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私域运营的关键在于提供情绪价值而非传统广告推销。文章指出,用户渴望被理解而非被成交,私域需关注孤独感和焦虑感两大情感需求,通过真实情感连接和情绪分层运营建立信任,实现高忠诚度裂变。

为什么用户越来越“无情”?

这可能是私域人的一个共识

总觉得自己掏心掏肺对客户,为什么老被删除和屏蔽

一个扎心的现实是

“用户屏蔽的不是你的广告,而是你根本不懂TA想要什么”

因为传统私域基本都是疯狂推销→用户疲惫→拉黑删除

从底层来看死于供需错配

但是2025年的今天

用户需要“被理解”远远大于“被成交”

毕竟产品同质化是无法避免的现实

而生死线就是私域的情绪价值供给能力

不会提供情感价值的私域,注定被淘汰

从人性弱点上出发:现代人是有2大最特殊的情感黑洞

孤独感

虽然现在互联网很发达,线上社交泛滥

但是真实的情感连接却很稀缺

大家都渴望被“看见”被“关注”

焦虑感

职场内卷、育儿压力、健康危机……

现代人太多的焦虑来源了

用户需要的不仅仅是解决方案

更加需要在情感上被共鸣

所以用户愿意为“精神获得感”付费

【这部分是重点】从商业逻辑上讲

情绪价值的经济价值有着一个很独特的“复利效应”

第一个阶段,用户可能会为情绪溢价去买单

第二个阶段,通过持续的“解决需求+共鸣情感”

这时候深度的情感链接就比价格敏感度更难被打破

到了第三个阶段,用户会自发分享“治愈感”体验给身边的人

也就是所谓的高忠诚度裂变

想要与客户建立信任

第一个关键词“真实”

真实的人,真实的情感暴露

比如朋友圈很多私域会包装一个“完美人设”

但是真正容易被人去信任的反倒是“脆弱人设”

比如你失败的创业经历远比你天天朋友圈晒豪车游艇更容易被人信任

还有很多私域社群每次在推品的时候总陷入一个思维误区

那就是无限去讲“产品卖点”而不是“用户痛点”

当你没有和客户达成“一定要解决问题”的共识时

你说的所有的产品的好对客户来说都是寡淡的白水

举个例子:你是一个母婴私域,那你要天天讲你的产品参数吗

当然不是,先试着和妈妈们聊聊育儿的崩溃瞬间

第一性原理就是:用户要的是“被共情”,不是“被教育”

情绪价值=场景化痛点+解决方案+情感认同

万能模板:

“我知道你______(痛点场景),其实你可以______(解决方案),因为我也曾______(情感共鸣)”

举个例子:

母婴品牌:“我知道你半夜喂奶时很想哭(场景),试试这款10秒冲泡奶粉(方案),3年前我也边哭边找育儿嫂(共鸣)”

情绪分层运营

说起分层,大部分想到的可能是通过销售额和消费频次来做分层

但是还有一个更牛的分层方式则是情绪分层

比如妆品行业的表面需求是什么呢?买护肤品

但是用户真正深层的需求是什么呢?

其实是对抗年龄的焦虑感

大健康赛道也一样,表层看客户是有买保健品的需求

但是本质却是用户对于健康危机的恐惧

所以基本比较典型的用户有两类

第一类就是焦虑型用户

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恐惧,恐惧所谓的不确定性

那我们要怎么做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不断地提供她”确定性“

比如很多大健康赛道或者减肥赛道为什么都会给客户建立档案呢

因为档案最能直接让客户感受到”不断变好的“确定性

然后私域通过持续进行进度跟踪从而让客户的恐惧感消失

进而获得信任

第二种客户就是孤独性用户

这类客户其实就很简单,提供”陪伴感“

让她感觉她需要你的时候你就在

专属顾问也好,深夜树洞也好

其实都是在用户面前刷自己的”存在感“

从而让客户产生身份依赖

进而建立更深层次的信任

所以其实大部分私域做不好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太想教育用户了“

总是站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去和客户讲

你看我的产品多好多好

你看我过的多好多好

你看我多专业专业

但事实是:客户除了需要你的专业,更加需要”被理解“

当你的私域所有的输出,都是聚焦在”自己“而不是”对方“的时候

客户不离开还等什么~

本文由运营派作者【私域何老师】,微信公众号:【用户之道】,原创/授权 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登录后参与评论
给作者一些鼓励吧!
等我一分钟 我去找个夸你的句子
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多,牛起来要人命的你就是其一!
不要厉害的这么随意,不然我会觉得我又行了
这就很离谱了,老天爷追着喂饭的主儿~
我要是有这才华,我走路都得横着走!
对你的作品崇拜!
反手就是一个推荐,能量满满!
感谢分享
  1. 以前吧,觉得行动力很重要,但后来觉得呢,意识更重要,毕竟你连意识都没有,往哪行动呢?后来呢,又觉得认知更重要,你认知不到位,怎么会有意识呢?后来呢,又觉得阅读和吸收很重要,因为可以提高认知;后来呢,又觉得,要想通过阅读和吸收提高认知,那行动力又很重要……算了,还是当咸鱼吧 :-P

  2. 说到心坎了,在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在这里找到了思路。

  3. 分析得太全面了,值得反复阅读并实践

  4. 昨天写运营规划还在思考这方面的问题 ;-)

2
评论
返回