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把“情绪价值”挂嘴边当玄学!这篇把“感觉”拆成可复利的三层生意经:底层用视觉锚点触发多巴胺,中层用交互脚本制造心流,顶层用身份认同锁死复购。附带可套用的「情绪价值落地画布」和 7 个行业案例,教你把“爽点”写进 PRD,把“归属感”算进 ROI——让用户一旦上头,就再也离不开。

最近又有朋友在问我:杠叔,在客户体验中,情绪价值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从做产品和设计服务的角度,该怎么把情绪价值融合进来,让用户去感受到呢?这些都是好问题啊,也是品牌在做产品和服务的时候遇到的困惑,虚头巴脑的东西该怎么去设计或者做实呢?其实,情绪价值的实现没有固定的思路和方法,既然是虚头巴脑的东西,那就将计就计,也用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但是,有一点不能脱离实际,就是“用户究竟需要什么?”。

所以啊,情绪价值这东西,说起来简单,其实是个挺复杂的概念。理论山它指的是用户在使用产品时,感受到的快乐、安全感这些“情绪收益”,减去操作麻烦、等待焦虑这些“情绪成本”后的净收益。

但在商业层面上,它更像一种“触及感觉的买卖”。比如年轻人买“焦绿香蕉”摆件,图的就是那句“别慌,你已经很棒了”的安慰;送朋友Jellycat玩偶,其实是在传递“我懂你的孤独”的心意。

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现在消费者买东西,越来越不看参数了。就像买香薰,有人宁愿花300块买个“助眠故事香薰机”,也不愿选100块的纯功能款。为啥?因为前者能让你在睡前听到海浪声,后者只能默默出雾。这就是情绪价值的魔力,它让产品从“好用”变成“想一直用”。

那情绪又是怎么影响消费决策呢?

喜欢电子产品的朋友,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明明知道某款手机性价比一般,却因为它的外观设计“戳中你”而下单?这背后是心理学里的“情绪感染理论”在起作用。简单说,就是产品的颜色、形状、甚至一个小动画,能悄悄“传染”给你它想传递的情绪。比如看到圆润的家具会觉得安全,听到APP里“叮咚”的提示音会莫名开心——这些都是设计师故意埋下的“情绪钩子”。

唐纳德·诺曼的“情感化设计三层次”理论,把这种“钩子”分成了三类:

本能层:第一眼的感觉,比如看到莫兰迪色系就觉得高级,摸到毛绒玩具就想抱一抱;

行为层:用起来顺不顺手,比如微信“撤回”功能的那3秒,就是怕你发错消息时慌神(如果你在3秒内撤回消息,对方是无法看到消息的内容的);

反思层:这东西对你有没有特殊意义,比如杠叔我就喜欢珍藏旧手机,不是因为它还能用,而是里面存着和过去那个时代的职业烙印和记忆。

那针对这三层的“钩子”,又该有相应的哪些设计策略呢?

本能层:让产品“长得就讨喜”

1、颜色和形状的小心机

颜色这东西,真的能“操控”情绪。好多家具品牌都用了低饱和度的莫兰迪色,比如灰粉色、雾霾蓝,说是能让人“静下来”。相反,儿童玩具为啥爱用亮黄、橙红?因为这些颜色能让孩子兴奋。不过要注意,高饱和色用多了会让人烦躁,就像你刷短视频久了会累一样。

形状也有讲究。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家电越来越“圆”了?比如长虹的AI电视,边框是弧形的;小米的加湿器,顶部特意做成了圆润的弧度。设计师说这叫“去攻击性设计”——毕竟谁也不想家里摆个方方正正、棱角分明的“大块头”吧?

