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有用的用户画像,而不是罗列性别年龄

用户画像不是简单的性别、年龄堆砌,而是要真正驱动业务决策。本文从“先圈人再做事”“先有事再圈人”“主动发现问题”三大场景出发,系统讲解如何构建能落地、可迭代的高价值用户画像,帮助运营和产品精准触达用户、提升转化。
用户画像是一个被高频提及,却很难做出彩的工作。因为很多用户画像分析,就止于列一堆:性别、年龄、人均消费金额、消费频次之类标签,并不能……导致大家看之前期望值很高,看完以后感慨:“还是不知道该干啥!”
到底要怎样做,才能让用户画像有用?今天一文讲清楚。首先要知道:用户画像只是工具,不是目的。做分析之前,得先清晰用户画像的使用场景。而常见的场景,有2种。
场景1:先圈人,再做事
此时,运营/产品/销售会先提出:我要发展XX客群。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之后可以进一步给出该群体的特征,方便业务行动。只不过,此时不要盲目陈列性别、年龄之类标签。业务看了也不知道干啥。
对业务而言,发展客户,就是“把客户需要的产品,通过客户高频活跃的渠道,以客户高概率点击的信息,推送给客户”,因此重点列五种标签:
1)消费能力标签
2)产品偏好标签
3)活跃偏好标签
4)内容偏好标签
5)价格敏感性标签
比如,业务想“召回3个月以上未消费用户”,那么初始类标签可以如下图设计:
注意!如果业务一开始圈人的范围很宽,那么做分群可以有效提高圈人精度。比如“召回3个月以上未消费用户”,只是限制了未消费,可能包含多种情况。
此时可以用以下标签,进一步细分:
1)近期是否有登录APP
2)历史消费金额高/低
3)是否有投诉记录
4)处于流失状态时间
分群后,可能有些群体先天更容易召回,有些已经彻底死掉。这样细致划分,更有利于业务开展工作。
有可能,针对同一人群,业务会多次行动。此时,记录每次效果,优化标签组,就能让用户画像越来越精准。比如“召回3个月以上未消费用户”,业务可能开展多次行动。此时记录如下图,逐步迭代,就能淘汰不好用标签,积累经验。
场景2:先有事,再圈人
另一种典型场景是,业务先有一个商品要卖/一个APP要推/一个社群要建,然后需要找到适合这个商品/APP/社群的人。这时候有两种典型做法:
1)先盲推一波,回收数据以后,观察谁是重度用户,再针对重度用户推
2)先分析一波,找理论上的重度用户,然后观察推送效果,再优化
比如,现在有一个公司主力产品A要推广,那么先问:
1)该产品的价格带在什么范围(高中低)
2)该产品是之前哪一款产品的改良/更新版
3)该产品和哪些品类产品,在功能上有互补
4)该产品对标的竞品是谁?
5)该产品和竞品比,功能/价格有什么优势?
梳理清楚产品本身的特征后,才好捞对应的用户标签。这里有一些固定套路:
清晰了方向以后,后续操作和场景1是类似的。建标签组 → 推送信息 → 观察响应情况 →优化标签组。
不过,这里有个特殊问题:有可能实际购买的用户和业务期望的不一致。比如业务期望推给年龄40+高收入男性群体,结果实际购买的是年龄25-35之间中低收入男性群体……
此时不要轻易下结论!有可能,阴差阳错卖得也很好。也有可能,即使卖得好,业务也不认账。此时,建议业务先做市场调查,抽典型用户访谈一下看看,再做定夺。
场景3:主动发现问题
当然,有可能业务没需求。比如数据部门上了CDP,打了500个标签组成“用户画像”正准备兜售出去。
此时,可以先从极端用户下手,找到最奇葩的客群,激发起业务的好奇心,比如:
1)上市新品不买,清仓期大量扫货的
2)促销参与率极高,促销订单占比极高
3)大促期间大量囤货,不促销不来的
这些是所谓“夜壶型”用户,一般冲业绩的时候都会拎出来用。
再比如:
1)活跃度高但就是不付钱的
2)精准搜索商品关键字但没买的
3)流失用户突然回流的
这些一般都是营销机会,只要人群基数够大,业务就有兴趣试试。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接地气的陈老师】,微信公众号:【接地气的陈老师】,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唉,做运营真的不容易
这一看,心里好受多了。
很实用,似乎马上就可以用在工作中了,感谢作者。
净说大实话干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