险的生死关。

定位是否能进入用户心智,最终体现在扎实的执行和全链条的贯彻上。

首先,很多新品牌创始人容易犯一个错误:把“用户调研”等同于“朋友圈发个问卷”或者“看几份行业报告”。这种浮于表面的了解,根本支撑不起一个精准有力的定位。真正的用户洞察,需要你带着极大的同理心,“扎”进用户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去。

回想我接触过的一个母婴背带品牌创始人,早期定位模糊。后来,我建议他别只盯着销售数据,而是真正去“蹲点”。他和团队真的去了几个大城市的儿科医院门口、社区游乐场,不是推销,就是观察和闲聊。

几天下来,收获巨大:他们亲眼看到妈妈们单手抱娃、另一只手艰难地整理背带的狼狈;听到她们抱怨“勒得肩膀疼”、“后背闷热不透气”、“取放孩子不方便”等具体到骨子里的痛点。这些鲜活、甚至带着汗水和疲惫的真实场景和抱怨,才是定位最珍贵的参考指标。

有效的深度洞察,我认为至少要包含:

沉浸式观察: 用户在什么真实的环境下使用你的(或竞品的)产品?他们的动作、表情、遇到的麻烦是什么?有哪些“凑合着用”的无奈?

倾听未被满足的“要是…就好了”: 用户那些看似随口的抱怨、不经意间流露的期望,往往藏着巨大的机会。比如,“要是能有个地方让我安静工作两小时就好了”催生了共享自习室;“要是出门不用带钥匙就好了”推动了智能门锁。

解剖竞品:别光看优点,更要找“破绽”: 对手哪里做得让用户觉得“过了”(太贵?太复杂?)?哪里又明显“没做够”(服务缺失?体验断层?)?这些“破绽”可能就是你的突破口。

这一步偷懒,后面的定位就如同沙上筑塔,风一吹就倒。

其次,定位的核心是差异化,但很多新品牌对“差异化”的理解流于表面。把“品质好”、“设计美”、“服务优”挂在嘴边,这些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早已不是差异化,而是生存的及格线!

用户凭什么记住你?凭什么多花钱选你?你的差异化必须像一把锋利的尖刀,能精准地刺穿用户的心智屏障。

真正的差异化,我认为必须同时满足三个“硬指标”:

可感知: 用户必须能直观地感受到你的不同。这不能是你自说自话的技术参数,而必须是用户一眼能看懂、一次体验就能留下深刻印象的。戴森强劲到能吸起乒乓球的风力、泡泡玛特拆盒瞬间的惊喜与期待、小罐茶精致统一的小罐,都是强感知点。如果你的差异化需要用户花十分钟去理解,那基本就失败了。

难复制: 你的优势点不能是别人轻易就能抄走的。它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壁垒、独特的供应链资源、深厚的专业知识、或者颠覆性的商业模式基础上。戴森的马达专利、泡泡玛特构建的IP生态和社群文化、早期小罐茶建立的大师联盟和标准化体系,都形成了一定的门槛。

强相关: 这个差异点,必须是你的目标用户群体真正在乎、愿意为之买单的痛点或痒点!对商务人士大谈“趣味性”,对追求性价比的用户狂推“奢侈品级工艺”,这就是典型的错配。戴森的“极致性能”打中了高净值人群对平庸的厌恶;泡泡玛特的“惊喜社交”击中了Z世代的孤独与表达欲;小罐茶的“省心体面”解决了商务送礼和中产自饮的信任焦虑。

如果你的差异化不够“硬”、不够“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快就会泯然众人。

最后,这是最容易被忽视,也最容易让定位功亏一篑的一环。很多品牌把定位仅仅看作是市场部的事情,写进手册、做成海报就完了。

这是大错特错!品牌定位是公司的最高战略,是指导从产品研发到售后服务所有环节的“风向标”。 它需要全员理解、认同,并在日常工作中不折不扣地执行。

常见致命伤:

产品与定位脱节:宣称“极简生活”,却推出复杂多功能产品;

传播自嗨:用工程师语言向感性人群讲技术参数;

渠道错位:高端定位却长期混迹折扣渠道。

服务体验背离:一次糟糕的服务体验,足以抵消十次成功的广告投放。

因此,从CEO到一线员工,都应该深刻理解“我们是谁”、“为谁服务”、“凭什么赢”。

无论是开发新产品、设计新功能、策划营销活动、选择销售渠道,还是制定客服流程,都要问:这个动作是否在强化我们的核心定位?是否服务于目标用户的核心需求?

04

品牌定位从不是一劳永逸。市场在变,用户在成长,技术在颠覆。但变的是表达方式,不变的是你为谁解决什么核心问题。

我常对创业者说:打造品牌如同种树——前期要狠心修剪杂枝(聚焦),把养分集中到主根(差异化);待根基稳固,再让枝叶(产品线)自然延展。

当你犹豫“该不该加个新功能”或“要不要拓展新人群”时,回头看看定位公式:这动作是否在强化主根?是否背离了当初的承诺?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木兰姐】,微信公众号:【木兰姐】,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1. 收藏了,睡前再看一遍。

  2. 很有价值的一篇文章,作为一名运营经理唯有多学习,多复盘,多总结,多实战,才能成为优秀运营人。

  3. 受教了

  4. :???: :???: :???: 拜读了

  5. 优秀,值得我敲下键盘留个言!

1
评论
返回
营销日历07月21日 更多
776年史上首次古代奥运会在古希腊举行
1899年美国作家海明威诞辰
1969年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类
2012年北京66年来最严重的一次特大暴雨
加入圈子
抖音学习交流群
加入
小红书学习交流群
加入
视频号学习交流群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