2、触感:比颜值更“勾人”

Jellycat的毛绒玩具为啥能火到断货?秘密就在面料上。那种像云朵一样软的触感,摸过一次就忘不了。还有无印良品的睡衣,用的是“天竺棉”,故意做得有点粗糙,却让人觉得“接地气”“像妈妈织的毛衣”。这些都是通过触觉传递情绪的例子。

行为层:让操作“有温度”

1、别让用户“猜谜语”

我见过最反人类的设计,是某个银行APP的转账流程:输完金额要跳3个页面确认,返回键还藏得特别深。其实用户要的不仅仅是“安全”,而更是“安心”——就像微信支付成功时那个“√”和“支付成功”的提示音,简单直接,反而让人放心。

2、犯错了?别冷冰冰地说“不行”

GitHub的404页面特别有意思:找不到页面时,会出现一只小恐龙,你还能按空格键让它跳着玩。这招叫“幽默化解尴尬”。还有某APP上学英语,答错了猫头鹰会“皱眉”,但马上会说“再试一次,你可以的!”,这种“鼓励式纠错”,比一句“答案错误”暖心多了。

反思层:让产品成为“你的一部分”

1、给产品讲个“人生故事”

Jellycat最绝的是给玩偶编故事。比如“巴塞罗熊”的设定是“喜欢陪你读睡前故事的小伙伴”,“活泼茄子”则是“总爱开玩笑的调皮鬼”。这些故事让玩偶不再是玩具,而成了“朋友”。有人甚至会给玩偶买衣服、写日记,就像对待家人一样。

2、让用户找到“组织”

现在年轻人买东西,很看重“圈子认同”。比如买汉服的人,不只是买件衣服,更是加入了“同袍”社群;玩手办的人,会在论坛晒收藏、参加线下展;等等。

在搞清楚这三层结构的底层逻辑之后,对于情绪价值在产品和服务中的呈现,落地实施的框架又是什么样的呢?

第一步:先搞懂用户“心里缺啥”

别上来就想“我要加个情绪功能”,先问问自己:用户用你产品时,最可能在什么场景下感到不爽?比如学生党赶作业时,可能烦躁;打工人加班时,可能孤独。找到这些“情绪痛点”,再想怎么解决。

第二步:用“小细节”传递“大温暖”

不用搞太复杂的技术。比如健身APP在你连续打卡7天后,发一句“你这一周的汗水,都会变成未来的马甲线!”;外卖APP在下雨天提醒骑手“路滑慢骑”,同时告诉用户“骑士正在冒雨赶来”。这些小改动,成本不高,却能让人记很久。

第三步:让用户“参与进来”

最成功的情绪价值,是让用户自己“玩起来”。比如泡泡玛特的盲盒,大家会在小红书晒隐藏款,讨论“手感攻略”;汉服店搞“同袍穿搭大赛”,让用户自己造内容。这种“共创感”,比你硬推广告有效10倍。

最后我想说的是,情绪价值这东西,说白了就是“换位思考”:你把用户当朋友,用户才会把你的产品当回事。别迷信AI能搞定一切,真正打动人的,永远是那些带着“人味儿”的细节。就像你家楼下的小卖部老板,记得你爱抽的烟、少放香菜的习惯,这种“被记得”的感觉,才是花钱也买不来的情绪价值。

当下的情绪价值,最流行的做法还是在营销这个层面,所以,情绪营销就是客户体验的“发言人”,最能让企业理解体验这件事儿究竟是在干什么?!那说到情绪营销,这两天我听了营销大师晏涛老师的内训直播课,感受颇深,案例和经验非常有实际价值,是我喜欢的做事风格,因为这才是能真正帮助到企业和个人的态度。晏涛老师最近还有一个线下的工作坊课程,我看了一下,也是非常非常实用的落地课,我准备去参加一下,也推荐给大家,我们一起享用!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杠叔@体验践行者】,微信公众号:【杠叔讲体验】,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1. 文章写得很精彩,作者的文笔很好

  2. 说的很详细,涨知识了

  3. 整理得还挺全,解读得也很透彻,值得一读。

  4. 小时候
    以为长大了
    就可以不用看成绩了
    没想到……长大了
    要看业绩……
    ;) ;) ;)
    做运营太难了。

1
评论
返回
营销日历09月14日 更多
相片情人节
音乐情人节
中国网民节
世界清洁地球日
1321年意大利诗人但丁逝世
1910年武术家霍元甲逝世
2011年微软发布Windows8开发者预览版
加入圈子
抖音学习交流群
加入
小红书学习交流群
加入
视频号学习交流群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