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画像怎么做才有用?这套方法超神!

用户画像不是标签堆砌,而是业务决策的底层支撑。本文从目标识别、需求拆解到触达路径,系统讲解如何构建真正“有用”的用户画像,帮助你从数据中提炼洞察,让运营动作更精准、增长更高效。
一提起用户画像,经常有同学罗列了一堆性别,年龄,消费金额等指标,却很难得出有用的结论。导致自己做得很辛苦,领导还不满意。今天,陈老师用一文讲清楚:如何把零散的标签组织起来,做有价值的用户画像。
站在运营的视角,之所以需要用户画像,就是想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更准确的开展动作。用更低的成本,换取更高的增长。因此,做用户画像分析,一定要讲清楚:
1、目标用户是谁
2、他们有何需求
3、怎么接触他们
4、哪种手段管用
这样运营用起来才趁手,而第一步就是:识别目标用户。
一、识别目标用户
针对用户,我们有一些直观的想法:
- 新用户:先留存下来,争取消费1笔
- 老用户中大客户:多消费高毛利产品
- 老用户中小客户:争取提升,至少不要流失
因此,根据用户注册时间/消费记录/当前活跃状态,对用户进行标记,是第一步。这里可以利用RFM模型,区分用户的不同状态(如下图)。
标记完用户状态以后,先不要急着罗列细节,而是先看用户整体结构:
- 如果当前新用户多但留存率,就优先解决新人留存问题
- 如果当前老用户中大客户复购下降,就优先解决老人复购问题
- 如果当前老用户中高频消费小客户多,就找增量销售机会
总之,先看用户结构,挑重点问题下手,能更好的辅助业务决策。不至于陷在茫茫多数据细节里。
二、分清用户需求
用户需求,包括:
- 对产品的需求
- 价格敏感度
- 优惠形式偏好
三个部分(如下图)
首先,有些企业面向的客群非常固定,可以直接用表单收集关键信息,比如:
- 教培行业:小朋友年龄,年级
- 医疗行业:病人的年龄,病症
- 汽车行业:品牌,车型,价位
- 软件行业:系统类型,预算范围
此时能问就直接问,还可以过滤非目标用户。
其次,可以从用户消费的频次,金额进行需求确认。这里有横向,纵向两种算法。可以根据自己公司用户消费频次多少,选择合适办法(如下图)。
第三,如果手头有用户互动数据,比如:
- 对种草文章点击
- 收藏,加购,转发
- 团购预约,领券
也可以用来预判用户需求,方法和判断消费行为相同,都是基于行为频次多少预判。
这部分工作,是用户画像的核心。之所以用户画像比全量推活动要精准,完全取决于人群需求的识别,因此不但要把分类做细,还建议结合ABtest和活动,测试标签准确性。
三、明确联系方式
企业推动产品再好,能触达客户才重要。因此需要识别出:
- 用户到店/登录APP频次高低
- 用户到店/登录APP是否有固定时间
- 用户对短信/外呼/Push的响应率
- 用户对哪一类信息(新品/优惠/服务)响应多
注意!如果某类型用户天生活跃度高,到店/登录APP频繁,那么用户画像输出的重点,就不是“选一个高效率的渠道”,而是“讲什么内容用户会理睬”,选择合适的产品推送,提高用户消费响应率。
如果某类型用户天生活跃度低,或者干脆处于流失状态,那么只能多渠道尝试联系用户,此时需要详细记录,各个渠道对用户推送/触达,并进一步打标签,标记:
- 是否多次触达无法唤回(彻底流失)
- 哪一种形式对该群体召回效果相对好
- 哪一种内容对该群体召回效果相对好
这样的标签积累,能有帮助业务有效剔除彻底流失用户,减少无效信息推送降低成本,聚焦到尚有希望的用户身上。
四、沉淀有效经验
基于用户画像,形成的精细化运营方案,会包含:目标群体,需求判断,触达渠道,营销手段四部分。作为数据,可以进一步记录营销效果。
对营销效果的记录与复盘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验证先前对用户需求的预判,沉淀有效结论。并且,针对同一个客群,变更营销措施,能测试出哪一个标签事实上效果更好。从而找到核心影响因素。这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也有助于自己的能力提升,将来面试新工作,也好证明能力。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接地气的陈老师】,微信公众号:【接地气的陈老师】,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营销服务型项目的创业最大的痛苦就是要当苦力,还要当着一群苦力的包工头。但好处就是腾挪性比较大,不行了就迅速调转方向,很灵活,不会有任何产品的拖累。如果我要是开局就做互联网产品比如小程序,APP,估计现在只剩骨灰了。
受教了!
道理懂的不少,做的却不好。核心原因还是在于压根就没有听懂和理解对这个道理,以及没有花时间和功夫去验证道理。很多道理都需要验证几次几十次才能成为真理。感谢作者分享。
小时候

以为长大了
就可以不用看成绩了
没想到……长大了
要看业绩……
做运营太难了。
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
收藏了,睡前再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